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活动】月赛跟风练笔:唐山特色曲艺文化

河北省楹联学会系列活动

唐山曲艺文化

曲艺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古代,中国民间的说故事、讲笑话,宫廷中俳优(专为供奉宫廷演出的民间艺术能手)的弹唱歌舞、滑稽表演,都含有曲艺的艺术因素。

到了唐代,讲说市人小说和向俗众宣讲佛经故事的俗讲的出现,大曲和民间曲调的流行,使说话伎艺、歌唱伎艺兴盛起来,自此,曲艺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开始形成。

到了宋代,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说唱表演有了专门的场所,也有了职业艺人,说话伎艺,鼓子词、诸宫调、唱赚等演唱形式极其昌盛,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耐得翁的《都城纪胜》都对此作了详细记载。

明清两代及至民国初年,伴随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城市数量猛增,大大促进了说唱艺术的发展,即一方面是城市周边地带赋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说唱纷纷流向城市,它们在演出实践中日臻成熟,如道情、莲花落、凤阳花鼓、霸王鞭等;一方面一些老曲种在流布过程中,结合各地地域和方言的特点发生着变化,如散韵相间的元、明词话逐渐演变为南方的弹词和北方的鼓词。这一时期新的曲艺品种,新的曲目不断涌现,不少曲种已是名家辈出流派纷呈。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曲艺品种,大多为清代至民初曲种的流传。

评剧

评剧,又称评戏,戏曲剧种,产生于河北东部的滦县农村,1910年左右,形成于河北唐山一带。1910年左右形成于唐山,是在民间说唱"莲花落"和民间歌舞"蹦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35年白玉霜等在上海演出时,正式使用评剧名称。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成兆才是第一个评剧剧作家,他编写了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剧本,尤以1919年的《杨三姐告状》最为著名,久演不衰,成为评剧的代表剧目之一。新中国成立后,评剧进入了新的繁荣发展时期,著名演员有小白玉霜、新凤霞、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魏荣元、马泰等。在评剧中除了少数以说白为主的剧目(如《柜中缘》)之外,一般地说来,是以唱见长的。唱腔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和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评剧除在东北、华北广为流传外,中南、西北、西南的一些城市也有演出团体,它已成为一个有广泛影响的戏曲剧种。

评剧在不长的历史里积累了众多雅俗共赏的经典剧目:《花为媒》、《牧羊圈》、《打金枝》、《杜十娘》、《人面桃花》、《玉堂春》、《马寡妇开店》等。

皮影

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这种拙朴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

唐山皮影是传统地方戏曲艺术之一,又称滦州影、乐亭影,是中国皮影戏中影响最大的种类之一。因其影人、道具是用牛、驴皮制成,故又通称驴皮影。通常认为滦州影戏初创于明代末期,盛行于清末民国初年,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唐山皮影的唱腔是从一种纯说唱形式的"大福影"演变而来的,它是唐山皮影一种男女分腔的,有着多种腔调(如平调、花凋,阳韵平调、河东调.滦河调,吟腔),多种板式(如太慢板、快三眼、慢二性、紧二性,三性、流水)的板腔体。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由于前辈艺人的发展创造,长期以来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它的主要伴奏乐器以前是一把小三弦,后来逐渐被四胡所代替。

唐山皮影戏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为主,题材大多来源于历史名著,主题积极向上,有的表现保家卫国的英雄,有的表现惩恶扬善的侠士,有的表现反抗压迫的勇者,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唐山皮影其唱腔为板腔体,唱词多为七字句或十字句,主要板式有:大板、二板、二六板、紧板、快板等,伴奏音乐主要是四弦、二胡、扬琴、大阮、唢呐等,表现舞台及各种戏剧人物的不同情绪。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唐山市群众艺术馆获得"唐山皮影"保护单位资格 。

乐亭大鼓

乐亭大鼓,是中国北方较有代表性的曲艺种类之一,是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

乐亭大鼓唱腔音乐为板腔体,曲调丰富多变。除有完整的慢板、流水板、快板、散板外,并有上字调和凡字调两种不同调性的往复转换,板式变化十分灵活。代表曲目有《东汉》《隋唐》《三侠五义》《呼延庆打擂》《金陵府》等。

