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博物馆 传承中华文明】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
赏中原文明之美 品中州文化之韵

  世界古代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绵延至今;中原是这一文明谱系中保存最完整的地域。坐落于中原腹地、黄河之滨的河南博物院,陈列着一部物化的中原文化发展史,记录着这片沃土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积淀。

  1927年6月,河南博物院创立于开封,时称“河南博物馆”,是中国较早成立的博物馆之一。早期的河南博物馆收藏有从新郑郑公大墓、辉县琉璃阁甲乙墓及安阳殷墟等考古遗迹中出土的珍贵文物。1961年,河南省博物馆由开封迁址于郑州,1998年正式更名为“河南博物院”,成为中原腹地最大的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中心。

  目前河南博物院馆藏各类文物近14万件,尤以史前文物、青铜器、陶瓷器、玉器等具优势与特色。

  河南博物院力图将文物资源优势转化为历史传承与传播优势,推出了一系列主题鲜明、独具特色的常设陈列及原创展览。“中原古代文明之光”是河南博物院最具特色的陈列,位于主展馆一、二层的八个展厅内,利用河南境内出土的历史文物资源优势,汇集石器、陶器、瓷器、青铜器、石刻等各类文物精品四千余件。

  “中原古代文明之光”由序厅、原始社会厅、夏商厅、西周厅、东周厅、汉魏南北朝厅、南北朝厅、宋元厅组成,展现了中原文明的起源与进程和辉煌的文明创造。

  穿过这条时光隧道,触摸到的将是历史的印记。

  文明曙光——原始社会时期。站在布满鸟踪兽迹的莽原上,破石成器,薪火承递,人猿揖别,血脉沧桑。骨笛唤醒的晨曦,沐浴着大河边最初的农庄。磨石绘陶并渔猎耕纺,野处穴居到筑城立邦。击壤、击壤,文明创自众人指掌。

  上图展现的是以彩陶为特征的仰韶文化。仰韶文化距今约6800~4800年,遍及河南、山西、陕西、河北南部和甘肃东部,河南境内有丰富的遗址群,属仰韶文化的中心区域。仰韶文化处于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的重要时期,在中国文明起源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定鼎中原——夏商时期。泱泱九州,茫茫禹迹,二里头深藏第一王朝之谜。煌煌重器,翼翼都邑,商王城筑就青铜时代之基。安阳殷墟,考古圣地,但见牲享人祭、甲骨惊世。陵墓殿宇,青铜狞厉,试问贞人何在、王者焉归?烈烈中土之火,照彻千里邦畿。

  上图是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文物。禹传位于启,代表着原始社会的结束,和“家天下”世袭制度的开始。夏代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发掘,以及中原诸多夏代遗存的发现,证明了夏王朝在中原建都的事实,为揭开夏王朝神秘的面纱提供了重要线索。

  制礼作乐——西周时期。周代商起,立国于中,营建洛邑,礼乐相成。颍淮长子口,古器存殷风。河淇卫康叔,历世传彝宗。南土申与吕,身籍宝簋铭。虢公钟鸣鼎食,应侯金瓯玉佩,千年遗籀,瞬间尊荣。礼乐之器重启封,韶光几度匆匆。

  上图展示的是西周封国遗存。周公营建洛邑后,依据周制,参酌殷礼,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宗法等级、世袭制度。西周中期,逐步形成了一系列严密等级差别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体现在贵族祭神享祖、礼仪交往、宴飨宾客所使用礼器数量与规格上,即所谓“藏礼于器”。河南发现的西周封国遗存,正是西周礼制物质表徵。

  逐鹿与争鸣——东周时期。王纲解纽,列国群雄并起。元典创制,诸子百家争鸣。鹤舞九皋,郑卫占先声。华夷交融,汉淮拥群英。诡异浪漫,荆楚问周鼎。刻镂华章,韩魏主夏盟。哲思成大道,风云聚天中,八方共逐鹿,华夏成一统,文明斯盛!

