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侃内经丨大米与小米
《黄帝内经》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这就是饮食结构的取用原则。
“五谷”:谷,百谷之总名。稷(小米)、小麦(面)、稻(大米)、黍(粘黄米)和菽(豆类),都是“种子”。
都说小米最养人,是真的吗?那么我们追本溯源,来谈谈五谷中的大米和小米。
有人说,神农本草经里面没有记录过稻谷,所以,黄帝内经所指,小米最佳。其实,不是这样的,须知,水稻最早种植的地区就在中国。
湖南道县王蟾岩出土的距今1.85万年前的人工栽培水稻,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
江西吊环桶稻作文化遗址出的炭化稻也是在1.4万年前。所以水稻不是国外传入中国,而是中国自己的物种。
相传,神农氏教会了农民种稻的技术,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国家,稻在3000多年前,就是中国人的主要粮食,古代时,稻这个字,只有类似“臼”字的字形,后来周朝种稻较为普及了,就加上了如稻穗挺立般的“禾”字。
在金文当中,臼的上面加上了“爪”,形如迎风打稻,用手舂米。至於「米」字在甲骨文中,原先只有六直点,上下三点,代表著米粒。后来将中间的点连起来,用以表示放米的架子隔板,就成了「米」字。
而东汉许慎在其著作一本关于汉字的解说书《说文解字》中说到「米,穬粟实也。像禾实之形。」,后在汉字中也有将「粟米」称为「小米」,「稻米」为「大米」。
那么,既然五谷不是指小米,为何,现代人一直纠结着“小米最养人”的观念而坚持吃小米,吃出很多胃寒湿,呕逆这样的事情呢?
我们来看一下中医的经典里面是怎么说的:
粟米
【本经原文】味咸,微寒,无毒。主养肾气:去胃中脾中热,益气。
陈粟,味苦,寒,无毒。主胃熟,消渴,利小便。
【性味】性凉,味甘咸。
【功效】益气,补脾,和胃,安眠。
明·李时珍称:“粟米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
粟米煮饭,《食医心镜》中说:“治消渴口干,粟米炊饭,食之良。”
《随息居饮食谱》:“粟米功用与籼、粳二米略同,而性较凉。”
【忌食】《饮食须知》:“胃冷者不宜多食。”
问题,出在这里:
所以,再吃小米之后,就出现了:胃寒,胃湿,呕逆,舌头发白,舌头变胖,脸上长痘,皮肤长疹子,等等的情况。
常常遇到群里的姐妹们(回复健康美丽QQ群:367731125)问我:我最近什么水果都没有吃,怎么会得痛经腰酸不舒服呢?反省来去,就是喝了两周的小米粥,之后,就出现这些变化了。
胃寒的人,大多怕天冷,常常因为天气变冷而经常性的胃痛、腹痛、腹泻等。
还不能吃寒凉性质的食物,不能吃水果等等,吃了之后胃痛,有人还会得吐清水,或者干脆把不好消化的食物也一并吐了出来,需要捂个热水袋,才能好转。
那么,既然是这样,为什么,还要抱着“小米最养人”的观念而坚持吃小米呢?吃得不适合身体,就导致了未受其益,反受其害的后果啊。
现在南方人都是吃大米为主食了,看看大米对身体的影响或者帮助,是怎样的呢。
粳米
【产地】我国东南诸省。粳乃稻米之总称,有早中晚三收,晚者得金气多,性凉,尤能清热。
俗话:北粳凉,南粳温,白粳凉,红粳温,新米食之,动气。陈米佳,冲淡可以养胃。煮汁煎汤,取其调胃,利小便,去湿热,除烦渴之功。
【性味】甘凉,得天地中和之气,色白入肺。
【主治】和胃补中,除烦清热,煮汁止渴。
【仲景】以清热补不足。
【张耒】粥能畅胃气,生津液,每晨空腹,胃虚食之,谷气便作。极柔腻,与脏腑相宜者唯此最佳。
【用量】可以日常服用。
【禁忌】无禁忌。
由此可见,吃大米,只有补益,没有不宜的。那么,就踏实地吃大米饭吧,不会得吃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来。
多说一句哈,我知道有些个妹子,只要哪样是对身体好的,可能就狂吃了,过犹不及呀,有些个事情,需要适可而止的。
胃湿的人不适合长期喝粥。虽然大米等一些食物,有很多种好处,但是胃湿者还是不要多喝粥、汤等等,喝多了,胃会得更湿的。以后我们再来讨论胃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