乐亭大鼓主要流行于河北以东、北京、天津、及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2006年5月20日,河北省乐亭县申报的"乐亭大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8。

乐亭大鼓由木板大鼓衍变而咸,距今约有200年的历史。在继承历代文化成就的基础上,由当地民歌发展而成。《中国书词概论》记载:"清初年,乐亭城内凡自娱好乐之人,最爱唱"清平歌",同时,乡村里也流行着散曲之类的小调,后来,有位弦子李,先以三弦配奏了"清平歌",遂加以改正,使其韵调动听悦耳,较之1日曲大有不同,于是齐呼之为"乐亭腔"。在演唱实践中,又经过进一步改革提高,约在清乾嘉年间,初步形成了乐亭大鼓的板腔雏形。道光三十年(1850年),乐亭著名说书艺人温荣发现了铧翅的清脆声响,并磨制成了第一付铁板。乐亭城南大皇粮庄头崔佑文进京供奉,带温荣入恭亲王府献艺,温荣的技艺深得王爷欢喜,当即封了顶子赐了座,并赐名"乐亭大鼓"。《曲艺论丛》中记载:"乐亭大鼓,简称乐亭调,为北方俗曲鼓词之一种,产生于乐亭县,故名。"

乐亭大鼓以其丰富的板腔、完整的曲式、鲜明的地方特色深受北方地区广大群众的喜爱。乐亭大鼓旋律优美、韵味独特,融于地方化,趋于戏剧化,素有"九腔十八调"之称。乐亭大鼓鼓词名目繁多,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和深刻的思想性,对研究我国社会文明史、社会发展史、民俗文化史、音乐发展史都是极为珍贵的资料。

乐亭大鼓因其广泛的受众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在唐山及其周边地区还有较为固定的受众群。但由于其曾经活跃的茶馆、酒楼和庙会等场所逐渐消失,在新兴媒体的冲击下,演出市场呈现快速萎缩态势。出现演出市场萎缩导致乐亭大鼓后续人才断代、受众群体断层,受众群层次较低等问题。

成联同题月赛跟风练笔

每月下半月就月赛景点所属地域跟风练笔,或饮食或用品或文化,充分体现地域特色。

本期共收稿30副作品,由一位评委评选出优秀作品5副并总评。

皮影

入选优秀作品

★按收稿顺序排序

评剧

1.冯贵明  唐山

票友如云,看兆才出岫,新凤栖霞,唐山落子风靡远;

非遗灿世,听曲韵传神,唱腔弄巧,艺术奇葩雨润香。

点评:此副作品从两位代表人物和其戏曲特色上着眼,写出了它的社会影响,名声显赫,于史生辉,于世流香。

11.齐向前  廊坊永清

唐山评戏

起步莲花,为糊口养家,翻话本街头巷尾,雏形早具;

定称评剧,看姚黄魏紫,让民间欢喜悲伤,异彩纷呈。

点评:此副作品,上下联的起句就定位了它的层次,它的发展阶段,围绕它有条不紊。虽没有华丽弄巧的句子,但是找到根本表达明确到位,没有赘句。

乐亭大鼓

5.付会军    石家庄鹿泉

铁板敲弹,三弦配奏,一曲清词随鼓点;

腔圆调正,韵足味浓,百年陶艺唱心声。

点评:此副作品最成功之处在于上联,乐亭大鼓的主奏乐器由书鼓、铁板、大三弦构成,上联抓住这个特点,三分句分别道来,用词也很精准如“敲弹”、“配奏”,结句“一曲清词随鼓点”更能感受到它的韵律和美感。下联前两分句稍落俗了些,有点凑痕,但结句却收的拢,收的圆。

皮影

19.叶振华 廊坊霸州

为影谋皮,技深入骨;