  上图展示的是列国兵器。春秋战国数百年间,中原成为列国诸侯争霸的大战场,上演了一幕幕合纵连横,摧城拔寨的历史剧。东周青铜兵器制造技术已达到成熟阶段,各国普遍建立了兵器生产管理机构,青铜兵器的形制更加合理,性能更优良。具有鲜明的工艺特色和时代风格。

  有容乃大——两汉魏晋南北朝。铜驼荆棘,兴衰只叹汉魏故城,膏腴蓬蒿,沉浮还现梁苑遗冢。楼头明月,欲揽广厦连栋,墟间炊烟,遥唤阡陌桑农。瓷里青白,俑之千态,不废陶土情,胡汉交错,佛陀西来,千秋砖石证。铁铸耧耕、造纸测星,修典刻经,礼仪繁盛,以天下一家,大哉中华汉风。

  上图展示的汉代中原地区的农耕文明。农业是汉代立国之本,铁制工具和牛耕技术的推广,使大兴水利、广开土地、深耕细作有了保证。河南出土的各类农具、陶作坊、大量陶仓以及农耕村落遗址等,证明汉代中原地区从生产、加工到贮藏的农耕文明已走向全面繁荣。

  盛世荣华——隋唐时期。隋唐东都,巍巍洛阳,万国衣冠、八方咸集。运河帆楫充流,丝路驼队络绎。当惊神工开物、火土历炼、三彩绚烂,自有帝国气度。杜甫思故乡月明,群贤星灿,玄奘涉万里取经。先贤古圣、熠熠群星,光耀中原大地。

  上图展示的是隋唐时期洛阳的布局。东都洛阳城创建于隋炀帝初年,唐代扩建,至武则天时达于完备。位置大部分与今天洛阳市重叠,分为外郭城、皇城、宫城、含嘉仓城、圆璧城、曜仪城、东城和上阳宫。商业贸易集中在城内的南市、西市、北市三个市场,其中北市是国际货物的主要集散地。

  东京梦华——宋金元时期。东京梦华,一段清明上河的熙攘世景。北宋皇陵,一个中原王朝的寂寥背影。瓦舍勾栏,汇聚粉墨人生。石雕泥塑,写真世俗民情。文风琴韵,沉潜覃思圣心。官瓷民窑,熔炼制瓷胜境。庙堂市井的雅俗汇融,惠泽世界的科技发明,东方智慧、博大精深,集千年文化之大成。

  上图是清明上河图景观模型。北宋末年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长5.28米,以全景式的构图、严谨精细的笔法,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时节郊野、汴河、街市的人文和自然风貌。画中街市交错、车马塞衢、人流如织、舟船相衔。这幅12世纪的东京风俗画,让我们切实体验到北宋开封百姓的真实生活。

  除了“中原古代文明之光”外,河南博物院还有中原楚系青铜、河南古代玉器馆、明清珍宝馆、天地经纬、河南石刻艺术馆等主题陈列。

  这是馆藏的重要文物——贾湖骨笛。1987年出土于河南舞阳贾湖一处距今8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中。骨笛的发现改写了中国音乐史,推翻了“七声音节西来说”的定论,是世界上同时期遗存中最为完整而丰富、音乐性能最好的管乐器,堪称“中国音乐史上的奇迹”。

  这是馆藏的重要文物——莲鹤方壶。研究中国的青铜艺术,必要研究河南出土的商周青铜器;研究商周青铜器,必然会提及莲鹤方壶。它诞生于春秋时期,无论是造型艺术还是青铜铸造工艺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我国青铜发展史上的丰碑、春秋时代的象征。壶身呈正方形,上部为壶颈,下部是向外突起的壶腹,底部是两条巨龙撑托着器身,壶顶部是写实意味浓厚的双层莲瓣,中部伫立一展翅欲飞的仙鹤,这只高居顶巅的仙鹤是牵动整个器物的关键,郭沫若先生将之盛赞为“时代精神的象征”。

  这是馆藏的重要文物——云纹铜禁。禁,最早出现在西周,消失于战国。由于周人亲眼目睹了商王朝的灭亡,认为商人灭亡的原因之一在于嗜酒无度,因而将承放酒杯的案子称之为禁,取“禁戒饮酒”之意。云纹铜禁是中国目前发现体积最大、时间最早的失蜡法铸件,将中国使用失蜡法的历史提前到二千多年前的春秋中期,成为我国冶金史上的里程碑。由于千年的水浸与腐蚀,云纹铜禁出土时已成数百块碎片,经过文物工作者两年多的修复,终于将这一稀世珍宝的原貌呈现于世人面前。

  河南博物院重视文物的保护工作,上图为文保中心工作人员对青铜器进行修复和保护。

  河南博物院注重在展览中运用多媒体新技术,提升视觉效果,增强与观众的互动。上图为结合多媒体技术打造的金色字模墙。

  河南博物院发挥自身优势,以“传承国学经典,弘扬民族文化”为宗旨,主办了常年性社会公益讲座“中原国学讲坛”,邀请王立群、二月河等众多名家来此开讲,至今已举办了一百多期。

