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魏碑:张黑女墓志(上)

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以北魏为最精,大体可分为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四种。

此时书法是一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过渡性书法体系,魏碑书法对后来的隋和唐楷书体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历代书家在创新变革中也多从其中汲取有益的精髓。

今天,给大家奉上魏碑史上最为经典的作品之一,《张黑女墓志》。

看了这个名字大家可别误会,所谓的“张黑女”是北魏南阳太守张玄,而不是哪家闺女的小名。这个名字的正确读音应该是“张(zhāng)黑(hè)女(rǔ)”,音(张贺汝)。这件墓志铭的全称是《魏故南阳太守张玄墓志》,也被简称为《张玄墓志》,后来此墓志流传到清代时,因避康熙“玄烨”这个名讳,书法家将它称为《张黑女墓志》。这个《张黑女墓志》不简单,它不仅是魏碑中的佼佼者,就连我国第五套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几个字都属于“张黑女体”,可见其影响力之广了。

“张黑女体”的“中国人民银行”

既是碑刻作品中的佼佼者,那么我们就说一下当时的立碑风气。立碑要从汉代说起——汉代立碑风气非常流行,但立碑的身份要求却很严格,只有在地方或中央有一定地位的人才能得到立碑的殊荣。到三国时的曹魏时期,曹操主张薄葬,并组织了一直专门盗墓的小分队,用掘墓所得来填补军费的缺口,自然有碑的墓葬首当其冲。发展到晋代时,国家又曾严禁立碑。所以从这时起又出现了一种埋入地下的“碑”——墓志,这样既可以避开盗墓者的注意,又可以留名于千古。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魏碑”主要有造像记、碑碣、摩崖和墓志铭四大类。本文所说的《张黑女墓志》当然就属于最后一类,墓志铭。那么,这个张玄张黑女到底是何许人也?竟有人为他立碑作传,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张君留给青史的资料特别少,目前只有《张黑女墓志》中了解到一些。张君名玄,字黑女,是南阳白水人。张氏一族的祖先,才干突出,不需要名士推荐就广为人知。他们做官的时候,廉洁自律,为百姓所拥戴。

商朝、周朝时期,先祖曾做过地方官。到了汉朝时期及后来的三国并立,也曾有先祖任职司徒、司空等重要职位。张君的远祖张和,曾任职吏部尚书,并州刺史;祖父张具,任职中坚将军,官至新平太守;父亲任职荡寇将军,作过蒲圾县令。张氏一族可谓是高官辈出,荣耀非凡。到了张君这一代,张君更是汲取日月精华、五行灵气,性情高洁素雅,气质淡泊坦然,见识高远豁达。

张君入仕之初任职官中书侍郎,后来又任职南阳太守,人称张太守。治理南阳时,张君恩威并施、励精图治,他的德行如春风拂过,百姓心悦诚服,安居乐业。正当张君准备大刀阔斧干翻大事业,报效祖国之时,命运无常,天妒英才。太和十七年(约公元495年),张君三十二岁在蒲坂城建中乡孝义里突然离世。

张君的夫人是河北陈进寿的女儿,温文尔雅,陈进寿是钜鹿太守。他们夫妻二人可谓郎才女貌,珠连璧合。在当时可以说是一段佳话。二人相继离世后,普泰元年十月一日(公元531年),后世子孙将二人合葬于蒲坂城东边的高地上。二人死后,当地百姓回想张君临终之际,神志清醒,言谈举止温润儒雅,不料他竟突然去世,不免令人唏嘘。百姓为了纪念这位英明有为的父母官,有人为他做诗歌颂他,故把他的事迹刻成碑文,以传后世,这正是本文主角《张黑女墓志》的来源。

《张黑女墓志》为楷书,共12行,每行20字,共计367字。其志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追记了张君祖先及曾任职位,这也是志文的通常惯例;第二部分叙述了张君的任职情况,并赞美了其高阶的品行,并详细记叙了张君的去世及与妻子合葬的时间和地点;第三部分则为颂词。

《张黑女墓志》局部

由于资料有限,《张黑女墓志》的编辑和刻工没有相关的史料可考证。志文中提到的蒲坂位于北魏特殊的地理位置,先贤众多,人杰地灵,想来文辞书法俱佳的《张黑女墓志》出现在当时的蒲坂(今山西永济境内)并非偶然。观其书法可知,墓志的刻工十分了得,线条的变化刻画的纤细无差,很好的呈现了南朝墨迹的气韵,这在魏碑中也是十分罕见的。道光五年(1825年)春,何绍基于山东济南历下书市得此旧拓本,故传世只此一孤本。此本有清初王屿、鲁珍跋,后归无锡秦網孙氏,今藏上海博物馆。

