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光明丨七里河的记忆

编辑学校校志,案头堆起一摞摞档案,翻开一卷卷发黄的卷宗,一份23年前手写的材料,引起我的关注。这份材料,以“关于在七里河水库救人的经过”为题,叙述了三位同学在大年初四、探亲访友的晚上,救起一名落水女孩的过程。但是,材料中的“村庄”、“小桥”、“菜地”以及“4米多深的池岸”和“时沉时浮”、“冰冷刺骨”、“小腿痉挛”、“全身没有力气”的渲染,让我怀疑它的真实与夸张。

作为有着“存史、资治、教化”之功能的史、志、传、记,最基本的要求是实事求是。而编写校志也是如此。于是,决定去现场实地察看一下。

材料中说,七里河是一个村,村西有一条河,河上有一座桥。那天晚上八点左右,三位同学路过小桥时,忽听到不远处有人喊“救命”,于是没有犹豫,扔下自行车,顺菜地小路,循声跑去。路上,他们见两个中年妇女,正死死拉着一个小伙子,其中一个急咧咧地说:“你别管这一套。快走!”另一个则哭咧咧地说:“如果你去了,掉河里怎么办?”而不远处的那声嘶力竭的“救命”哭喊声,却越来越频繁。三位同学没有理会这些,径直向出事地点跑去。还没到出事的地点,一个女孩哭着迎上来,结结巴巴地说:“快,快,快去救救我姐姐。你们不救,她会死的!”当四个人跑到池塘边时,隐约看到,距离岸边一米多远的水中,一个黑影时沉时浮,若隐若现……

有人说,世上的人和物,最守规矩的是河流,它一旦归于岸中,便循规蹈矩,轻易不会改变它的方向。我想,七里河也应如此吧。于是,我找到了那条河。但是,时过境迁了二十多年,河岸两旁的风物,却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因为我按材料中的记载,去寻找那座小桥,寻找那条小路,还有村西的那片菜园,结果发现,那座小桥如《西游记》里的孙大圣,摇身一变,变成了好几座;那条小路拓展成了纵横的大街,阡陌的马路。在原来的菜地上,早已矗起了鳞次的高楼,栉比的大厦……

正值周末,广场上的似乎比较多,但老年人居多,中年人很少,而年轻人就更不多见了。这些老年人、中年人或围在一起,吆三喝六地打牌;或聚在一起,砰砰啪啪地跳马出车。那豪爽的劲头,不减当年的“战天斗地”,不减当年捕捉“黑猫”“白猫”的激情……这让我感受到了“巨变”与“不变”。

广场角落处有一棵树冠如伞紫叶李,树下一位华发苍颜的老者。他坐在广场椅上,一手托着线装书,一手举着放大镜,口中还念念有词。我悄悄地走近了他,坐在椅子的另一头。也许我这个不速之客的到来,引起了他的反感,影响了他的情趣。他抬头看了我一眼,不情愿地转了转身子,又举起了放大镜。不过,这时的他不再念念有词,而是改成了默读,只是默读不长时间,又读出了声儿:“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也许我与他固有天缘,当他读到“是处红衰翠减”时,打了一个哏。只见他放下线装书,拿起了身旁的字典。我见机会来了,不等他翻字典,接口诵道:“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他惊愕地扭过头,把我上上下下打量了一番之后,说:“嗬,你这年龄,能背诵柳永的词,不简单!”

“哦,没什么,没什么。”我谦恭地说,“还是老先生你呀,若大的年纪,还在‘潜心典籍,孜孜不倦’!”因为我知道,不论男人女人,不论年龄大小,人们都喜欢戴顶高帽。

“呵呵,不敢当,不敢当。年轻时没怎么读书,趁现在身体还行,读读书也算补课吧。”

一个好的开始,后面的谈话也就顺畅了。我与这位老者从柳永谈到了宋词,又从宋词谈到了《稼轩诗刊》。而我从《稼轩诗刊》一下子“跳”进了七里河。我问:

“我看现在河里的水很少了。原来也这么小吗?”我怀疑材料上所说的“跳进了水中,没了他的头顶”这句话有夸张的成分。

“哦,这是一条季节河,夏天大一些。到了冬天,几近干涸!”

“哦?那如果有人在冬天里掉进河里,也不会有生命危险了?”

“没有水还能有什么危险?最多摔一下子而已。”

听了这话,我心里不免有些失望。而他看出我脸上涌现出的失望,问:“怎么想起来问这来了?”

“有人给我说,好多年前,一个女孩落水掉到河里,快淹死了,后来被人救起。不知说的是真是假。”

老者说:“如果是真的话,应该是村西的池塘。那个时候,池塘的水到了冬天也很深。而且,池坝是石头垒彻的,直上直下,人若掉下去,别说自己,就是有人帮着而没有工具,也是很难上来的。”

哦,原来如此。怪不得三位同学在救那女孩时,先是两人抓紧另一个人的脚踝,呈倒“人字型”去抓那女孩,却没有抓到,只好脱掉外衣,跳进水中。游到落水女孩的身边。但是,跳进水的同学,虽能够抓住几近失去知觉的女孩,也能把她托到池边,但水面距地面有两三米远。尽管岸上的那两位同学,还有那个呼喊救命的女孩,早已解下腰带,系在一起,续到池下,但距离还是很远。幸亏那个想救人而受到劝阻的小伙子,跑到菜园子里,拿来一根绳子,这才把那落水的女孩和跳进水里的同学拉上岸来……

叙述完事件的经过,我有意识地地说:“不知那女孩现在怎么样了?”

