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偏偏是勤劳的崇祯失江山

德国战术大师隆美尔对于用人之道有过这样的总结:“一种又聪明又懒惰,这样的人做领导。一种又聪明又勤快,这样的人做幕僚。一种又愚蠢又懒惰,这样的人做手下人由聪明人管着做事,一种又愚蠢又勤快,这样的赶快开除。”不幸的是崇祯帝正是属于又愚蠢又勤快的,可惜他是皇帝没有人可以开除他。

明代的皇帝大多怠政、惰政,甚至达到隐居深宫数十年,不朝不郊。在这一方面,崇祯皇帝和其他明代皇帝相比无疑是个亮点。他勤劳、果断、殚精竭虑的治理江山,在位17年,天天熬夜,不近女色,年纪轻轻就一头白发,风华正貌却已满脸皱纹。总之,勤政堪称典范。但是让人费解的是,不是别人,正是这个勤劳的崇祯失去了大明江山。而那些懒惰的皇帝反倒是相安无事。以下笔者试探究为什么偏偏是勤劳的崇祯皇帝失去了江山。

明的灭亡的原因很多,一般的我们认为崇祯失去江山归结为当时已经是积弱难返——因为上代的各位皇帝造的孽。只是到崇祯时代爆发,即使崇祯皇帝无论怎么样努力也扭转不了明的灭亡,对于崇祯皇帝同情多与责难。《明史》也把极弱难返列为其失败的主要原因:“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廷则门户纠纷,疆场则将骄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可谓不幸也已。”[1]

我却认为积弱难返是让崇祯失去江山的一个非主要因素,因为崇祯毕竟亲政了长达17年。在17年内,面临困境通过努力而力挽狂澜,励精图治,改变旧貌的人并不是凤毛麟角。纵观古代历朝,雍正用了13年的时间,就使国力大大增强,国库充实,一改康熙晚年的旧貌。横观世界,罗斯福在接手美国的时候,美国百业凋零,处处忧患,而他用了不到13年的时间就把一个无比强大的美国交还到美国人手中。他们执政的时间都没有崇祯的时间长,而他们经历的内忧外患却都不比崇祯少。并且崇祯没有朝臣、宦官的掣肘,治国理念能贯通政权。由此可见,崇祯的失败最主要还是自身的因素。当然即使从自身因素来讲,崇祯的失败也不是单纯的因为一个或者几个缺点造成的,而是众多条件下综合作用的结果。但说到导致崇祯失败的关键因素,我认为恰恰是大家认为他最大的优点——勤劳。是“勤劳”让崇祯失掉了江山。

懒惰的对待职责,一定是错误。勤劳的工作是否是错误则要看勤劳的效果。盲目的勤劳,则绝对是更大的错误——失误的、盲目的勤劳要比无为懒惰的危害性更加严重。勤劳的品质必须要有一个客观明智的意识为后盾。勤劳的人还要有良好的承受能力,因为勤劳的人做的事情越多,失误的次数必然也多,面对失误既要善于总结自己的错误,吸取教训,又要有承受失败的心理准备,所以勤劳必须有百折不挠的韧性意志为支持。遗憾的是崇祯很勤劳,但是在意识上他没有认识到明朝当时的主要矛盾,自身缺乏解决问题的头脑而导致施政方针上上屡出昏招;又不敢承担责任,一向信人不专,最为恶劣的是推过揽功、摧残人才、杀大臣杀的过于干脆!短短的十七年间,竟换了50个宰相;面对挫折情绪化,甚至了丧失理智——拥有有半壁江山,而在煤山自杀。