观其书法,典雅隽秀,意态纵横,刚柔相济。运笔中侧互用,藏露兼备;点画丰富多彩,轻重并举;断连时显时隐,极富韵味;结构扁方疏朗,多参隶意,颇带质拙,且行笔不拘一格,风骨敦厚而高雅,堪称北魏书法之精品。沈曾植评其:“笔意风气,略与《刘玉》、《皇甫鳞》相近,溯其渊源,盖中岳北岳二《灵庙碑》之苗裔。”康有为对此碑也十分推崇,在《广艺舟双楫·备魏》中说:“峻宕则有《张黑女》《马鸣寺》。”

《张玄墓志》代表了北魏晚期墓志书法艺术的最高水平,因此被清代学习魏碑最出名的人,晚清书坛第一人——何绍基评说:“余既性嗜北碑,故摹仿甚勤,而购藏亦富。化篆、分入楷,遂尔无种不妙,无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可比肩《黑女》者。”意思是说:《张黑女墓志》是任何碑刻都无法比拟的。他把此碑推到无可超越的高度,由此可见《张黑女墓志》在碑刻中的地位之高。

一、点

“永字八法”中称“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侧是倾斜之意,因此写“点”应取倾斜之势,如巨石侧立,险劲而雄踞。卫夫人《笔阵图》称“、(点)如高峰坠石,硫磕然实如崩也。”这说明点的笔法之峻,笔势之险。点之形态千変万化,下面我们略作归类来解析点的书写规则和具体书写方法。

1. 侧点

侧点可称为点中之标准型,无论是“永字八法”,还是卫夫人《笔阵图》,或是欧阳询《八诀》中所谈之点皆为侧点。

侧点笔法,如图:

侧点的书写笔法要领:

① 顺锋入笔,向右下逐渐加力铺毫;

② 笔毫铺至适当位置时,略驻锋,同时提、按,转折向下;

③ 顿挫,提笔向左上回锋,边提边收。

注意:回笔藏锋,侧点的腹部多数较平直。

参考字样:

2. 竖点

竖点近似短竖,然而它却是一个点的形态。

竖点笔法,如图:

竖点的书写笔法要领:

① 写竖点如写竖画,空逆入笔,笔锋入纸,自上向下逐渐加力下行,左(右)倾斜角度按字势要求而定;

② 轻提笔,折、顿、挫;

③ 折锋上提回。

参考字样:

3. 撇点

撇点近似短撇,它在字的点部位,用撇的笔法完成。如“光”字右上撇点。

撇点笔法,如图:

撇点的书写笔法要领:

① 顺势斜切入笔,自左上向右下,下按铺毫,下按的角度、大小幅度要按字的笔势要求而定;

② 略向右上推笔根,略驻锋,笔尖暂不动,笔根以笔尖为圆心向左下撇出,至适当位置,笔尖随动;

③ 在撇出之同时顺提笔收锋到笔尖,或按写下一笔。

注意:重按轻提,收笔锐劲。

参考字样:

4. 提点

提点也称挑点。

4.1提点笔法,如图:

提点的书写笔法要领:

① 顺势入笔;

② 自上向下略偏下按,铺毫,下按的角度、大小幅度要按照此字的笔势要求而定;

③ 略折笔,顿挫,驻锋,随即折锋向右上提笔;

④ 上提的同时收锋到笔尖,顺势写下一笔。

4.2提点笔法,如图:

提点的书写笔法要领:

① 顺势斜切入笔;

② 自左上向右下按铺毫;

③ 略顿挫,折锋向右上提笔,同时收锋到笔尖,顺势写下一笔。

注意:下笔重按,向右上轻快挑出。

参考字样:

5. 横点

横点近似短横,然而它却是一个点的形态。

横点笔法,如图:

横点的书写笔法要领:

① 顺势斜切入笔;

② 笔锋入纸,自左向右铺毫;

③ 提、按、顿、挫,折锋收笔。

参考字样:

6. 长点

长点代替捺笔,又称反捺。

长点笔法,如图:

长点的书写笔法要领:

① 顺势笔锋入纸,自左向右下按铺毫,渐行渐按,下按的角度、大小幅度要按照字的笔势要求而定;

