写作 | 写经历,从“我”出发

今天我们来谈一个比较具体的写作问题吧。

在学校作文里,分类是比较粗略的,通常只划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事实上每个大类底下还要再细分出许多小类,而每个小类的具体写法都不一样。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记叙文】大类下,【记录个人经历】这个小类。——孩子们遇到的写作课题,只要从内容上说是写自己的经历,其实都可以归入这一类。

我们就来谈谈这类作文的写作要点,以及容易出现的问题。

视角的选择:从“我”出发

这个问题看上去好像很专业的样子,所以通常的写作课几乎不会讲到,但实际上出状况的概率很高,我在学生作文里看到过好多次。

原本写自己的经历,应该严格限定在叙述者“我”的视角上。也就是说,只能写“我”可以看到、听到、接触到的内容。但是,在实际操作中——

① 有些学生用了客观视角——类似于旁观者的视角,好像置身事外在讲述,类似于体育解说员之类的

② 有些学生用了别人的视角,比如最近有个学生写《一堂特殊的课》,部分段落用的是老师的视角……

③ 有些学生会无意识地把几种不同的视角混杂起来,比如上面提到的这个学生作文,就是一部分老师视角、一部分自己的视角

踩中这3个问题,通常这篇文章容易发生:(1)好像流水账,不管是站到旁观者、还是别人的视角上,都容易缺乏细节,也没有真实的体验感;(2)看起来有点飘忽。

飘忽主要是视角混杂导致的。这个问题非常隐蔽,不了解“叙述视角”的话很难发现,那么修改建议也很难提到位,怎么改都不对头。但解决办法其实很简单:

叙述个人经历的文章,就严格限定在自己的视角上,只写“我”能看到、听到、接触到的内容;而“我”看不到、听不到、接触不到的,一概不写(非要写的话,就要借助别人的语言)。

这也是我们讨论下一个方法的基础。

一边叙述经历,一边加入观察、感受与思考

文章写成流水账,是更普遍的问题,主要原因是缺少细节,就是简单地概述先做了什么、然后做了什么、接着又做了什么……就像个清单。怎么解决?

① 细化行动与变化。仔细回想,事情是如何发生的,自己是怎么做的,多用具体化的动词(可以把动词圈出来,以便直观地看到)。

② 一边叙述,一边加入观察、感受与思考——这就显现出牢牢站在自己的视角、从“我”出发去写的优势了:观察、感受与思考,都是“我”发出的。

再说得具体一点:

观察:就是“我”在经历某些事情时,看到、听到、接触到的周围事物。也就是说,不仅可以写自己是怎么做的、自己经历了一些什么,还可以把发生在自己周围的各种情况,都纳入写作范围。

值得注意的是,自己的行动与经历、以及观察所得的周边内容,都是客观的。而接下来我要说的感受与思考,则是主观的。

感受与思考:就是“我”在经历某些事情时,感性的情绪、情感反应,及理性的思索与分析。注意:这里我已经区分了2个层次。及,感受与思考也要从“我”出发(如果要写到别人的感受与思考,那就用对话、或转述,总之,不能混淆)。

许多学生作文,对这部分内容的处理非常生硬,通常就是开头、结尾写一点儿(且比较大而空),其他地方就没有了。

更好的写法,是跟客观经历穿插着来:写一段经历,插入一些感受与思考;甚至有时候可能是写一句经历,插入一句感受与思考。——对,就是我在《实战写作课》里所说的“五花肉写作法”。

这样写的好处:(1)内容层次丰富;(2)节奏感更好,避免僵硬;(3)可以避免流水账——感受与思考比较多的部分,就是经历中较重要的部分,也就是写作的重点。这样,详略也就分出来了。

当然,孩子们刚开始可能无法一下子就把“五花肉”构造好,我们可以一步步来:

先建立流程,再层层添加细节

用流程图,先把“流水账”列出来,把经历的先后顺序排列清楚。然后根据上面所说的:添加具体行动;添加观察、感受与思考。

注意:要一层、一层地添,比如这次只添“感受与思考”,盯牢了去添加,而不要混在一起(容易混乱,且容易漏掉内容)。——这也是“五花肉写作法”嘛,每次只添一层,最后组织起来。

要说起来,“写自己的经历”这个类型,真的不难。

孩子们容易出问题,我觉得最主要还是没有掌握好对症下药的方法。又或者是,方法虽然学了,在写的时候却又懒得用(比如层层添加细节,看着就有点麻烦……其实一点都不麻烦,比空对着稿纸写不出、或写得乱七八糟简单多了),大家还是要学会“聪明地偷懒”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