以情纵线,名至超神。

点评:这是本次优秀作品中选出的唯一一副短联,此联特点简短,凝练、深刻,起句字在题中,意达题外。皮影就是为了达到影像效果,而在皮上费心思、下工夫,下手于皮毛,但是深入人物故事的灵魂与骨子。同时字里字外又影射了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下联,起句也见功夫,这个情泛指整个故事情节,皮影的表演就是随故事情节操纵丝线,此联唯显不足感觉结句有些凑痕。

21.江中月  保定

题唐山皮影

取成皮一片,细刻精雕,拼成鲜活人和物;

用丝线几根,巧连妙绕,演绎惊心事与情。

点评:此联上下联都有一个特点,起句轻而结句重,四两拨千斤,这也是其巧妙之处。上联皮一片何等微不足道,却经细刻精雕形成鲜活的生命。下联丝线几根是何等的纤细,经过巧连妙绕,却演绎出惊心动魄的故事。如此将唐山皮影的特点表达的淋漓尽致。

全部作品

1.冯贵明  河北唐山

题唐山特色曲艺文化——评剧

票友如云,看兆才出岫,新凤栖霞,唐山落子风靡远;

非遗灿世,听曲韵传神,唱腔弄巧,艺术奇葩雨润香。

2.李晓禄(保定)

唐山特色曲艺文化——评剧

梨园国粹,音声厚朴平梆味;

戏曲民崇,韵语纯浓落子腔。

3.王乃谦  唐山滦南

题评剧

梨园再拓新天地,韵语传神,实能彰渤海乡情,唐山世味;

国粹遥承古圣贤,形容写照,自可赏人前才调,台上风姿。

4.王文田一永清

题评剧

唐山宋水《清平乐》;

古月新霞《四季花》。

5.付会军    鹿泉

题乐亭大鼓

铁板敲弹,三弦配奏,一曲清词随鼓点;

腔圆调正,韵足味浓,百年陶艺唱心声。

6.杨子辉 永清

题乐亭皮影

方士点石,纱灯笼罩出妃影;

秀才作戏,丝线牵拉闹乐亭。

7.杜丙申   沧州献县

唐山皮影戏

滦水润声腔,光影交缠,离合悲欢凭操纵;

燕山存善美,伶优辈出,京津辽冀共流传。

8.颜金辉 衡水

题唐山皮影

凭偶以惊奇,借光而炫彩,傀儡领纯风,幕上悲欢三百曲;

启源于汉古,昌盛自清时,绦丝操正脉,掌中智慧几千秋。

9、张瑞辰  新乐

唐山评剧

评古论今,地方特色唐山味;

喜闻乐见,燕赵新声梆子腔。

10.张儒刚  曲阳

题唐山评剧

巧儿大姐,可儿二姐,娥儿三姐,落子出唐山,赏心好戏青青睐;

白派醉人,新派迷人,鲜派照人,唱腔明特色,悦耳仙音代代传。

11.齐向前  永清

唐山评戏

起步莲花,为糊口养家,翻话本街头巷尾,雏形早具;

定称评剧,看姚黄魏紫,让民间欢喜悲伤,异彩纷呈。

12.胡东华  廊坊

题乐亭大鼓

边唱边说,一弦一板传乡韵;

有腔有调,百曲百年演世情。

13.周子秀  廊坊

题唐山评剧

始绽莲花,后兴评剧,玉霜、少舫、筱俊亭……,名家齐荟萃;

唐山初起,禹甸盛行,三姐、十娘、祥林嫂……,好戏自传承。

14.陈同斌   沧州

题乐亭大鼓

呼风唤雨开生面;

重鼓轻弦乐晚亭。

15.班清华 石家庄

题乐亭大鼓

合奏乐亭腔,正宗滦上八飞句;

兼说天下事,地道冀东三朵花。

16.郭艳芬 廊坊

题乐亭大鼓

鼓点正,丝弦悠,铁板轻敲,翻一曲清平小调;

梁子传,韵味在,舞台更上,盼百年古艺新生。

17.李晓天    唐山

题唐山评剧

百年传唱莲花落;