② 略驻锋,稍作停顿;

③ 回锋收笔。

参考字样:

二、横

“永字八法”称:“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组。”也就是说,横面在书写时,起笔和收笔需要勒住笔峰,取上斜之势,如骑手紧勒马缰,力量向内直贯于弩(竖)。卫夫人《笔阵图)称“一(横)若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恰人以横空出世之神态。横的形态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长横、细腰横、短横、仰横、小横等多种,下面我们来逐一解析。

1. 长横

我们解析横画一般以长横的基本形态为标准。

长横笔法,如图:

长横的书写笔法要领:

① 逆锋入纸;

② 按(或称切锋);

③ 略锋,捻管中锋行笔,先渐行渐提,然后再渐行渐按;

④ 轻提;

⑤ 轻按略顿挫,折锋;

⑥ 回笔平收。

注意:长横之中有“重一轻一重”的变化,练习时要体会起笔和收笔时动作的细微之处,笔画要有弹性和张力,忌平滑。

参考字样:

2. 细腰横

细腰横是《张黑女墓志》中颇具特征的笔法形态。其写法上与长横大同小异。大同是指写横时的所有笔法规则都相同,小异是指写至横画的中部时提笔更加明显,这样的写法更强调提按和粗细的变化。写细腰横时,要注意中部提笔细而不弱,虽细尤健。

细腰横笔法,如图:

细腰横的书写笔法要领:

① 逆锋入纸;

② 按(或称切锋);

③ 略锋,捻管中锋行笔,先渐行新提,至横画中间(较细处)再渐行渐按;

④ 轻提;

⑤ 略重按,稍顿挫,折锋;

⑥ 回笔平收。

注意:细腰横似挑夫肩上的扁担,富有弹性和张力,行笔时“重一轻一重”的变化较大,忌平滑。

参考字样:

3. 短横

短横与长横是相对而言的,在笔法上没有很大的区别。不同之处是短横起笔入纸略轻,行笔时起伏没有长横大,收笔也略轻。写短横时,按照“欲右先左”“逆入平出,无往不复”之法则进行。

短横笔法,如图:

短横的书写笔法要领:

① 空逆入纸;

② 按(或称切锋);

③ 略驻锋,捻管行笔;

④ 中锋行笔,渐行渐按;

⑤ 行笔至适当位置,轻提;

⑥ 折锋,轻按,略顿挫;

⑦ 回锋平收。

注意:短横形态较饱满,没有明显的“重一轻一重”的变化。

参考字样:

4. 仰横

仰横,顾名思义,是自起笔到收笔,自左向右上仰起的横画。这是写字取势的需要。仰横的笔法变化十分丰富,幅度也较大。不管怎样变化,只要是仰势明确的横画,我们都可以称其为仰横。

仰横笔法,如图:

仰横的书写笔法要领:

① 顺势入纸;

② 中锋行笔,渐行渐按;

③ 轻提略顿,回锋。

注意:行笔时较为轻快。

参考字样:

5. 小横

小横主要是指全包围结构、半包围结构中的横画,一横写过去,可空一边,也可空两边。如“曰”字的小横空两边;“日”字的小横空一边。

小横笔法,如图:

小横的书写笔法要领:

① 顺势入纸;

② 轻按,渐行渐提;

③ 略顿回锋收笔。

注意:小横在书写时笔法要轻松自然,顺势轻写。笔法的变化,给楷书增添了自然而丰富、质朴而灵动的美感。

参考字样:

6. 化横为点

在《张黑女墓志》中有很多字的短横、小横写成了点。

化横为点笔法,如图:

化横为点的书写笔法要领:

① 顺势入笔,向右下逐渐加力铺毫;

② 笔毫铺至适当位置时,略驻锋同时提、按、转折向下;

③ 顿挫,提笔向左上回锋,边提边收。

参考字样:

三、竖

竖,“水字八法”称为弩(也作努)。努为力,意指书写时笔锋如拉弓射箭之力。竖画取内直外曲之势,写时不宜过直,须配合字体之全局,于曲中见直,显挺劲之势。卫夫人《笔阵图》称“丨(竖)万岁枯藤”,苍劲有力。

在字中起主干支撑作用的竖画有两大类:一类是收笔处似有露珠欲滴还留状,称为垂露竖;一类如针尖向下垂直,称悬针竖。当然,除了这两大类之外,还有名目繁多、各种各样的竖,我们将其也归纳为两类:一是短竖,二是小竖。下面逐一解析它们书写的笔法过程。

