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薛伯寿:高烧3个月不退,此方一用,马上正常
华医世界
图*国医大师薛伯寿教授
临床常见不明原因高热,有的每天按时发热,高达40℃,有的持续高热2~3个月却查不出任何原因,因此于现代医学,临床没有针对性的有效治疗。
关于发热病,中医通过整体观及辨证分析,明确病因病机,辨证选方用药,疗效极快,体温明显下降至正常。
当然这也需要有深厚的中医理论的支持,能够准确的分析病因,辨证论治。
今天,小师妹分享的是国医大师薛伯寿教授临床运用达原饮治疗持续高热不退的医案4则。
下面让我们用3分钟,学习薛伯寿教授临床辨治高热经验。
医案一
陈xx,女,36岁。诊号:0633962
1980年8月30日初诊:
高热二旬余,每天下午3~4时体温可达40℃,持续至暮后渐退。
曾于某医院检查血、尿、便常规,及肝功能、心电图、胸透等,均未发现异常,也未找到疟原虫。
经使用多种抗菌素,仍发热不退。
发烧前恶寒无汗,头晕沉重,周身酸痛,神疲倦怠,面色晦滞、四肢乏力,胸脘痞闷,纳呆泛恶,口干不欲饮,大便欠爽,小便短黄,舌质略红,苔白厚腻微黄,脉弦微滑。
证属湿浊郁闭,三焦不利。
治宜开达募原,佐以宣透清热之品。
处方:
厚朴9克、草果6克、槟榔12克
青蒿15克、知母9克、赤芍9克
连翘15克、香薷9克
扁豆花9克、六一散(包)15克
豆豉12克、葱白6寸
水煎两次,共取400毫升,分4次服。
9月4日复诊:
药后当日发烧即减,最高体温38℃。
第二日药后周身得畅汗出,午后热未再起,精神好转,食欲增加,痞满已除,周身酸痛亦减。
舌质红润,苔转薄白,脉沉细微弦。
郁闭已开,秽浊渐消,然湿热粘滞,馀邪未净,续宜清利湿热,方用薏苡竹叶散加减。
后用越鞠、保和丸善后至愈。
按语
本例系湿浊郁闭,故用达原饮宣其闭,化其湿,泄其热。
去黄芩而用连翘者,取其清热而兼透达之长;
兼表寒外束,故以香薷饮、葱豉汤透邪于外;
复以六一散渗湿于下。
俾表里双解,湿热分消,而热自解。
医案二
邱xx,男,25岁。门诊号:07301。
1980年12月1日初诊:
9月初发烧,体温39℃。
血象:
白血球38000/立方毫米,
中性88%,
淋巴12%,
血沉38毫米/1小时。
收住某医院,未查出感染病灶。
先后用青、链、红、氯、氨基苄青青等抗菌素,发烧不能控制,加用激素治疗,体温稍降。屡次血检白血球均较高。
骨穿报告为感染骨髓象,培养无细菌生长。
血培养、中段尿培养亦无细菌生长。
其他检查大致正常。
患者面色晦滞,发烧时先恶寒,背部发冷,微咳,咽喉肿痛,右胁疼痛,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晨起恶心,周身窜痛,睡眠易惊,大便不爽,小便短黄。
若停用激素,则体温常高达39~40℃,偶有数日体温可降到38℃左右。
舌尖微红,苔黄白厚腻,脉濡微数。
证属秽湿郁遏,湿热内蕴。
治宜开达募原,升清降浊。
方用达原饮合升降散加减:
厚朴9克、槟榔12克、草果6克
知母12克、赤芍12克、黄芩9克
青蒿15克、僵蚕9克、蝉衣6克
焦大黄6克、连翘15克
象贝母9克、甘草5克
药后体温渐降至正常,有一周余未发烧,诸症皆减,饮食倍增。
共服上方12剂。
但停药4天后,复发烧,仍见先寒后热,右胁刺痛,恶心欲吐,更兼头痛,咽痛,脉濡数,苔腻略厚。
继用原方加柴胡9克,以透达伏邪。
连服4剂,体温降至37.3~37.5℃。秽湿虽胶滞难解,但已有渐化之势,仍宗原方7剂而热退。
