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旧事:小胜草粄的记忆
拜读钜镇兄的大作《舌尖上小胜:娇嫩水灵的仙人粄》,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生花妙笔笔。一碗再普通不过的仙人粄,竟在其笔下透出许多知识、历史和故事。更多的勾起了同时代人美好的遐想和回忆。
五六十年代的同龄乡人,基本上都尝过九堂伯婆及其两个儿子亲手熬制的仙人粄。
九堂伯婆的房屋就在小胜与谭江的必经之路上。兼之位于赫赫有名的火烧岗顶。赶脚的乡人艰苦爬坡之后,正渴望一碗透心凉的仙人粄,既充饥又解渴。九堂伯婆门前一排石板,供行人停坐,几株遮天蔽日的大树为人遮阴,路人经过,谁不想在此作短暂歇脚,顺带着来碗仙人粄尝尝?
外乡人叫仙人粄,我们乡人却习惯叫它草粄。大概因为熬制草粄离不开一种神奇的植物,将普通的凉粉凝固成一种特殊的食物,那种植物便被称为神仙草,简称仙草。更因为客家人的食谱中食物多为热吃,极少冷尝。而草粄熬制过程中需要一个冷却的工序。炎炎夏日,太阳高照,浑身汗湿,口干舌燥的路人一碗透心凉的草粄下肚,能不胜似神仙?所以将它称为仙人粄也是恰如其分的。
那年月,没有塑胶袋。食品大都用旧书报糊成的纸袋包装。而盐和糖类食品容易返潮,用纸袋包装时间不能过长,否则纸袋破口,盐和糖就“屙唑”了!(注:屙唑,小胜客家话,音ou chou,用于表达失误或失败带来的懊恼、悔恨交加、遗憾至极的强烈情绪。)
草粄好吃,父母们自己舍不得吃,却会想方设法将它带回家给子女尝。所以就有了草绳拴草粄的故事了。
之所以说它是故事,一是现在的草粄已经不可能再用绳子拴,二是当年也只有胜维叔兄弟家的草粄经得起绳子拴。当年用绳子拴草粄,也是一个技术活。不能拴的太紧,太紧会断开。太松,则容易滑落。能将一块草粄完整带回家,也得让人小心翼翼。现在想来,用绳子拴草粄,已经是一种传说,甚至传奇了。
很喜欢钜镇兄的每一篇乡忆文章。每一篇文字都蕴含太多的故事,不同的人读来既有相同的感受,又有各不相同回忆。这回忆,得控制着,不然,就是一部长篇巨制,没日没夜穿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