那老者低下头,沉思了一回,说:“她现在过得很好!”

“哦?你知道这事?”我迫切地想知道答案,急切地问,“你认识这个女孩?”

“嗨,那个时候,巴掌大的村,谁家有点稀奇的事,全村人都知道。”他告诉我,“那个时候,村里穷。这个女孩恋爱了一个对象,父母坚决不同意。这个女孩只好一死相争,跳进了村西的池塘。”

“哦,那后来呢?”

“后来?后来他们终成眷属,有了圆满的结局。现在又赶上了好时光,那日子过的,比芝麻开花还要好!”

回到学校,我把那份手写的材料,原封不动地输入了校志,并郑重地写下了这三位同学的名字。

(本文发表于《北文文学》2013年第八期)

作 者 简 介

郭光明,男,山东济南人,系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济南市作协全委会委员、济南市历城区作协副主席。著有《心灵隽语》、《一窖浓郁的陈年美酒》、《郭光明散文选》等作品集。





投稿信箱:289341034@qq.com

版权联系:jgy328(微信)

(0)

相关推荐

  • 58岁警察半夜跳进漆黑一片的长江救轻生女,轻生女:谁让你救我!

    前两天,重庆渝中,夜,大雨. 一名女孩跳进长江自杀,58岁的老民警冒雨跳进漆黑一片的江中,把她强行拖上岸. 被救上来以后,女孩还在那里耍脾气,说什么:"不要救我,让我去死." 老民 ...

  • 七里河前是我家(组诗)

    题记:昨日由城回村,今天上午漫步村西,喜见池塘,水绿麦青,柳翠花红,好一派田园风光.悠闲之时,耳边忽然听到了久违的青蛙声.心喜若狂,即兴小诗一首. 七绝.咏蛙 作者    韩风顺 池塘小小碧波青,闻得 ...

  • 龙湖镇十七里河湿地公园

    --点击右上方<天地沐春风>添加关注-- 闲来无事,想起新郑龙湖镇有几个湿地公园可以去看看,其中十七里河湿地公园距离学校最近也最熟悉,上次来这里还是去年春天,不知道是否时隔一年半.特别是夏 ...

  • 郭光明丨小电影的橙色记忆

    在我的记忆中,电视不叫电视,叫"小电影".说起"小电影",那还是父亲去城里换大米回来以后告诉我的. 听父亲说,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村里挖了几条河,引来了黄河水,盐 ...

  • 郭光明丨远房老叔

    远房老叔其实不远也不老,按辈分还没出"五服",按年龄他今年也就刚满六十.而我之所以称他为老叔,是因为他的脑子里只有一根"筋",一根不接受新生事物.只认死理的&q ...

  • 郭光明丨雨游丹崖,身心如仙

    在烟台等车,天,下着雨.及至蓬莱,天,还下着雨. 恼人的雨,不停地下着,却丝毫没有影响我的兴致.下了汽车,撑开雨伞,就随如织的游客,踏上青石甬路,急急赶往神秘的丹崖山. 天蒙蒙,雨也蒙蒙.蒙蒙的天,压 ...

  • 郭光明丨雨中莲

    我本俗人一个,难以挣脱为名忙.为利忙的漩涡,故而难得有那么一天的时间,走出名利,走进风光迤逦的田园. 然而,一个偶然的机会,细雨中我途经济南市历城区在有着"万亩荷花园"之称的遥墙, ...

  • 郭光明丨有缘东莞观音山

    去秋,正雨,夜宿东莞樟木头. 一夜无话.清早推窗,珠江携来的雨,挟着伶仃洋的鱼腥,裹着东方明珠的繁华和"小香港"的喧嚣,一下子扑在我的脸上,绵绵的有些潮热,不似北方的雨那么清爽,让 ...

  • 郭光明丨野 菊

    闲来无事,漫步郊外.昔日境幽叠翠的原野,已是落英成堆的枯黄,而在这落英成堆的枯黄中,竟盛开着一株怒放的野菊,给荒郊旷野点缀上了一丝淡雅的春装.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

  • 郭光明丨药乡秋行散记

    一 出生于济南,工作在历城,休闲之余,喜欢游山玩水,寻古探幽,因而我曾在九如山,听过瀑布的轰鸣:曾在金牛山,听过鸟儿清脆的啼鸣:也曾在华不注山的峰顶,寻找过残留的那一丝历史云烟--但是,药乡,只是听说 ...

  • 郭光明丨药王山,撑起了东阿半边天

    第一次踏进东阿境地时,诗国帝王.鱼山梵呗.仓颉庙堂.苫山古居以及浓荫遮日的林子.林子里的喜鹊窝,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铭刻在我的心,挥之不去,以至于让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又来东阿,为这方土地优良的生态环 ...

  • 郭光明丨养马岛走马

    一 想必是远古水多,故而处处汪洋,要不然身处中原的仓颉,何以见鸟爪兽蹄而触发他的灵感,把鸟儿迁徙时作中途停留休息的水中山头称作"岛"呢? 有了这样的概念,我从济南坐上高铁,朝着大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