1. 垂露竖

《张黑女墓志》中许多字的竖使用垂露竖。

垂露竖笔法,如图:

垂露竖的书写笔法要领:

① 楷书竖画一般以横落笔入纸,注意入纸下按切入的角度,头部基本上是平势;

② 略驻笔,侧锋稍向下拖拉,同时顺时针捻管调至中锋努势下行;

③ 行笔注意提按变化,至适当长度,略加力下按;

④ 轻提,略顿挫,驻锋;

⑤ 折锋向上,或顺势写下一笔。

注意:欲下先上,无垂不缩。《张黑女墓志》的垂露竖有两头略粗、中间略细的内弓形态特征,一竖的两边都有内弓的边沿曲线之美。不能写成上下粗细一样的直线,否则就失去了《张黑女墓志》的书写特征,显得呆板乏味。

参考字样:

2. 悬针竖

《张黑女墓志》中的我悬针竖与唐楷中的悬针竖相比较有其自身特点。

悬针竖写法要领的前四步与垂露竖基本相同。

悬针竖笔法,如图:

悬针竖的书写笔法要领:

① 欲下先上,承上笔笔势,空逆;

② 竖画横落笔入纸,注意入纸下按切入的角度,头部基本上是平势;

③ 略驻笔,侧锋稍向下拖拉,同时顺时针捻管调至中锋努势下行;

④ 注意下行过程中提按变化,下行至该字所需要的长度;

⑤ 边下行边轻提起笔;

⑥ 笔锋送至笔画末端;

⑦ 向上空回锋,或顺势写下一笔。

参考字样:

3. 短竖

《张黑女墓志》中的短竖,粗壮有力,稳健刚果,提按较少。

短竖笔法,如图:

短竖的书写笔法要领:

① 承上笔顺势空逆,笔锋横切入纸,驻锋;

② 捻管,调锋下行;

③ 中锋努势下行,渐行渐提,提的幅度要根据所写字的笔画需要;

④ 收笔前略驻笔,轻顿挫;

⑤ 折锋,提起,回锋顺势写下一笔。

参考字样:

四、撇

撇在“永字八法”中有两种:“长撇如掠,状似燕掠檐下;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卫夫人《笔阵图》称:“丿(撇)陆断犀象。”无论长撇、短撇,书写法则是:起笔皆取逆势,行笔加速,出锋轻捷爽利,有潇酒利落之姿,笔力须送至撇之锋端,轻快掠出,以免飘浮乏力,以轻捷健劲为胜。尤其是平撇(短撇),似鸟啄食般发力。用笔必须准而快,笔锋峻利,出锋干净利落。

《张黑女墓志》中撇的形态归纳起来主要有斜弧撇(长撇)、斜直撇、竖撇、平撇(短撇)等。

1. 斜弧撇

斜弧撇也称长撇。

斜弧撇笔法,如图:

斜弧撇的书写笔法要领:

① 欲下先上,或承上笔笔势,空逆;

② 自左向右横逆锋下按入纸;

③ 略驻锋,顺势轻提转腕,或捻管拉动笔锋向左下行笔;

④ 行笔时渐行渐加速,并适度提笔;

⑤ 行至适当长度,加速,略产生孤度,渐提渐撇;

⑥ 力送至笔锋端,顺势书写下一笔。

参考字样:

2. 斜直撇

斜直撇是《张黑女墓志》长撇的典型风格。

斜直撇笔法,如图:

斜直撇的书写笔法要领:

① 自左向右横逆锋下按入纸;

② 略驻锋,顺势轻提转腕,或捻管拉动笔锋向左下行笔;

③ 行笔时渐行渐加速撇出,并适度提笔;

④ 力送至笔锋端,顺势书写下一笔。

参考字样:

3. 竖撇

竖撇,顾名思义,就是竖与撇的结合。

竖撇笔法,如图:

竖撇的书写笔法要领:

① 以横切落笔入纸,注意入纸下按切入的角度;

② 略驻笔,微提锋侧锋稍向下拉,同时顺时针略捻管,转腕,调正笔锋至中锋努势下行;

③ 注意下行过程中的提按变化;

④ 下行至该字所需的长度时,顺势向左渐行渐起弧度,顺势渐提渐撇出;

⑤ 力送至笔锋端,顺势书写下一笔。

参考字样:

4. 平撇

平撇也称短撇。平撇的笔法关键在于准、稳、狠。准是切入的角度要准确;稳是用笔要稳,有定力,下笔后定得住;狠是下笔要发力,折笔处要干脆,撇出时又要发力,笔力送到笔锋。

平撇笔法,如图:

平撇的书写笔法要领:

① 承上顺势入纸;

② 自左上向右下按,切锋,指腕用锋发力要稳、准、很,注意切入的角度要正确;

③ 驻锋,不移动笔,要有定力;

④ 自右向左撇出,速度要快,注意笔力在笔锋中要留得住;

⑤ 撇出后,笔锋顺势在空中要有定力留得住,顺势写下一笔。

参考字样:

五、捺

“永字八法”中称捺为“磔”(zhé)。《说文解字》段玉裁注:“凡言磔者,开也,张也,刳其胸腹而张之,令其干枯不收。”由此可知,首先,磔本义为分裂肢体,有开张之意。从书法发展的角度来认识,楷书中的捺画从隶书之波磔发展而来,而隶书是从小篆发展而来。小篆笔法全用中锋,裹束而内敛,隶书用一波磔笔法使其解散而开放,所以隶书也称分书。楷书中的捺正是承隶而来。楷书捺画在笔法上,力内聚而形外张,使字势开张舒展。第二,俗语称“捺如刀”,是说这一笔画要写得刚劲、有气势。磔本义是肢解,肢解要以刀劈,磔画即取刀劈之意。

捺,也就是“磔”。在书写时好像曲折的水波。

写捺画时要逆锋轻落,自左向右缓行渐重,徐徐而有劲,收尾时下压再向右横向而慢慢收起。至末处微带仰势收锋,要沉着有力,一波三折,势态自然。

欧阳询《八诀》称:“一波常三过。”这是指捺的笔法要领。捺画的形态随字势而变,有直捺、弧捺、尖头捺、方头捺、长捺、短捺等称谓。归纳起来主要有长斜捺、短斜捺、平捺等。

1. 长斜捺

长斜捺也称斜捺,以45度左右的角度自左上向右捺去,其形酷似大刀,与撇组合在一起,使字势开张、潇酒。

长斜捺笔法,如图:

长斜捺的书写笔法要领:

① 承上笔,顺势入纸;

② 略向右上方轻提,按笔向右下行;

③ 渐行渐按渐铺毫;

④ 捺至适当位置,提笔、顿笔,向右上方提笔出锋,提笔出锋时可逆时针捻管调锋;

⑤ 捺出后,空中回锋。

注意:行笔时要体会一波三折的动态美感。

参考字样:

2. 短斜捺

短斜是与长斜捺相对而言的,也称短捺。短斜捺一般顺锋直笔,顺势铺毫,以45度左右的角度自左上向右捺去,其形也似大刀,与撇组合在一起,使此字开张、潇酒。

短斜捺笔法,如图:

短斜捺的书写笔法要领:

① 承上笔,顺势入纸;

② 略驻锋下行铺毫,将“一波常三过”的第一过浓缩在略驻锋的笔法之中;

③ 渐行渐按渐铺毫;

④ 捺至适当长度,提笔、顿笔,同时折笔,即用腕力逆时针方向略转笔锋或者逆时针方向略捻管调锋,完成“一波常三过”的第二过;

⑤ 平行,略向上提中行捺出,力送至笔尖,完成“一波常三过”的第三过,捺出后,空中回锋。

参考字样:

3. 平捺

平捺也称卧捺,写法上与长斜捺相似。

平捺笔法,如图:

平捺的书写笔法要领:

① 竖切入笔,下按;

② 略向上轻提即下按向右略偏下行笔,完成“一波常三过”的第一过;

③ 渐行渐按渐铺毫,行笔要有笔耕的感觉;

④ 行笔至适当长度提笔、顿笔,同时折笔,即用腕力逆时针方向略转笔锋或者逆时针方向略捻管调整笔锋,完成“一波常三过”的第二过;

⑤ 平行略向上,提中行捺出,力送至笔尖,完成“一波常三过”的第三过;

⑥ 捺出后,空中回锋。

参考字样:

六、钩

钩在“水字八法”中称“趯(tì)”,意为跳跃。欧阳询《八诀》中有钩三处:是卧钩,“似长空之初月”;二是戈钩,“劲松倒折,落挂石崖”;三是横折竖钩,“如万钧的之弩发”。其实,钩画往往与其他笔画结合在一起,如与横结合在一起为“横钩”,与竖结合在一起为“竖钩”等等,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笔画。如果我们将其分解,大部分笔画前面已经讲解过,单纯钩部分的笔法,不管在什么部位,也不管叫什么名称的钩,皆有规律可循。下面我们列举数种钩,逐一解析。