崇祯在除掉魏忠贤接手大明王朝的时候,大明江山可以用内外交困来形容,忧患,弊政很多。尤其是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此时极需要修养生息。“旧征未完,新饷已催,额内难缓,额外复急,村无吠犬,尚敲催追之门;树有啼鹃,尽洒鞭扑之血。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燐,夜夜常闻鬼哭”。 [2]如果当时崇祯能够体谅一下民众,让民众生活的哪怕稍微好一些。那么结果将截然相反。谁都不是天生就喜欢造反的。只要百姓还有一丝生存下去的希望,就不会造反。那么内乱必然将不治而愈。然后再腾出手来集中精力解决辽东战乱。也应该不是很难的事。即使崇祯没有足够的智慧制定出创造性的政策,也有汉初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汉初,外有匈奴南下牧马,内有诸王的叛乱或者威胁。和崇祯的大明朝处境极为相似。但是汉初的统治者采用了,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成功的培养了民气,发展了经济,后来所有的隐患都被迎刃而解。汉朝成为一个彪炳史册的一个王朝。可惜崇祯偏偏不采用这个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政策,强民力而行。难免让人费解,问其究竟,因为崇祯有一个梦想,就是能让大明王朝在他的手中中兴,更重要的是自己能成为彪炳千古的明君。崇祯很害怕自己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不能完成这个成为“明君”这个目标。所以他喜欢“大跃进”的发展。表面上看,崇祯消除内乱的目的是为国为民,但是崇祯急于求治的目的纯粹是崇祯为了博得“明君,圣人”这些虚名。崇祯勤劳的目的就不正确。正是崇祯的自私让他不顾实情,不体恤百姓。强民气,国力而行。结果大明江山让其越治越乱,越治越糟。

崇祯继位不久,就做了一件勤劳的蠢事,那就是裁驿。裁驿之举,对本已恶化的陕北局势,无疑是雪上加霜。 陕西、山西之间千里有余,崇山峻岭,交通不便,因此公私都须依赖驿站、驿道。在西北一带,有相当多的民众依赖驿站生存,他们虽度日艰辛,但也还算有一个固定的饭碗。尤其是在多灾之年,这个不算丰盛的饭碗的诱惑是足够大的。至少让他们安心的当大明的顺民是富富有余的,崇祯帝为了每年大概能省下60余万。而突然拿走了他们的饭碗。可以想像出当时会有多少家庭为了这件事情彻夜痛哭。许多藉此生存的民众,从此失去了谋生的来源,最终投到了农民军的行列,其中杰出的代表就是李自成,后来悬赏通缉仅李自成的赏金就为100万。崇祯帝没有能理解设立驿站之意。 “祖宗设立驿站,就是为了控制年轻力强之人,使他们肩挑背负,耗其精力,销其岁月,糊其口腹,而不能惹是生非。帝却未能知其妙用,而刻意裁削,真是驱民为盗。”[3] 为了节省60万而要花100万。真不知道崇祯临死的时候是否算清了这笔帐。

崇祯元年,刚刚即位的崇祯就开始了他的“勤劳”。他改革旧制,置塞外的蒙古各部遭受天灾不顾,而取消了对其的赏赐。帮助别人时,锦上添花仅仅是让人一时的感激。但是雪中送炭却是让人终身不忘的。要不是灾年也许那些部盟对于崇祯的不给赏赐虽然会有抱怨,但是也不至于直接投降满清。但那时是灾年,蒙古各部盼望明朝的赏赐真是象盼雨露一样。眼巴巴的等待明朝的救济。却等来了崇祯却取消赏赐的消息。不难想像当时蒙古各部是多么的失望。所以都投降了清朝。当时崇祯正受到满清政权的骚扰。而蒙古正和明朝和满清接壤。假如稍微明智点的君主,安抚还来不及而崇祯却做这样激怒对方的事情。可以说是崇祯勤劳地自己的朋友变成自己的敌人的朋友。把自己的朋友逼成自己的敌人。孤立了自己,团结了敌人。具体的说,不但让清朝没有后顾之忧,又让明朝多了几个劲敌。真是愚蠢透顶。和此相比朝鲜是被满清武力征服的。即使在明朝灭亡了若干年后仍然祭奠明朝。因为在神宗时,曾经帮助过朝鲜抗击倭寇。因为当初明朝给了朝鲜雪中送炭的帮助。所以能让朝鲜念念不忘。

结束语:以史为鉴,往日的失败应该成为今日的教训。崇祯的失败对于我们今天的执政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现在有的干部为了能有政绩能从而能够升迁或者能够尽快升迁,大多时时刻刻忙碌着考虑着怎么样能有所作为。勤劳的执政当然有好的一面,但也催生了类似崇祯一样勤劳的“GDP干部”。政绩干部,政绩工程,是一个应该亟待解决的问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