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113方,40%都有这2味药,你知道怎么用疗效最好吗?

《伤寒论》全书113首方剂中,40%运用生姜大枣,那么如何运用疗效最好?跟着肖相如老师一起在文章中寻找答案吧

《伤寒论》生姜大枣的运用

作者/肖相如老师

—1—

生姜大枣应用分析

《伤寒论》中对生姜大枣的应用较多,生姜与大枣同用的方剂有33首,只用大枣不用生姜的方剂7首,用生姜但不用大枣的方剂4首,共计44首,占了全书113首方剂的40%。

不过如果认真研读就会发现,也有许多方剂不用姜枣,比如麻黄汤、苓桂术甘汤、白虎汤、承气汤等等。

即便是用生姜、大枣的方剂,剂量差别也很大,桂二麻一汤仅用大枣4枚,当归四逆汤和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却用了25枚,炙甘草汤更是用了30枚。

桂麻各半汤生姜只用一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和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却是用了生姜半斤,也就是八两。如果单单用生姜大枣调和营卫理解,似乎说不通。

因此如何掌握张仲景前辈对生姜、大枣的应用,也是读懂《伤寒论》的重要一环。

《本经》载:生姜通神明。

陶弘景说:生姜归五脏、去痰、下气、止呕吐、去风湿寒热。

李杲讲:大枣温以补脾经不足,甘以缓阴血、和阴阳、调营卫、生津液。

《本草疏证》云:姜以主卫,枣以主营,但治实中之虚,虚中之虚。而虚中之实,则其所不能任。发汗、吐下、烧针症可用,奔豚未经误治故不用。

—2—

对比

在同样由张仲景老前辈编撰的《金匮要略》一书中,生姜大枣同用的方剂有30首,用大枣不用生姜的方剂7首,只用生姜的10首。全书共有205首方剂,和《伤寒论》相比,应用生姜大枣的比例小了不少。

同时还可以看到,许多方剂就是《伤寒论》里面的方剂。

不同的只有16首,分别是:

括楼桂枝汤、白术附子汤、

越婢加术汤、黄芪桂枝五物汤、

生姜甘草汤、桂枝去芍加皂荚汤、

射干麻黄汤、厚朴七物汤、

桂枝加黄芪汤、越婢汤、

桂枝去芍加麻黄附子细辛汤、

桂枝救逆汤。

还有文蛤汤、橘皮竹茹汤、排脓汤和竹叶汤。除了最后4首,其余方剂仍然和《伤寒论》联系紧密。加大枣的方剂只有麦门冬汤、附子粳米汤、甘麦大枣汤3首和《伤寒论》不同,而加生姜的方剂则全部是新的方剂。

—3—

归纳

生姜大枣同用的方剂中应该有这几种情况:

一、 营虚外感:应该说桂枝类、葛根类、柴胡类方剂都适用于这种情况。

二、 大青龙汤证:大青龙汤就是麻黄汤加石膏,另外增加了生姜大枣。和麻黄汤原方主要区别在于:麻黄增加了一倍,杏仁减少了一半。患者不汗出而烦躁,是阳气怫郁不得越之故。

既希望汗出,又恐亡阳,以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并谆谆告诫: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

—4—

大枣的主要作用

一、 血虚:著名的苓桂甘枣汤中,重用茯苓为半斤,在《伤寒论》中位居首位。但是还应该看到,大枣也是15枚,较通常方剂为多。茯苓宁心是君药,同时淡渗利水的作用也很强。

故此重用大枣补脾,同时防止渗利伤阴。再结合通脉四逆汤和炙甘草汤来看,大枣补血的用意应该毫无疑义。

二、 调护胃气:十枣汤应该很说明问题,在峻下的甘遂、芫花、大戟中配伍大枣。并且是半钱匕或一钱匕的药末,就加十枚大枣,应该算是委以重任。

黄芩汤中以黄芩止利、芍药甘草缓急止痛、又配伍大枣,应该也是调护胃气。

三、 著名的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都是用大枣。只有生姜泻心汤加了生姜,原因应该是:半夏泻心汤属于柴胡证误下,下后心下满而不痛。虽然说“柴胡不中予也”。

半夏泻心汤和小柴胡汤的区别只是:柴胡换成了黄连,生姜换成了干姜。应该是寒热错杂,并且是寒多热少。生姜和大枣仍然是调和营卫。

四、生姜泻心汤和半夏泻心汤的差别是:增加了四两生姜,干姜减少了二两,炙甘草减少了一两。用来治疗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

