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伟丨椒城山水有清音
俗话说:六月天,小孩子的脸。雨说下就下,说停就立马停了。刚才还是阴云密布,大雨滂沱,这会,已经是云开见日,阳光灿烂。
这雨后的椒城山水应该是另外一番景象吧!这样想着,便出了家门一探究竟。
游山,城里最近的去处就是南屏山。山屹立在城中,城依偎在山脚。沿着被大雨沐浴的清新脱俗的街道,不大一会,便到了山下。瞬时,一股清新灵动的山野气息,随着清凉的山风扑面而来。整座山仿佛脱胎换骨一般焕然一新,林间氤氲着淡淡的水雾,草木油油的泛着绿意。
拾阶而上,顺着水泥山路向屏山深处漫步,仿佛迈入了一条由花草树木装饰而成的绿色通道。古木参天,林深而阴翳。随着山势自由伸展的林间小道,曲径通幽。路旁山花烂漫,幽香清远。头顶上绿阴如盖,高大的树木叶片上,依然挂着雨珠,一颗颗晶莹剔透,微风拂过,肆意飘洒。这些雨水有的跌落在头顶;有的飞附在脸颊;有的钻入了衣领,让我在这炎炎夏日,感觉一阵凉爽之意由心底暗生。栖歇于林中的各种鸟儿,时而停留低吟浅唱,时而相互追逐游戏。最是那躲在密林深处高低起伏蝉的鸣唱,婉转百回夺人心魄。面对此情此景,不由得就想起了南朝王籍在《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两句诗来,感觉真真切切就是此时此地的真实写照。
遐想间,已经到了王枫烈士墓。古朴的枫亭,黑色的墓碑,以及碑前烈士的半身塑像,都寄托着全椒人民对这位在抗战时期牺牲时才年仅24岁的,中共全椒县委书记兼县总队政委无尽的哀思。青山有幸埋忠骨,南屏山有幸让烈士长眠于此。
距离王枫烈士墓不远,就是笔峰尖。高大的土堆上草木繁盛,绿意葱茏。关于笔峰尖据明、清邑志记载:明初,全椒科举式微,人才凋敝。有感于此,教谕吴颖请教术士,经术士指点,吴颖率士子用衣兜手捧等方式堆笔峰。其意是构峰为笔案,助文脉而出举人。后来吴氏子孙果真“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门第煊赫,高士频出,一代文豪吴敬梓即为吴氏后人。明清时期,每逢重阳日,全椒士子均携酒戴菊,来笔峰尖登高,咏诗唱和,雅韵联翩。明县志记载:全椒有八景,二景在南屏山上。一是笔峰毓秀,二是南岳晴霄。前者即是于此。
从林间小道拐入相对宽敞的花色大理石路面,路的一侧是小型露天健身场所,另一侧是一个古色古香的小建筑群,亭台楼榭古朴典雅,在密林深处显得更加幽静。移步换景之间,一抬眼,笔峰塔就矗立在前方。由七层基座支撑的八角形楼阁式塔身,高约36米,陡角飞檐,古朴凝重。每个楼角上均悬挂有风铃,只要微风轻拂,那风铃便会摇响清脆悦耳的铃声,犹如天籁之音远远传来,令人万分陶醉。
笔峰塔内置碑刻铭文,叙述古今椒陵文人风采。乡贤陆锋曾作《笔峰塔记》以记之:“盖邑志所载,椒之贤达辈励志于学,举步维艰而不辍,薪火相传而不绝,其事历历,其功不可泯也。今立笔峰塔于南山之巅,地广亩余,门开两向,塔起七层,角斗八方。内置碑刻铭文,备述椒之先哲达人振铎施教,黉宫书院累世因循之故实。其意也,非特增笔峰之势,构椒陵大观,亦乃明盛世右文之政,彰乡贤兴学之德,复令椒之后人勿忘前驱而继其志也。”
登临塔顶,八百亩南屏山和椒城的旧貌新颜尽收眼底。近处冈峦起伏,苍松翠竹,掩映山林。尤其是那竹林,在雨后显得更加苍翠欲滴。山风吹拂,竹海翻涛,腾起阵阵绿浪。那绿树掩映下的山道四通八达,与点缀在山间的各处小品建筑相得益彰。难怪现如今,南屏山已经被安徽省林业厅确定为省级森林公园,并予以保护与规划。
其实,南屏山自古以来就被文人墨客所咏颂。明人黄纯赞南屏山:
朝阳破顽阴,倚杖纵遐瞩。
灏气传空虚,晴光散林麓。
微茫鸟下迟,次第云归速。
练泻飞流悬,玉立危峰矗。
安能凌绝顶,一览琼瑶窟!
清朝给事中、吴敬梓叔曾祖吴国龙在登南屏山,留有诗云:
每高陶令趣,嘉兴注南山。
意岂在于酒,游当酬此闲。
林疏容远眺,阜小且频攀。
我友同遐寄,携壶共往还。
极目远眺,新老城区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特别是吴敬梓故居和纪念馆,以及太平文化广场建筑群古色古香,呈现出全椒底蕴丰厚的人文历史。襄河景观带像一条彩带镶嵌在那里。十里长堤下,杨柳依依。我知道,襄河景观带文化长廊,一步一景,展现出全椒从文重教的文化特色。在阳光的照射下,雨后的襄河水面上碧波荡漾,波光粼粼,再现了全椒八景之一的“襄水环清”。
目睹椒城新雨后,忽然心中顿生感慨,椒城山水有清音啊!这清音就是眼前山水秀丽的景色;是全椒人乐于奉献,甘于牺牲的情怀;是扎根本土深厚的文脉;更是悠久厚重的历史。
作 者 简 介
孙伟,业余文学爱好者,工作之余,喜欢把自己的情感倾注于笔端,有新闻、散文、诗歌、小小说等分别散见于报刊和《江山文学》《齐鲁文学》等网络公众号。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新媒体《行参菩提》签约作家。
投稿信箱:289341034@qq.com
版权联系:jgy328(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