后用小柴胡汤加减善后,以竟全功。
按语:
本例秽湿郁遏,不能宣透,故用达原饮,开达募原,辟秽化浊。
咽喉肿痛,舌红脉数,小便短赤,为化火之象,复以杨栗山升降散,辛凉宣泄,升清降浊,使内外上下通和,秽浊湿热分消而解。
用焦大黄缓下泄其热,同时取其化潦解毒之功。
医案三
张xx,女,41岁。
1980年12月19日初诊:
高热,右侧咽痛,头痛,周身怕冷。白血球26700/立方毫米,中性83%,淋巴17%,诊为化脓性扁桃体炎,败血症待排除,收住于某医院。
50天来,经用多种抗菌素等治疗,体温仍然未降,白血球19000/立方毫米,中性83%,淋巴18%。
患者发烧,汗出不解,体温在38~39℃之间,周身有少数粟粒状出血点。
心电图:
偶发室性期前收缩,II、V1、V3、V5,ST略低,T波低平。
头胀身重,清瘦乏力,胸闷如堵,腹胀纳呆,心慌气短,卧床不起已20多日,精神疲惫,大便不爽,小便短少,神志清楚。
舌边深红,苔白厚腻根部微黄,脉濡数。
证属秽浊郁闭,气阴已伤。
治宜开达募原,辟秽化浊,益气养阴,扶正逐邪。
处方:
厚朴6克、槟榔6克、草果3克
知母6克、象贝母6克、菖蒲5克
炙远志4克、连翘9克、藿石斛12克
太子参9克、茯苓12克
郁金5克、青蒿12克
另,三七粉3克、生晒参粉3克、琥珀粉3克,和匀分4次服。
药后发烧逐渐减退,5剂后体温降到37.6℃,饮食日增,心慌气短明显好转。守方续服10剂,体温恢复正常,白血球化验亦在正常范围。
按语:
本例既有秽湿郁闭,又兼阴虚,故辟秽化浊之药仅用小量,以防其化燥伤阴。
加连翘既能清湿中之热,又兼清心;
加贝母、菖蒲、远志等以化痰逐秽;
气阴已伤,故用太子参、石解益气养阴而不滞邪,与三七粉等同用,益气和血,化瘀宁心。
医案四
郑xx,男,54岁。
1978年4月20日初诊:
发烧已3个月,每日下午体温高达38.6~39.5℃,屡次血检无明显异常。
胸片示肺纹理增粗,诊断不明。
曾用过多种抗菌素,亦用过链霉素、雷米封等,皆未能见效。
继则用中药大剂清热解毒,如白虎汤合黄连解毒汤加蒲公英、大青叶之类,仍不验;
又投养阴清热之玉女煎合青篙鳖甲汤、加丹参、天冬之类,热不退,遂请会诊。
患者面色晦滞,头胀身沉,胸闷咳嗽气短,有白稠痰,脘痞纳呆,口渴不欲饮,厌食油腻,恶食水果。
舌质略红,白厚腻苔满布,脉濡数。
证属秽湿闭阻,肺气不宣,中焦不化,湿郁蕴热。
宜逐秽畅中,宣肺化痰。
处方:
厚朴9克、草果6克、槟榔10克
杏仁10克、薏苡仁16克
冬瓜仁10克、黄芩10克、通草5克
滑石(包)12克、芦根15克
药后诸症随减,体温渐降,食欲日增,服5剂后热退,体温恢复正常。
出院时经病案讨论,拟诊为霉菌性肺部感染。
按语:
湿为阴邪,秽湿郁遏日久则胶固难解。
本病始因见热投凉,以致凉遏其邪,更进补益,则更缠绵而热经三月不解。
辨证运用达原饮逐秽畅中,透达秽湿。
其方去知母,因中阳已伤;
去芍药,防其滞邪;
加滑石、通草,通阳宣肺,淡渗利湿;
合千金苇茎汤清肺化痰。
药证相符,故见效尚捷。
达原饮原名达原散,为明朝中医吴又可(吴有性)所创,载于《温疫论》。
临床以之治湿热中阻,枢纽失职,以致寒热起伏,连日不退,胸脘痞满,呕恶,甚则便溏之夏秋季胃肠型感冒颇验。
有医家也指出达原饮只治邪伏膜原,只为透达膜原而设。
邪未伏膜原不可用,邪离膜原也不可用。
纵观以上医案,皆为秽湿闭阻所致,故用达原饮,疗效显著。
看完薛伯寿教授的医案,您对达原饮的临床应用是否有新的收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