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哥手记|和一个亿擦肩而过的董秘

你设想过自己拥有一个亿以后的生活吗?
M说,他想起来就难受,曾经有一个多亿的机会摆在他的面前,他没有珍惜。
我体会到他的心中有一万只神兽在奔跑。
我看过一份统计资料显示,在IPO成功的董秘中有股权激励的大概占3/4,这其中股权市值范围在1000万至3000万的占五成左右。如果粗略按照0.5%的股权比例测算,公司体量须在200亿以上市值,才能达到一个亿,加之各种情况,实际能拿到一个亿市值以上股权是非常难得的。
M成为我的微信好友有两年,是圈内另一位董秘介绍认识的。最近我给他推荐了一家在福建的拟上市公司,因为到了年底,董事长经常不在国内,所以面试的进展很缓慢,他有些着急。
今天他又给我发微信问董事长有没有回来。
和很多人比,他算挺成功的,至少职业生涯的前面三分之二非常顺利,毕业后先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了几年,后来转去了投行,再后来到了一家民企做IPO,经过两年多公司在深交所就顺利上市了,他清楚地记得在挂牌的那天,离他的三十八周岁还差七十二天。
在那天,他正式成为A股上市公司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意气风发。
谈钱不要怕伤感情
公司老板是他的同乡,但给他的激励并不算多,他当时也有点急于转型,在投行是负责发行业务的,看着一个个认识的人实现财务自由,走上人生巅峰,他心里其实早就拿好了这个主意。
他对这个老板的评价是非常精明,但我似乎也从他的话里听到了一丝吐槽的意思。他的家乡出过不少地产大老板,我接触他家乡的老板不算少,有不错的企业,但也有一部分企业‘钻营’比‘经营’做得好,以后可再写篇文章说一说。
上市后老板兑现了对他的承诺,私下给他三百万现金作为上市奖励,因为当初没有给他股权。也主要因为没有股权这一点,让他心有不甘,在上市后半年选择了离开公司,决定再战IPO。
类似这种案例不少,是通过熟人介绍,或者是原本和老板认识而加入公司,因为碍于情面不太好意思主动提要求,等着老板来发话,最后接受的条件比较勉强。
这不能全怪老板精明,哪个老板不精明呢?
情面这个包袱,如果你先出牌,也许受包袱所累而处于被动的一方是对方。当然,出价要合理,不是漫天要价。
和一般情况下谈判有所不同,这时候采取主动不吃亏,虽然不一定会被完全同意,但至少结果上不会比被动的情形差。由于老板都很精明,出现老板开条件高于个人预期的情况一般很少有,所以“谈钱不要怕伤感情”。
狗头军师
M说有一个人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他离职后很快就应聘上了长三角地区的一家拟上市公司,公司是电子行业,客户基本是行业大客户,前后和老板谈了三轮,最后公司开出的股权条件,他本来觉得还可以接受。
但怎么也不会想到,只是因为自己当时闪过的一个念头造成的后果,至今让他仍然懊悔不已。
在准备答复老板前一天,他突然想咨询一下自己认识的某位业内大咖,这个大咖有很多光环,当时觉得这个大咖很牛X。大咖认为这家公司的估值低,股权条件回报一般,因此建议他和老板谈高一点。
因为相信大咖的专业眼光,他对于股权条件不愿意让步,结果自然是谈崩了。如果按照当时的股权条件,现在市值是一个多亿。
他接着去了另一家公司做IPO,但因为不太适应家族企业文化和女老板管理风格,三个月后又离开了。那家公司在三年后也上市了,当初给的股权也值5000多万。
在现在的这家公司,他坚持了四年多,盼着“守得云开见月明”的一天,但因所处行业变化及公司经营上的一些问题,近年的业绩大幅下滑,上市的概率已经变得很小。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M也对自己进行了反思,也可能是因为前面事业发展太顺利了,导致当时自己的心态上有些飘,一度产生错觉,认为好机会很多,可任自己选择。假如当时能够相信自己的判断多一点,假如在新环境下能更多接纳一些不适应的事物,今天的情况都会很不一样。可惜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就算真有后悔药,这药得卖一个亿。
因为当初他是在公司上市后半年就离开了,虽然曾有正式的A股董秘任职,如果应聘已上市公司的董秘职位,比较优势可能不明显,况且这仅有的半年左右工作经验是在差不多5年前。
但如果争取拟上市公司的机会,因为有会计师事务所背景+投行发行项目背景+企业IPO正反面案例经验,这是一个很大的比较优势。从扬长避短的角度,我建议他应该把优势最大化,尽量少拿短处与对手竞争。
我比较建议那些刚上市成功的董秘朋友考虑一下,不要太急于离开上市公司,最好至少在上市后任职一到两个完整的会计年度,这样不至于将来做其他IPO没成功,想回上市公司时会有太大障碍,多一个选择,多一条路嘛。
另外,我觉得很多问题并非来自个人能力方面的,而是在心态方面。无论顺境或逆境,都需要在心态上保持不骄不躁,否则导致动作变形,选择一步错,则步步错,而且发现纠错成本越来越大。
“30岁犯错可能不算什么,35岁犯错还可以重来,40岁以后犯错则不是想重来就一定有机会重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