四海扬名白玉霜。

18.马永平  唐山

题唐山特色曲艺文化——皮影

一台好戏,双手功夫,影后灯前皆故事;

千古遗风,民间技艺,词新调老亦沧桑。

19.叶振华 廊坊 霸州

题唐山皮影戏

为影谋皮,技深入骨;

以情纵线,名至超神。

20.愚木(唐山)

题唐山四大传统文艺

秧歌落子新唐韵;

皮影鼓书老呔腔。

21江中月  保定

题唐山皮影

取成皮一片,细刻精雕,拼成鲜活人和物;

用丝线几根,巧连妙绕,演绎惊心事与情。

22.黄光辉  廊坊

题唐剧(影调剧)

韵起冀东,吟腔影调,不坠梨园歌不尽;

薪传台上,古树新枝,无声国粹艺无涯。

23.王爱民  邯郸

题乐亭大鼓

绝艺中听,鼔声檀板弦歌奏;

高情渐至,世事罗浮风雅传。

24.戴成龙 唐山滦南

金蝉破土,蜕变登高,悠扬腔调悦人耳;

梨苑绽春,复苏挺秀,烂漫舞台叩冷心。

25.谷超敏 蠡县

题评剧

花为媒,亲近犹思张五可;

爱至上,好听最念疙瘩腔。

26.刘召亮  赞皇

唐山皮影

肖形若木偶,一窗隔台前幕后;

唱念似诗文,几许成曲韵唐腔。

27.傅士文  鹿泉

唐山皮影

凭镂刻涂描,幕后玩皮,喧声总带滦河韵;

任丝牵线挂,台前弄影,展技常扬艺海情。

28.康焕银 鹿泉

评腔有味,声声入耳,乡音颖秀争别致;

戏里多情,句句沁心,剧目出奇敢创新。

29.沈秀辰 鹿泉

评剧

落子起源,皮影奠基,梆子琴班圆器乐;

关东叫响,江南驰誉,京东剧种灿梨园。

30.张云英 正定

唐山皮影

一方窗口,数个驴皮,演绎忠奸善恶,

万盏星灯,十分乡味,传延博大精深。

本期跟风总评

本期以“唐山特色曲艺文化”为主题,撰写评剧、皮影和乐亭大鼓,活动共收到31副作品。

此类作品的写作,本人认为首先要有各自的特点,这个特点包括曲艺本身的特点和地域特点。在其内容上当然可以对所写作的对象进行描写、叙述,亦可做深层次的挖掘如:历史、传承、发展、影响以及其精髓,最好融入个人的观点、看法和情感。联语的表达首先要文从字顺,合乎逻辑,气脉通畅,另外作为联语更要注意它的贴切、精准、明确,表达到位。

本次选优根据投稿数量和质量选出五副优秀作品,纵观五副作品各有千秋,

其余作品虽有可读可赏之处,也有不少的不足和遗憾。有的缺乏特点;有的内容不够丰满,显得单薄;有的语句平平,表达不到位;亦有的词句堆砌,脉络不畅。当然也有一些打动我的作品,但是里边却有一些纠结的东西最终只能遗憾而舍弃。

本人虽写联数年,但是很少接受点评的请求,原因自我感觉水平有限,怕有偏颇,愧对联友,欢迎大家指点更正!

评委简介

王桂珍,女,1966年12月生,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河北省楹联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北省楹联学会理事、涿鹿县楹联学会秘书长、涿鹿县诗词学会副会长。参与全国征联、征诗大赛,获奖百余次。2015年2月荣获由中宣部宣教局、光明日报社、中国网络电视台联合开展的“书写核心价值 送您平安吉祥”新春诗词歌赋大赛一等奖。

作品链接:

中华楹联:巾帼风采·女楹联家之三十一王桂珍

燕赵联坛:【联家雅座】王桂珍 | 释卷方知好月来

大美两行字:【联人物】王桂珍

花为媒

图片:网络       排版:林看云

公众号

hbyinglian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