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件作品入十二届国展,听听他的创作经验
笔:兼毫狼勾(出锋3cm)
墨:红星墨液
纸:老粉彩(楷书)、七分熟宣纸(行书)
砚:端砚
创作环境:书斋
创作中要做“减法”
■刘立稳
写字的人总有几个“狐朋狗友”,没事时就以艺术的名义聚会吹牛。逢展览赛事,碰头的次数就更多了,多以揣摩创作风向为主题。我不善饮、不健谈,多半这种时候,只能在心里默默地记些笔记。此次国展作品创作前,心里记的笔记似乎格外多,比如说展厅作品尽量写大字,有冲击力;尽量取法小众书家,有差异化;尽量设计与众不同的形式,有看相……凡此种种,都有道理,可到了实际应用阶段,常常深感力不从心、眼高手低。几经周折,又回到了原点——到底写啥呢?
如果没猜错,你一定也经历了类似的纠结吧?好在我经历这番折腾后,似乎突然回过神来了:多大的脚穿多大的鞋嘛,哪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创作方向?想想自己平素喜行书、楷书,而且多取法严谨安静一路,那就索性“什么顺手写什么”。嗯,明白这一点,干就完了。
图1 刘立稳 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入展作品
楷书昔在中堂
规格 234cm×120cm
局部
对于书法创作,我历来主张“求大同、存小异”。换句话说,就是尽量贴近传统,贴近经典,在此基础上,又尽量有一点点个人面目。可话说回来,难就难在这一点点“小异”上。为了求这点“小异”,我还真琢磨了好几天。以楷书(图1)为例,平时习书我既喜欢欧阳通书法的险峻劲挺,又痴迷颜真卿的宽博雄浑,总想在这二者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起初还以为这想法有点天真,再一想,何绍基昔日不就是这样的吗?遂翻出何绍基几件有明显小欧取法的楷书作品,一看,挺对胃口。于是,就在何氏的基础上做了些许个人发挥,减少了其所谓的“颤笔”,尽量保证取法的清晰,又不拘泥于原汁原味。
图2 刘立稳 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入展作品
行书画人物条幅
规格 234cm×73cm
局部
至于行书作品(图2),创作思路大致相似,在二王的基础上适当掺入宋人趣味。唯一还能拿出来一说的是,在形式上我没有采用展览中常见的小块拼接布局,而是用一张小八尺自上而下自然书写,虽然增加了难度,但是整体视觉上显得从容不迫、不激不厉。同时,在书写上既没有大起大落的块面对比,也没有用局部连带的草书来增强行书节奏感的做法。虽然与我想要的“寓激荡于平静,寓开张于内敛”相去甚远,但好歹做到了没有盲目跟风。
如果非要给这种创作前的思考一个说法的话,其实就是做了些“减法”。不花哨、不做作,求朴实、求朴茂——愚钝如我,加之性格羞怯,可能也只能下点这样的笨功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