应该说干姜温胃的作用更强,但是本方却只用了一两干姜。因此重用生姜的用意应该是:宣散水气,治疗噫气。

—5—

独用生姜的方剂

栀子生姜豉汤用了生姜五两,并明确指出:“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真武汤是温阳行水的方剂,用了生姜三两,方后注明“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可见止呕是用生姜的指征。

茯苓甘草汤只有4味药,和苓桂甘枣汤的差别是:大枣换成了生姜。不过仔细对照,还会发现,茯苓减少了四分之三、桂枝和甘草减量一半,生姜用量是3两,居全方首位。

可以推断苓桂甘枣汤是以温阳、淡渗利水为主,而本方则是用生姜温胃散水。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也用生姜半斤。治疗发汗后腹胀满,不过此处的腹胀满并非阳明府实证,也没有呕吐的现象,用意应该是散寒。

如果参照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的条文:“内有久寒者,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可见散寒也是生姜主要功效。

再从《金匮要略》用生姜的五首方剂来看:泽漆汤、桂枝生姜枳实汤、当归生姜羊肉汤主要是散寒。当归生姜羊肉汤方后注明:寒多者加生姜足一斤即是明证。

而对于痛多而呕者,则是加橘皮二两、白术一两。桂枝芍药知母汤,虽然有温温欲吐,但是,也应该有生姜散寒的用意在内。

至于奔豚汤,虽然有用生姜制半夏毒的用意在内,但是症状是往来寒热,方中黄芩、芍药、葛根、李根皮都是凉药,只有半夏性温。

因此生姜应该也是散寒,并且还有反佐的用意。

(0)

相关推荐

  •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七六)临证谈半夏泻心汤

    <伤寒论>第359条: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者,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各三两. 这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是取了半夏泻心汤里的四味药, ...

  • 小张医生经方方剂归纳4

    小张医生经方方剂归纳4-外感发热怕冷汗病 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3 芍药3 桂枝3 生姜6 大枣12个 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2 细辛2 附子1个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8 桂枝3 干姜2 栝楼 ...

  • 【她学伤寒】《伤寒论》条文解读 太阳病脉证65---66

    <伤寒论>条文解读 太阳病脉证65---66 文/敏敏 第二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 第65条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这一条论述汗后心阳不足,镇摄无权 ...

  • 伤寒论113方速查(很强大)

    太阳上篇 计一十四方 桂枝汤 桂枝 白芍 甘草 生姜 大枣 五苓散 猪苓 茯苓 泽泻 白术 肉桂 桂枝加附子汤 于桂枝汤内加附子一枚 桂枝加桂汤 于桂枝汤内加桂二两 桂枝人参汤 桂枝 人参 甘草 白术 ...

  • 伤寒论113方

    ​伤寒论113方 1.桂枝汤 5味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 ...

  • 【中医】伤寒论113方集锦(后附剂量换算)

    八月阅读排行榜 [西医]解剖学大图版 [中医]国家级名老中医名方精选 [中医]中医金句100条 [中医]中医治病法则120条 [中医]十二时辰养生表[内附口诀] [中医]傅青主女科方解歌诀总结版 [中 ...

  • 伤寒论113方集锦(附剂量换算)

    汉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 1981 年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以此推算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攻关.临床意义重大. 我们将互联网上流传 ...

  • 干货分享:伤寒论113方集锦(后附剂量换算)

    导读:本文总结了<伤寒论>113方方药组成与煎煮方法服药禁忌等,且后附有汉代方剂剂量与现代的换算.值得收藏与分享!经方是我们中医人的财富,不可弃之如草芥,亦不可束之以高阁!有老师感叹,现在 ...

  • 伤寒论113方集锦(附剂量换算) – 经方派

    汉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 1981 年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以此推算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攻关.临床意义重大. 我们将互联网上流传 ...

  • 伤寒论113方集锦

    伤寒论113方集锦

  • 伤寒论113方集锦(后附剂量换算)

    汉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 1981 年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以此推算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攻关.临床意义重大. 我们将互联网上流传 ...

  • 速查版:伤寒论113方(内含图片速查版)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太阳上篇 计一十四方 桂枝汤 桂枝 白芍 甘草 生姜 大枣 五苓散 猪苓 茯苓 泽泻 白术 肉桂 桂枝加附子汤 于桂枝汤内加附子一枚 桂枝加桂汤 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