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药材小课堂 | “米油”赛人参,用什么米?怎么熬才好?
老祖宗说:“富人喝参汤,穷人喝米油。”
我觉得,聪明的家长即便有人参,也宁可给宝宝喝米油,而不给TA喝参汤。
因为宝宝天生脾常不足,大补之物往往虚不受补,反而拖累脾胃;不如顺应体质特点,来点米油润一润、补元气。
米油是什么?
米油是粥水煮得浓稠之后,在上层漂浮的油体,有健脾和胃、滋阴润肺的功效,最是养人。
《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米油:“黑瘦者食之,百日即肥白,以其滋阴之功,胜于熟地。”
米油可以用大米或小米熬制,但大米、小米的性味、归经和功效特点是不同的:
大米
性味:甘平。
归经:脾、胃、肺经。
功效:补中益气、健脾养胃、和五脏、通血脉等。
小米
性味:甘咸微凉。
归经:脾、胃、肾经。
功效:清热消渴、养阴生津、滋阴补肾等。
由于小米性味偏凉,所以我建议用大米给宝宝熬制米油更好,或者大米、小米同时下锅,用双米粥熬制。
什么样的宝宝适合喝米油?
作为辅食:婴幼儿宝宝可尝试
7个月左右的小宝宝,已经可以开启辅食之旅了,可以先尝试点米汤或米油。
它对宝宝的脾胃刺激性小,营养价值比较高。随着年龄的增加,还可以在米油中加入适量菜糊。
▶ 注意:
很多育儿书上称6月龄的宝宝就能够进食辅食,但不同宝宝发育程度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7个月大的宝宝开始辅食初体验是比较稳妥。家长需要一边尝试液态辅食一边观察,如果宝宝出现积食的征兆,就立刻暂停辅食。
许教授小贴士
宝宝的第一口辅食必须是米油吗?
家长常听说“婴幼儿第一口辅食最好是米油”的说法,其实并不准确。
作为辅食,米油虽营养价值高,但也没有网上传说中的那么神乎其神。
宝宝第一口辅食建议是营养米粉,习惯后也可以尝试慢慢添加比较稀的液态米汤、稀粥等。
多吃一口或少吃一口米油,不会对宝宝的未来产生不可逆的影响。
便秘、高烧刚愈的宝宝喝米油,可补津液
宝宝如果因缺水而便秘,可以喝点米油给身体补补津液,它具有补肾健脾、利水通淋的功效。
刚退烧的宝宝津液是亏损的,这个时候除了多喝水,也适宜喝米油。
脾虚宝宝喝米油补元气,濡养脾胃
大米作为“五谷之首”,营养价值高。它味甘性平,基本没有体质限制。
宝宝空腹喝大米熬制的米油,可以健脾养胃、补益元气。
▶ 注意:
米油虽好,但始终是辅助性的食物。过于频繁给宝宝喂米油而弃其它主食不顾,是不可取的。
“手残党”指南:
黄金米油怎么熬出来?
很多家长在动手的时候就开始发愁,跟着食谱熬米油,成品却像“买家秀”——
别人熬出来都是厚厚稠稠的,自己熬的却只有薄薄一层。是米不好,还是锅不对?
答案是:从选米到熬制,掌握诀窍才能熬出好米油。
选米:未经“雕琢”的米更美丽
有家长在群里介绍经验,说托老家的人买“乡下米”,熬出来的米油确实比城里吃的精米要稠。
这是因为,比起市面上卖的精米,“乡下米”保有更多皮层和糊粉层。浓稠的米油就是由这些物质“炼”成的。
除了买加工工序较少的米之外,还可以选择更“接地气”的米。
比如说,东北的黑土地肥沃,种植环境得天独厚(水稻成熟期昼夜温差大),种出来的米支链淀粉含量高,软糯浓香,熬出来的米油也就更稠。
同理,陕西地区的小米如此出名,和地理、气候原因也有关系。
▶ 注意:
熬米油一定要选择新鲜的米!陈米熬油不仅色泽发白,还容易导致宝宝溃疡。
选锅:锅不重要,下锅的“姿势”更重要
熬米油用砂锅、铁锅都可以,甚至用电压力锅都没问题。
而米下锅的时间和方式,比锅本身更重要!
下锅前:冷水浸泡3~5小时
有家长认为,过多的浸泡和清洗会让米的营养成分流失,米油就会减少。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无论是小米还是大米,煮前泡软一些,反而更容易煮烂出油。
下锅时:水微沸下锅
冷水下锅的米粒易沉底,熬煮的过程中就会粘锅。
选择在锅中水微微沸腾时下锅,熬出来的米油效果较好。
烹煮:小火搅拌,米油出锅!
大米油/二米油
材料:米100g(如大米、小米混煮,比例约1:1),水4碗(约800~1000ml)。
做法:
1. 锅内注水,大火烧开;
2. 米下锅,转小火熬煮,中途可搅拌几次防止粘锅、溢锅,但不要多加水;
3. 待锅中粥水变浓稠,表面浮米油即可。
如果选择用电压力锅熬米油,可以把浸泡好的米入锅,水量与上述一样,煲40分钟即可。
育儿路上,做你身边的儿科医生
看一看朋友们在读什么,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