1. 横钩

横钩多用于宝盖头或禿宝盖。

横钩笔法,如图:

横钩的书写笔法要领:

① 承上笔竖切入纸;

② 略按、驻锋;

③ 转腕调锋行笔,注意行笔中的提按;

④ 轻提;

⑤ 下按、顿、挫,驻锋,注意顿挫的角度、幅度略提;

⑥ 略提、顺势出钩,注意钩的角度,力含于内。

参考字样:

2. 竖钩

一般竖钩呈厚重、挺拔、蕴含力量之态。

竖钩笔法,如图:

竖钩的书写t笔法要领:

① 承上笔笔势,空逆;

② 竖画横入笔,注意入纸按下的角度;

③ 略驻笔,微提锋捻管向下拉,调正笔锋;

④ 努势下行,注意下行过程中的提按变化;

⑤ 下行至该字所需长度时,轻提,下按顿挫;

⑥ 向左平向出钩。

参考字样:

3. 竖提钩

竖提钩的书写动作要领与竖钩相仿,只是钩出方向相反,是向右提出钩。

竖提钩笔法,如图:

竖提钩的书写笔法要领:

① 承上笔笔势,空逆;

② 横切入笔,注意入纸按下切入角度;

③ 略驻笔,提锋捻管稍向下拉,调正笔锋;

④ 努势下行,注意下行过程中的提按变化;

⑤ 下行至该字所需长度时,轻提,下按,顿挫;

⑥ 向右上挑出,渐行渐提收笔,力送至笔端。

参考字样:

4. 竖弯钩

竖弯钩也称“鹅钩”。《张黑女墓志》中的竖弯钩灵动潇洒。

竖弯钩笔法,如图:

竖弯钩的书写笔法要领:

① 顺势入纸;

② 横按,略驻锋;

③ 微提锋,侧锋稍向下拉,同时顺时针略捻管,调正笔锋努势下行;

④ 行至适当位置,渐行渐提笔,渐捻管右转;

⑤ 转入横画后,渐行渐按;

⑥ 至适当位置驻锋,轻提,顿挫,向上出锋。

注意:竖画部分略向左偏,转处圆润自然,轻盈灵动出钩,整个笔画有节奏,有起伏,且笔法劲健、流畅、舒展。

参考字样:

5. 戈钩

戈钩一般是字中的主笔,要写得挺拔有力,写出气势。戈钩是《张黑女墓志》中一个个性特征非常突出的笔画,曲头,一波三折,婀娜飘逸,富有动感。

戈钩笔法,如图:

戈钩的书写笔法要领:

① 承上笔笔势,空逆入笔,欲下先上;

② 切锋下按,注意角度

③ 略驻笔,捻管向下拉笔,将侧锋调整为中锋;

④ 轻提行笔,与横画相交时,向右下偏横向行笔,形成波折;

⑤ 努势下行,注意下行过程中的提按变化;

⑥ 行笔至适当位置时,轻提笔,复按下,向右平推,顿挫调整笔锋,并又形成一个波折;

⑦ 向上轻提出钩。

参考字样:

6. 卧钩

卧钩也称横戈钩。欧阳询称:“卧钩,似长空之初月。”可见,此笔画在一字之中不在于气势,而在于托起点之呼应的雅意。

卧钩笔法,如图:

卧钩的书写笔法要领:

① 承上笔顺势落笔;

② 向右下行笔,渐行渐按渐铺毫,随即顺势用转腕或略捻管起弧度到右上角微微翘起;

③ 轻提,顿挫,调整笔锋为下一步钩起做好准备;

④ 向左上角钩出。

参考字样:

七、 挑

挑画又称提画,是由左下向右上斜提起的笔画。“水字八法”中称“策”。“策”本义是马鞭,此处引申为策应之意。挑画多用于字之左,其势向右上斜出、与右之笔画相策应,形成呼应之势。“永”字中之策略平出,主要是与右边的啄(短撇)相呼应。欧阳询《八诀》与卫夫人《笔阵图》中均没有谈到这个笔画。