  上图为河南博物院院标,用稳固、具现代造型感的三角形相接的方式,构成沙漏造型,象征历史积淀与古今融合之意。

中原文化解读

河南博物院夜景

  河南又称“中州”、“中原”,中国古有九州,河南称“豫州”,因居九州之中,故称“中州”,又因境内平原多,故又称“中原”。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提起中原文化就不能不提到河洛文化,尤其是河洛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一般来说,河洛文化是以洛阳为中心的古代黄河与洛水交汇地区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的总和。河洛文化与中原文化是一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区域文化,集中体现在地域范围、存在时间、文明起源、思想内涵等几个主要方面。

  从地域范围看,河洛文化的产生地与发展地都在中原文化的地域内,主要是在豫西的洛宁、孟津、巩义一带,比中原文化的范围要小得多。从存在时间看,河洛文化只是中原文化的一段历史,主要是宋代之前,尤以夏、商、周三代文化为重点;而中原文化不仅包括古代、近代,也包括现代和当代的一切文化现象。从文明起源看,河洛文化只是中原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主要以传说中的“河图”、“洛书”为标志,中原文化除此之外,还有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其他源头。从思想内涵看,河洛文化与中原文化都是包罗万象,但人们对它们的关注点并不一样,对前者主要是以社会上层为依托,侧重于精神上和理论上的研究,而对后者则是以社会大众为基调,贯通上下,融汇古今,注重传承、实用研究。由此可见,河洛文化诞生在中原,繁荣在中原,并由此传播到全国各地和海外,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原文化前期的核心和主流,充分体现了中原文化的根源性、传承性、厚重性和辐射性。

妇好鸮尊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表层看,她是一种地域文化,从深层看,她又不是一般的地域文化,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从中原历史文化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中原文化的确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光辉灿烂。

  中原文化在整个中华文明体系中具有发端和母体的地位。无论是人类记载的史前文明,还是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文明肇造,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从“盘古开天”、“女娲造人”、“三皇五帝”、“河图洛书”等神话传说,到早期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等考古学文化,都发生在河南。夏、商、周三代,被视为中华文明的根源,同样发端于河南。作为东方文明轴心时代标志的儒道墨法等诸子思想,也正是在研究总结三代文明的基础上而生成于河南的。

  中原文化对构建整个中华文明体系发挥了筚路蓝缕的开创作用。无论是元典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建构,还是汉文字和商业文明的肇造,乃至重大科技的发明与中医药的重大发现,都烙下了中原文化的印记。《易经》、《道德经》对宇宙、社会、人生的独特发现,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心理。

三彩马及牵马俑

  中原文化具有兼容众善、合而成体的特点。中原文化通过经济、战争、宗教、人口迁徙等众多渠道,吸纳了周边多种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实现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全面融合与不断升华。考古人员发现,20万年前南北文化就交汇在中原一带。进入新石器时代,文化交流更为频繁,文化融合更为深化。新石器时代中原文化与周边地域文化具有许多共同点。如中原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就是东夷集团的海岱民族和中原民族交往、融合的结果;郑州大河村遗址中出土的一些富有山东大汶口文化特征的陶器,说明中原文化在那时就开始吸收周边文化成果,熔铸自己的文化。胡服、胡乐、胡舞、胡人食品在汉唐间传入中原,都融入中原文化之中。世界其他地区的宗教基本都具有排他性,但是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传入中原,却被本土的儒道文化所接纳,成为中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原文化在与其它文化不断的融合交流中,自身的外延也在不断扩大,并由此催生了中华文化的形成。中原文化的核心思想,如“大同”、“和合”,都成为了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中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礼义廉耻、仁爱忠信,都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中原文化的重大民俗活动,如婚丧嫁娶、岁时节日等,都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民俗活动。

  中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礼仪规范常常被统治者编成统一的范本,推广到社会及家庭教育的逐个环节,从而实现了“万里同风”的社会效果。秦汉以来,中原文化主要是通过陆路交通向东向西广泛传播,不仅影响了朝鲜、日本的古代文明,而且开辟了延续千年的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玄奘西天取经,鉴真东渡扶桑等历史记载,都书写了中原文明传播的壮丽画卷。从北宋开始,中原文化凭借当时最发达的航海技术,远播南亚、非洲各国,也开辟了世界文明海路传播的新纪元。(本文节选自河南社科院历史与考古所所长张新斌主编的《中原文化解读》,略有删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