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可爱的人”归国休养 数万名群众夹道欢迎
○皖北六安县党政负责同志为朝鲜前线志愿军立功同志家属贺功
○《皖南区欢迎中国人民志愿军伤病员同志来芜休养第一次欢迎工作总结》档案资料
在安徽省档案馆,有一份1951年《皖南区欢迎中国人民志愿军伤病员同志来芜休养第一次欢迎工作总结》的档案。它反映的是1951年芜湖各界数万名群众夹道欢迎志愿军归国的场景。通过这份珍贵的档案,仿佛把人们又拉回到了近70年前……
群众夹道欢迎志愿军回国休养
1951年的国庆节,芜湖市显得格外不同,因为有志愿军伤病员来芜湖休养,从车站到医院的三里多路上搭建了三道光荣门,1.2万余名群众自发地守候在路边夹道欢迎。当天6点10分左右,当志愿军伤病员出站时,一时间鞭炮声、军乐声、掌声和欢呼声响作一团……省档案馆馆藏的1951年《皖南区欢迎中国人民志愿军伤病员同志来芜休养第一次欢迎工作总结》的档案记载了当时的一幕。
为了欢迎志愿军归国,芜湖各界早已做好准备工作。档案中这样记载道,“在志愿军伤病员未到前,即进行充分的准备与演习,为了解病员的思想情况和病的种类,提前派员在接收时即加以分别编队,并随时联系以作准备。”
从档案中我们得知,当时来芜湖休养的志愿军伤病员分两批乘坐两班列车,分别从早晨的6点10分和8点半左右出站。在这一过程中,有一个简短的慰问仪式,小朋友们给志愿军伤病员献上鲜花。紧接着,病伤轻的志愿军自行上车,伤重的战士由担架抬送。
而当芜湖的群众一听说要迎接“最可爱的人”,更是群情振奋,欢腾雀跃。档案记载,“工人沈义忠把自己的新被子枕头和毛毯子等拿来铺在担架上,好让伤病员躺着舒服。妇女们连夜赶做了一千多只花来参加欢迎队伍,妇女邓秀华忙着剪纸手磨起了水泡也没感到疼,并且很愉快,做得很起劲。”“纱厂女工许秀华说:‘我看到了志愿军的伟大与吃苦的精神,我感到自己太不够了,我要在生产上加油地干支援志愿军’。”“工人朱婉南说:‘我能够做一个志愿军伤病员的担架队员真是太兴奋了,我今晚上高兴得忘了饥饿,忘了疲劳。’学生们招待志愿军伤病员同志是更周到了,他们拿着帽子提着被子给躺在担架上的伤病员同志遮太阳,从车站到医院没有停手,还一路上,问饥、问渴、问寒、问暖。”
在夹道欢迎的队伍中,每当载有伤病员担架汽车经过时,有的给伤病员送茶送水果,有的和伤病员握手。汽车走过了,大家仍以极亲切热情的目送招手,伤病员们也从车窗内伸出手来和欢迎的人握手。躺在担架上的伤病员则向群众频频行军礼……现场人山人海,在场的志愿军伤病员和群众无不感动得热泪盈眶。
以多种方式慰问休养的志愿军
在志愿军伤病员来芜湖休养后,芜湖各界人民掀起了群众性的慰问热潮,纷纷写信向志愿军休养员致敬,劝他们安心休养。大家还捐献了书刊、画报、慰问金和鸡蛋水果等给志愿军战士。“新华书店的工作同志在三天内整理出各地捐献的书籍,1.1万多册送给伤病员同志看,市立女中的同学们组织了漫谈会,参加欢迎的同学,传达了欢迎伤病员的热烈情况后,他们结合了各班的实际情况,修订了爱国公约,大家进一步地认识到必须修订与坚决贯彻执行爱国公约,才能搞好一切工作,才能争取抗美援朝提早胜利。”
志愿军伤病员感受到群众的热情,也非常感动,觉得很光荣。他们纷纷表示保证安心休养争取早日恢复健康,重返前线,以感谢祖国人民的热爱。
史料记载,1953年春节,省委、省政府、省抗美援朝分会、各民主党派、群众团体组织慰问团,携带慰问信、电影队、礼品、现金,分赴全省各康复医院、军区医院、残疾军人学校等单位慰问。同时,省民政厅拨款90亿元救济优抚对象中的困难户。同年八一建军节,省抗美援朝分会拨款4300万元为各革命残疾军人入校、院购买书、报。
节庆期间优惠售货给烈军属
1951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发出《关于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和优待烈军属的号召》,对拥军优属工作做了具体的部署,要求做好优待烈属、军属,优待残疾军人的工作。在乡村,要做好代耕工作,在城市,要帮助他们的家属就业。
1951年春耕期间,皖北、皖南各地代耕出现包耕制、包产制、包干制、包工制、工票制、临时派工制、雇工制、合同制、大互助等多种方式。特别在皖北地区,经过拥军优属访问团深入检查后,乡、村两级普遍建立代耕组织和检查奖惩制度,确定包工制或固定代耕制,废除其他方式。这些优抚工作特别是代耕工作的开展,解决了志愿军官兵们的后顾之忧,得到了广大志愿军官兵和烈军属的肯定和称赞。
为鼓舞志愿军战士,安徽省还发动群众给前线将士写慰问信,各阶层人民不断自发地写信慰问中朝部队,前后共达153581封。省档案馆馆藏的1953年1月27日 《关于给志愿军写慰问信的几个问题的通知》的档案,其中关于写慰问信的写作问题还特地作了如下规定:“慰问信的内容务要求具体生动,有丰富和真挚的感情,消除一般化、口语化、形式化,谈自己最熟悉的本地建设的具体事项,人民生活的情况和自己的工作以及从这些具体事实中描写各地或每个祖国人民是在怎样努力建设和积极的支援他们。”
优待烈军属不仅仅体现在精神方面,也具体表现在生活方面。安徽省档案馆馆藏的1953年全国工商联《工作简讯》第3期档案中,就刊登了《关于继续深入展开抗美援朝的宣传及认真做好拥军优属工作的通知》,该档案这样记载,“组织慰问队与慰劳品,向住在当地医院疗养的志愿军伤病员与革命荣誉军人及当地驻军进行热烈的慰问。应参加地方上各种庆祝志愿军英雄立功大会,向其家属致物质上精神上的敬意和祝福。”并且发动广大工商业者及工商联各级干部向人民志愿军写慰问信运动,应该通过慰问,与“最可爱的人”保持联系,报道后方生产、经济建设的成就,教导工商界积极经营,努力学习,热爱保护祖国的英雄。
值得一提的是,档案中还提到,“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突出春节前后或称为经常化的优待烈军属购货办法,以示敬爱。”而自1951年及以后数年,优待烈军属成为各界爱国公约的重要内容。合肥市文化馆举办文艺晚会时,烈军属可免票入场;图书馆设烈军属光荣座;八一建军节、中秋节期间,市区百货业及各基层合作社,优惠售货给烈军属3天;屠宰业、浴业、理发业制发优惠券,以半价到九五折优待烈军属;各中小学校还给烈属和贫苦军属子女减免学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