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下雪了,关于写作与欣赏


1

下雪了,从早晨下到夜晚,地上只积了薄薄的一层,但人们却在说“好大的雪”。真的大吗?对于西北人来说,今天的雪也算大吗?其实他们说的也是我想要说的,好大的雪,不是雪下得有多大,而是终于下雪了,该冷的时候冷起来了。好舒服呀,有人欣喜的同时走出了门,在雪中散了散步,有意让雪凉了凉自己。之后,顿然感到清爽起来,身体内沉积已久的隐晦之气猛然间消退,呼吸顿时清新通透起来。于是,立马感到神清气爽,精神顿来,回到房间,沏一杯茶,读几页书,把惬意的时光镶嵌在屋外下雪,屋内温暖的情景里。

2

近日来手头被废了许多半拉稿子,基本都是写到一半突然来事被搁下了,结果一搁就被搁冷,后来又拿起来,却被我后续得漏洞百出,似是而非。我知道原因不止一个,有很多,首先是叙事功底浅薄,没有“打圆”的能力。写作继续下去是一种本事,需要修炼才能达到,当然也需要耐心,耐着性子进行下去。若实在补充到使你痛苦的时候,那么正应了作家马步升先生那句话,犯贱?写作本身是享受的过程,是一件让人身心愉悦,精神饱满,写过了仍然会令你咂咂回味的事情。而在咂咂的过程中,有一种满足,窃喜,甚至亢奋的情绪,让你感到创作原来如此美好。于是,你便从此为自己种下蛊,总是想来。
但当再来的过程中出现了难免的瓶颈时,你又会懊丧,气馁,断念,或者爆粗“他妈的”。这种现象我相信每个人都有,有的人甚至痛苦不堪。但聪明的人会让自己淡定,潜心寻找办法,然后突破,找到出口,把自己解救出来。方法错乱的人,可能要打转一阵子,搞得心情不好,情绪冲动,甚至作出缺乏理智的事情。但最终也就突破了,长上羽毛的翅膀,飞进风里。
至于被“卡死”的人,其实也没有真的被卡死,要么干脆回去,不写了。要么就在瓶内存活,回归到修炼、或者自娱自乐,未免不好。大部分人反而同样有滋有味,硕果累累,依然在平常人中做着不常之事,也充满趣味,很有意义。
当然,也有彻底停止的人,原因一定不是单方面的,可能有许许多多。但其中一个必须提到,那就是改变取向。当喜欢的事情做不下去的时候,只好选择放弃。但若是喜欢,那种骨子里的喜欢,等有朝一日时机成熟的时候,一定会重新拾起,而且开始精神的需要。如磨砺归来,已换了另一副心态。
原因之二,我想是构架的不成熟,也就是写之前准备工作没有做到位,没有理出不可推翻的框架,一写便被改变了。这种情况普通作者可能都有,我想,这可能就是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需要一定的功力去把控,需要踏踏实实锤炼,直到有了过硬的经验。
其三是懒惰,一搁下就不想拿起来了,缺乏毅力。当然,若是有价值驱使,或许就会硬着头皮拿起来了。拿起来后也有顺利和曲折的,那就是考验文化积累的时候了。我一般情况一搁就拿不起来,属于那种干什么就要专门去干什么的借口派,抵抗被碎片的能力极弱,还美其名曰,不想“犯贱”。
所有以上情况的突破,最终都还是阅读,阅读是打开一切大门的钥匙,读到了便也找到了。这便是读写平行法,读与写是在水平线上进行,会读,也会写。大多数人大概都是眼高手低,读得高了,却仍然写的低,那便是功底的问题,训练不到家。写作这事,要训练的,长时间有效的训练,要有计划性。即使你觉得没有意义也要坚持下去,不知不觉意义就出来了。这就是所谓的坚持,不只是指坚持着去做某件事,还有坚持着怎么把这件事做下去的意思。这其中最好的坚持,就是每天有计划、带着思考坚持做一点,每天坚持,那么就没问题了。

3

电影《姜子牙》的另一种打开方式,是文学博士林玮关于“天道”的一篇评论,文章最后写道:好的解读并不指望文本本身能有多深刻,深刻的人自然能读出深刻来。针对这一代有知识有理想有情怀有自我的观众,《姜子牙》给出了一个颇为独特的演义,也就够了。我想,小说《封神演义》的原作者若有知,大概也会“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吧。
那么独特的演义究竟是什么,文中论到的是“无善无恶”,即天道就是,你要斩断的不只是“恶”,还有“善”。在高于神仙的世界里,善恶之分是相当次要的,甚至不值一提。尽管师尊仍会犯错,贪图权欲、声名,想要一统三界,但他在道理上准确无误地知悉:断恶也要断善。这才是天道,它高居于万物之上,是促发万物运行的原动力和基本规律。
真是妙解,上升到了宇宙论,自然论等等高层次的解读层面,但对于普通观影者来说,根本看不懂。而对于文化之外的人来说,即使给他解释清了,也不一定就听清了。也就是说,这部电影根本就不是拍给普通人看的,某种程度上只针对了艺术的表现,和更高价值与意义的取向,即中国动漫的最高追求。
我们是国庆节在杭州和儿子同时看的这部电影,看过之后,孩子爸爸说,原来是动画片啊,看了个热闹。倒是好看,但说不清好在哪里。而我也只是在朋友的提示下,仍然没脱离传统辩证,认为就是权利之欲,是善与恶的争斗。今天读到“高于神仙的世界里,善恶之分是相当次要的,甚至不值一提的”,“想要一统三界,他在道理上准确无误地知悉:断恶也要断善。这才是天道,它高居于万物之上,是促发万物运行的原动力和基本规律”时,突然才理解了管理为什么需要左手软,右手硬,否则便不成体统。因此,少不了被人骂,同时被看作有违天道,缺失善良。殊不知,管理者正是在遵循天道,使事态更好地继续下去。
当然,深刻的东西,难觅大众的知音。我仍然疑惑的是,既然《姜子牙》看不懂,也没什么好看的,那么,票房TOP50又说明了什么?看电影的又是哪些群体,他们的欣赏水平在证明观影式的中国“读者”已具备了什么样的水平?为什么只归属在文化研究群体和年轻一代?那么,是不是说明中国人的欣赏水平真的不一样了,推动中国文明的群体也越来越庞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