挑画从形态上有短挑、长挑、平挑、底平挑、正挑、上仰挑、竖挑、小挑等等之分。其实,笔法原理上是一样的,书写方法也大同小异。如果以笔法角度来分,有夹角小于45度的平挑和夹角大于45度的竖挑之分,下面分别解析之。

1. 平挑

平挑中有短挑、长挑等形态,起笔上近似写横画,只是行笔时略向右上提起。

平挑笔法,如图:

平挑的书写笔法要领:

① 承上笔,顺势切入;

② 向右下按,在适当位置驻锋;

③ 压着笔锋,行笔方向转向右上;

④ 挑起,渐提渐收笔锋,力送至笔端。

注意:一是切入的角度,每字都有变化;而是挑起的角度也是每字都有变化。

参考字样:

2. 竖挑

竖挑中有短挑、长挑等形态。

竖挑笔法,如图:

竖挑的书写笔法要领:

① 承上顺势切锋入笔,注意角度;

② 略顿,驻锋

③ 向右上提起,笔尖先不动,侧锋提起行笔至中锋状;

④ 顺势提笔收锋。

参考字样:

八、 折

“永”字中有折笔,但“永字八法”中却没有提到这一笔法。这是什么原因呢?欧阳询《八诀》中有一处横折钩,曰:“如万钩之弩发。”卫夫人《笔阵图》中有二处,一处同上,曰:劲等筋节。”道出了折画之根本。第二处是横折斜钩,曰:“崩浪雷奔。”从其解释看,并非针对折笔处所言,而是对整个笔画的意象性描述,要求这个笔画要写出这等意境。我们从“永字八法”中的笔法解析来看,古人在解读笔法时,是把一个笔画分解成若干个笔法来认识的。如“永”字中的“横折竖钩”我们今天将其作为“横折竖钩”的整体来解读,而古人却将其分解成“横”“竖”“钩”三个笔画来解读的。明白了这个道理对我们正确理解笔画很有益处,同时也有利于我们正确书写笔画。

折画的形态较多,归纳起来有横折、竖折、撇折、横折撇和横折折撇等。

1. 横折

横折笔法是由横画与竖画两个笔法组成,在两个笔画的结合处用折法来完成。

横折笔法,如图:

横折的书写笔法要领:

① 承上笔顺势逆锋入纸;

② 略驻锋,稍按;

③ 轻按行笔,行笔中有适度提按,至适当位置;

④ 切锋下按,既是横画的收笔,也是竖画的起笔;

⑤ 驻锋,转指腕或捻管,调成中锋;

⑥ 努势下行,注意行笔中的提按;

⑦ 回锋,顺势写下一笔。

参考字样:

2. 竖折

竖折是竖画与横画的结合,在两个笔画的结合处用折法来完成。

竖折笔法,如图:

竖折的书写笔法要领:

① 空逆横切下按;

② 驻锋,捻管下拉调锋至中锋,下行至适当位置;

③ 驻锋,下按,折笔向右拉,笔管调整为横向行笔方向;

④ 轻提中锋行笔,注意提按;

⑤ 行笔至适当位置,轻提收锋。

参考字样:

3. 撇折

撇折也称撇提,是撇画与提画(也称挑画)的结合。

撇折笔法,如图:

撇折的书写笔法要领:

① 略驻锋,捻管下拉调至中锋;

② 向左下渐行渐提,缓缓将撇画送至笔端;

③ 将笔管稍向右倾,顿笔下切;

④ 驻锋,以笔尖为轴,逆时针捻管至中锋;

⑤ 渐行渐提,顺势写下一笔。

注意:撇折的整个笔法过程是“按一提一按一提”的内在节奏变化过程,显示的笔法形态是“重一轻一重一轻”的外形节奏变化。

参考字样:

4. 横折撇

横折撇这个笔画在书写时要有所变化,或大或小,或轻或重,或长或短需因字而变。

横折撇笔法,如图:

① 承上笔顺势下笔;

② 略按,略驻锋;

③ 逆时针捻管向右拉,调至中锋,行笔至适当位置;

④ 略提笔;

⑤ 切锋下按;

⑥ 向左下行笔撇出,注意行笔中的提按,力送到笔尖;

⑦ 顺势写下一笔。

参考字样:

5. 横折折撇

横折折撇这个笔画有两个折笔同时出现,书写时要有所变化,或大或小,或轻或重,或长或短需因字而变。

横折折撇笔法,如图:

横折折撇的书写笔法要领:

① 写横画竖入笔;

② 驻锋,逆时针埝管向右拉,调至中锋;

