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树强丨那年那月的砖窑
小时候跟着老父亲干瓦工活,看见盖房子的时候有用红色砖的,还有一些是蓝色的,就问问老父亲这个是怎么回事。父亲回答说,红砖是轮窑烧的,蓝色的是布袋窑烧的手工砖,就像恰村里的砖厂烧的就是红砖。
那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村里主张在村西头“大坡顶”的土地上建造一座新式的轮窑烧砖。
建窑还是由老父亲领头干活,主要原因是父亲固的土窑技术好,结识耐用,是大家伙公认的。按照图纸尺寸,在地面画好灰线。开始建造窑体,平地挖出五六米宽的环形土槽,然后在里边用土坯固窑。窑内每隔一段就留一个窑门,用来装砖坯、出成品的时候便于出入。窑门斜对面建一个风洞,所有的风洞必须与烟囱连接在一起,一个窑门配有一个风洞。窑体固好后外围的土全部去掉,中间的土跟轮窑连成整体,上边用来堆放煤炭和所需材料。窑体中间用砖块及吊架建起一座三四十米高的烟囱,起到抽风出烟的通道。
之所以叫轮窑,就是只需要点一次火,然后就一个一个窑洞挨个烧,一圈一圈循环无尽头。轮窑装砖时,先把砖坯立起一排,砖坯相隔一块砖的距离,第二排跟第一排投门子(土话:梅花状摆放)立起来,两排之间间隔十八公分,就这个样摆上三排以后就开始摆第二层了。第二层的砖坯侧立,两头分别压在下边第一排与第二排的砖上,各压六厘米,承三十度角倾斜。紧接着就是第二层第二排就压在第一层第二排与第三排的砖坯上,也是六个公分。以此类推,直到装满窑洞。这样摆放有利于煤火散落到底,燃烧充分以及均匀,确保每一块砖都能燃烧成型。
就这样,一个洞口一个洞口装,等过了风道口后,就开始封窑了,用最廉价的纸贴在砖坯上,纸自己就吸在上边了,完成了一个窑洞,然后就利用留出来的六分头作为基础,再进行下一个窑洞的填装。
所谓的布袋窑就是一个竖起的橄榄球形状的窑体,下边预留一个窑口负责进出砖坯,上边有一个喇叭口,出烟闷窑的时候用。这种窑所需的砖坯大多数是人工具多,在豫北平原腹地比较常见。它的运转方式是一窑烧好了,再用烟煤进行“抢色”呈青蓝色,这个需要很高的技术才可以完成。下一道工序就在窑顶上往下撩水,开始闷窑,等凉透了再出产品,所形成的砖就是蓝色的。
烧好以后要及时出砖,轮窑和布袋窑的出砖方式也有所不同。
轮窑出砖最为辛苦。轮窑只要开始转就开始追逐了,烧窑的追转装窑的,都是它又被出窑的追。出窑的时候,火热的气浪能把人烤焦,在工作的地方抬头平视就可以看到熊熊大火在燃烧着,所以出窑的人不论春夏秋冬一直都是单衣服,双手不能戴手套,就用汽车内胎剪一个巴掌大小,然后在上边挖一个小口,套在中指上手腕出也弄一个大洞穿过去,这就是唯一的防护罩。一车砖装满刚好是200块,就是一个砖丁了。布袋窑就没有这么紧张了,窑凉透了,先出门口,然后一次往走上走,把装砖的次序反过来就好了。
砖分手工砖和机器砖。
机器制砖也好,人工制砖也罢,首要任务是泡土。最好的土质是我们豫西山区的红色黏土,当然也有它的局限性,里边料石比较多,高温烧制以后,砖块容易出现炸裂,品相不好。用白面土做出来的砖坯细腻光滑,唯一缺点不如红黏土烧的砖结实。
区别在于制作砖坯是人工还是机器。手工砖跟机器砖最大的区别,外观上是否有两个孔洞,如果是手工砖的上边平滑无孔,机器砖的中间有两个小孔,只要是晾晒砖坯时架砖所留。
机器砖经过一条龙流水作业出来就是成品了。经过泡闷的土进入粗选篦子,再流到搅拌机启动一级搅拌,二级搅拌加入适量的水后进入拉坯机,长条坯子源源不断进入切砖台,根据需要长度截开,利用椭圆机把砖坯从切砖台上送到竹片做成的砖坯板上,五六板后由人工拉砖平板车运到砖行子里,再用砖叉子两两结对从两边开始摆砖坯晾晒。
手工砖就相对简单易行。把泡焖好的土质用铲子切成长条,装入用木头做成的框里,每次可以做三块砖,泥条压实后,再用铲子沿边框口刮去多余的泥土,然后搬到一大片空地上倒扣下来,三块一排的砖坯整整齐齐排列在一起,经受太阳的烘烤和工匠师傅的检阅。
机器砖手工砖,各有千秋,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能够发掘聪明才智,改善衣食住行,掌握适合改善的生活所需的技能,改造自然,利用自然,最大限度地让自然来为我们服务,大大提高了人们生活水平,老式的砖窑虽已被淘汰,但人们在生活中,不断创新发展的步伐却永不停歇。
作 者 简 介
狄树强,男,70后,河南省灵宝市人;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行参菩提》签约作家。喜爱文学,爱好旅游;五年的军旅生涯使我成熟起来,在部队期间广播小说《白鹿原》《最后一个匈奴》《穆斯林的葬礼》等等陪伴着我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让我更加迷恋上了文学。
投稿信箱:289341034@qq.com
版权联系:jgy328(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