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跳出固化的思维形态,避开“心随境迷”的人性陋习

人性中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心随境迷

当一个人存在于某一个状态和环境的时候,就会因自己主观意识的蒙蔽,而无法认清客观状态与呈现。有一句古话就印证了这一状态,叫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当一个人处于这一种环境之中的时候,他就会受自己的主观意识情感等各种事物所蒙蔽,而遮住了事物的本质,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而一个人的错误,也就是从自己看不清自身状态而出现,灾祸也因此而生。

就好像一个人身居高位的时候,通常会因为没有意识到身处高位的危险性而居功自傲,做出张狂的举动。

从古至今,有太多乐极生悲的例子都印证了这种状态。

比如东汉末年的许攸,本是袁绍部下,足智多谋的一个人,官渡之战之时,他为袁绍出谋划策,袁绍不听,一怒之下投奔了曹操。

曹操听说他来了,鞋都没顾得上穿,光着脚出门迎接,后来许攸果然在曹操手下立下大功,但是当他身居高位之时,自恃有功,便不检点,甚至当面直呼曹操小名,后来到处宣扬说:“曹操之所以有今天,是自己的功劳”,最后就因自己的过分猖狂,而招致杀身之祸。

《菜根谭》之中有这样一句话:

居卑而后知登高之为危,处晦而后知向明之太霭,守静而后知好动之过劳,养默而后知多言之为躁。

这一句话意思就是说:到了低矮的地方观察,才知道向高处攀登充满着危险;到了黑暗的地方才知道当初的光亮过于耀眼,只有平静的心情才知道四处奔波的辛苦,保持沉默才知道过多的言语所带来的烦躁不安。

这就是一个人受当下环境迷惑,容易被现实遮蔽事态本质的道理。

而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能以淡然处事,无论处在什么样的状态,都能多些理智,善于以辩证法的方式去看待问题,即便身处于当下环境,也能跳出事态去看清本源。

所以,对于我们来说,突破这人性之陋习的根本,就是意识到环境之外的事态。

即便当下处于黑暗之中,也要意识到身处光明之中的危险性,即便现在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也要提防当下埋藏的祸患,谨防因自己的疏忽而走人生的下坡路。

在这一点上,曾国藩做的非常好,曾国藩身居高位之时就给自己的弟弟写信,大致内容是这样的:“我如今取得一些功绩,弟弟你也在朝中为官,像我们这样拥有荣耀的家庭并不多,在朝廷中也只是个例,所以一定要秉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可与人争执,否则会惹来别人的嫉妒和迫害。”

也正是因为曾国藩的谦虚谨慎,所以在很长的一段路上,曾国藩都能稳步存在,避免了很多祸患,这种状态就印证了这一个智慧:即便身居当下,也能意识到难以察觉的危险性

在这一点上,唐玄宗倒是一个负面例子,唐玄宗用人不当,用李林甫,杨国忠这样的奸臣为左膀右臂,并且迷恋贵妃杨玉环。

从此过上了“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奢靡生活,而正是从他的奢靡生活开始,盛唐景象一去不复返。

曾经那个富甲天下,傲视群雄的伟大盛世,也因他的奢侈而葬送于历史沉沦之中。

《道德经》中说: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意思就是说:“因此,圣人要有自知之明,而不要自以为是,要懂得自我珍爱,而不是炫耀权势,应该舍弃后者而采取前者。”

自知、自省、自制,抛开自以为是,从当下身陷囹圄的迷惑当中跳出来,真正认清事态本质,才能看清当下的环境本源。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用这样的思路去生存,才能避免很多问题,所以永远记住,看清自己很重要,看清当下的环境更重要。

文|国学书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