③ 行笔,略上提;

④ 下按;

⑤ 驻锋,捻管调整为中锋;

⑥ 行笔,渐行渐提;

⑦ 略驻锋,顺势完成第二个转折用笔;

⑧ 调整笔锋顺势下行,渐行渐提,笔力送至笔尖。

注意:第一个折略重并折笔明确;第二个折,似折似转,行笔圆劲有力。这个笔法有一定难度,初学者在临摹时要放慢速度,细心体会笔法之变化。

参考字样:

在书法中,结构是指点画在字中的布置和处理,它又称“结体”“间架”等。“结构”和“运笔”是书法的两大法宝。讲究结构,是为了掌握造型美;训练运笔,是为了求得线条美,因此,古往今来的书法家对这两个问题都极为重视。

单就结构,古代书法家也作了大量研究,如隋代智果《心成颂》、唐代欧阳询《三十六法》、元代赵孟频、清代傅山、黄自元的理论,都对今人学习传统书法以很大程度的引导。尽管各有主张,但综观古人所留下的优秀作品,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在结构上无不具备平正、匀称、连贯、变化、自然等共性规律。熟练掌握这些规律,是练好结构的理论保证。

下面就楷书结构在安排方面的一些规律给予总结。

一、横平竖直

字贵平正。唐代书论家孙过庭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平正”是结构的最起码要求,是点画组合的基本原则。

“横平竖直”是楷书“平正”的方法之一。主要用于以横、竖为主要笔画的字。但是需要一提的是,此处的“平”和“直”并非绝对的“水平状态”和“垂直状态”,而是都有一定的斜度,横画要左低右高,竖画或偏左偏右,或相对垂直。

二、重心平稳

每个汉字都有其主笔和重心,找准竖中线和支撑点,写好主笔是保证重心平稳的关键。通常说来,在一个字中,撇、捺、钩画是主笔;字中最长一个笔画是主笔;有底盘者,底盘是主笔。

三、疏密得当

由于汉字本身特点,笔画有多有少,只有把点画按“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原则去安排,オ能写成均衡匀称、美观大方的字来。即笔画少的字,要求疏开架势、稀排点画、用笔粗壮,力求线条饱满;笔画多的字要密布间架、紧排点画、用笔偏瘦,力求线条清晰可辨,字势安详。

四、 比例适宜

在合体字中,各个部分所占比例要分配得当,整个字才协调匀称,方正美观。有时是几部分相等,有时是几分之几,要看具体情况。

五、向背分明

这是单对左右结构而言,要讲究“向不犯碍,背不脱离”。所谓“向不犯碍”,即是指左右笔画要相互避让,相向不犯;“背不脱离”即是指把握左右两部分间距离,要宽度适中,做到笔势连贯,相背不离。

六、参差有致

楷书既要写得庄严端重,又要参差错落。相同笔画和部位要讲究变化,通过“一收一放”“一短一长”“一大一小”“一高一矮”“一轻一重”“一正一斜”等方法,使之错落有致,富有变化。一般来说,上小下大,左收右放。

七、点画呼应

书法的点画是按照一定规律组合成字的,它们之间联系密切。这种联系,在行草书里显而易见,而在楷书里,点画的联系不像行草明显,但是它们的用笔却大致相同,运笔路线上要持续不断,所以楷书也要讲究笔势的连贯。如此运笔,不但能写出活泼的楷书点画,也能为日后的行草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八、偏旁迎让

所谓迎让,是指有的缩小,有的增大,一迎一让,协调一致。在独体字中是指点画的迎让,在合体字中是指部首的迎让。

合体字中常见的部首迎让有以下几种情况:小让大、短让长、窄让宽、简让繁等。

九、内外相称

这种情况主要针对包围式结构而言。由内外两部分组成的字,在安排结构时,内外两部分的大小、斜度、宽窄等都要匀称妥帖,方才美观。

十、形象自然

字形长的,不要压扁,但要写得俊挺,避免瘦长;字形扁的,不要拔高,但要写得秀劲,避免矮肥;字形正的,不要写重,要写得左右对称,但要避免呆板僵化;字形大的,略加缩小,使其疏密得当,亦有自然本色;字形小的,略加放大,使其宽绰丰满,亦有自然本色。

下期预告:

下一期文章将为您带来

“ 中华书脉·被声名耽误的书坛大咖:蔡卞”

本文已在本心书法APP中发布,

各大应用市场搜索“本心书法”即可下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