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本书的“四个不是”与“一个是”——读《好诗不厌百回读》
第一个“不是”,这本书不是一本古诗词的选本。一提到读古诗词,人们总会想起《唐诗三百首》《千家诗》之类的选读类书籍,但这本《好诗不厌百回读》并不是以朝代划分的读本。虽然书中的内容涉及从先秦到清代的一些优秀诗词,但它也不同于《古今诗选》那样按历史时期不同的搜罗。这本书只是袁行霈先生赏析诗词文章的合集,也就是说,这本书本身并没有一个非常宏大的宗旨,只是面向大众的普及类读物,只是袁先生在跟一般读者唠一唠怎么读诗词。
第二个“不是”,这本书这不是一本传授赏析技法的书。现在的读者大部分水平都很高,凡是读诗词赏析类的书,都会希望从书中获得一些赏析的技巧。对于这些高水平的读者来书,这本书的内容可能会略显平淡了,因为它不是一本以传授赏析技法为主要内容的读物。在这本书里,我们看不到系统的“主题分类”“手法划分”“表达技巧”“修辞方法”之类明显的归纳,因为这些文章的用意,并不在那些技法上,用袁先生自己的话说“我主张对诗的诠释回到文本上来,留给读者多一些想象的馀地”。如果对一首诗的赏析,变成了对作者创作经历的介绍,变成了对创作技法的研究,那就变成学术总结而不是赏析文字了。但要说明的一点是,这些文章虽然没有向读者详细介绍赏析技法,不等于袁先生在行文时没有用到赏析的技法。袁先生行文的优点在于,它呈现了我们一般阅读一首诗歌的完整过程,由对题目的分析,到对内容的感知,再到初步鉴赏,这里面有对词语的分析,对形象意义的理解,以及落笔的区分、视角的转换和修辞的作用……也就是说,袁先生把一些赏析的原则(赏析的客观性、完整性、阶段性,以及意象等等)用形象的语言转化为明白晓畅而又不失原意地展示给了我们,这种平和圆融的示例方式,如盐入水,渗化其中,个中滋味,惟人自知。
第三个“不是”,这本书不是一本讲述阅读心得的书。有的古诗词赏析者,由于热爱古诗词,所以在赏析时往往有一种情不自禁的代入感:谈到李白时,自己难免逸兴遄飞;谈到杜甫时,自己就会沉郁顿挫;谈苏轼,就联系到自身身世坎坷……不能说,这些赏析者做得不好,做得不对,只能说他们混淆了自己和诗歌之间的界限,忘记了赏析类文章是写给别人看的事实。如何做到恰当地写好普及性的赏析文章?袁先生给出了属于自己的答卷,即搭建诗词与读者的通道,而自己并不挡在中间当电灯泡。就我个人感觉而言,学术大家所表现的深度,不在于他表现得有多深广,而在于面对不同的对象群体能够收得住——有时候,收要比放难得多。
第四个“不是”,这本书不是一本展示学术深度的书。我们看《宋诗选注》(钱钟书),看《宋诗精选》(程千帆),看《唐诗小札》(刘逸生),看《宋词赏析》(沈祖棻)等书籍时,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大家的学术眼光和学术深度,这是固然是可取的,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密密麻麻的注释,详细的背景介绍,历朝历代的评骘内容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能够达成对诗的基本理解。如何达成理解呢?袁先生指出要“从字、词、句入手”,要注意“意脉和层次”,要”知人论世“,要明确”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且不说,这四步是不是最佳的策略,但在如何理解诗词这个问题上,袁先生给了普通人一个重要的抓手,让普通的读者不至于迷失在古诗词的丛林当中。
说完了关于这本书的四个“不是”之后,该说说“一个是”了。这本书是袁先生从教多年的诗歌赏析首次结集出版,而这本书中的大部分文章完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所面对的是那些对古典诗词有兴趣的普通读者,所以它只是一个引子,我们要用引子的标准衡量这本书才是准确恰当的做法。谈到读书法,徐复观先生曾介绍过熊十力先生教导他的:先要理会那些书的好处。我想对这本书也要先理会袁先生的用心处,至于具体的过程,不妨借鉴前面解诗的“四步”来分析一下袁先生的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