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庙会:促进了民间艺术的发展和传承,但有些地方却在畸形发展

庙会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不陌生,每年全国各地举办的大大小小的庙会,多如牛毛、数不胜数,一个几百人的村子,每年都会在特定的日子里举办庙会。
从古至今,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美好记忆中,总会有赶庙会这么一项。似乎,在中国人的认知当中,赶庙会就代表着美好、代表着快乐,尤其是对小孩而言,庙会仿佛就是他们的天堂。
2008年6月7日,庙会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庙会的起源
庙会起源于寺庙周围,中国古代好多人都来庙里烧香拜佛,由于人流量较大,且人群具备消费能力,聪明的小贩们便开始在寺庙周围摆摊卖货,路来路往的香客们,看到好玩的好吃的便会主动上前购买。
因为每一个寺庙都有属于自己的节日,逐渐的商户们的摆摊行为,变成了定期活动,每当寺庙过节,人流量大的时候,商贩们会集体去摆摊,慢慢的就形成了类似今天的庙会,每到特定的日子才会举办。
庙会又称之为庙市、节场,由于起源于寺庙,所以市场一般建在寺庙周围,庙会是以庙为中心,展开的集祭祀、贸易、娱乐为一体的民俗活动,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庙会的历史
庙会在唐朝时期,就已经开始存在了,唐朝时期的宗教发展空前绝后,中国大地到处修佛建寺、俸仙立观,宗教活动更是频频出现。随着唐朝的经济发展,庙会也随之日益兴盛。
明朝时期,庙会逐渐发展成以贸易为中心的民俗活动,祭祀的人变少了,而观光游玩购置商品的人却越来越多。庙会在原有的贸易基础上,又增加了戏剧、杂耍、歌舞等娱乐性内容,庙会比从前更具吸引力。
清朝时期,庙会已经发展成多内涵形式了,之前的庙会都是在宗教基础上增加的贸易娱乐活动,而清朝的庙会已经发展成两种形式,一种是有表演没集市的娱乐性庙会,另一种是有表演有集市但没有庙的庙会,举办地点不再局限于庙的周围。
庙会的内容
在庙会中,我们会发现许多有趣的民俗活动和特色商品,例如祭祀型活动(摸石猴、打钱眼)、表演性活动(舞龙、舞狮、京剧、杂技)、民间传统手艺(吹糖人、画糖人)、传统美食、娱乐游戏、服饰、玩具、算卦等各式各样的文化商品大杂烩。
现代庙会是集祭祀、观光、娱乐、餐饮、购物为一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专场,有人也将庙会称之为中华文化的活化石。
庙会的意义

1、保护民间艺术

庙会是老百姓们自发组织的民间活动,是人们文化生活当中的一部分。庙会的举行,为民间的传统手艺、传统艺术、民间绝技、民间曲艺提供了很好的展示平台,这些大家平时见不见摸不着的民间艺术,在庙会上就可以发放异彩。

好多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也正是因为庙会的存在,才有了展示和交流的机会,从某种意义上讲,庙会也促进了民间艺术的发展和传承。

2、丰富文化生活

庙会通过自身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的社会民众,极大程度的丰富了民众的文化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讲,庙会更像是民众们自导自演的,并且乐在其中的民间娱乐活动。

庙会举办时间一般都是节日或是农闲,平日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很少有娱乐活动,举办庙会让社会基层的民众也体验到了文化生活的美好。好多农村举办庙会,钱都是村民们自发捐赠的,可见人民群众们对庙会的重视。
3、打造旅游文化品牌
庙会所吸引的不单单是周边居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的流通,好多外地人和外国人也都慕名开始参加庙会。庙会中展现出来的民间艺术,是人们旅游观光的一大亮点,现在许多地方都讲旅游资源和庙会文化想结合,吸引海内外的游客。每逢庙会前后,当地的游客便大批涌来,推动当地的旅游业发展。
庙会弊端
随着各地积极的开展庙会,吸引游客,好多地方的庙会开始体现出了它的负面影响。甚至有的庙会发展成了封建迷信的交流场所,导致了生产消费的畸形发展。
有些地方为发展旅游,兴建庙宇道观,传播迷性思想,好多游客听闻,起早贪黑的赶来登山朝拜,许愿自己升官发财,甚至有人带着自己几岁的孩子来朝拜,在孩子心中深深的种下了迷信的印痕。
近年来,庙会上迷信产品的消耗,远远高出了人们的想象,据统计,南岳衡山每年光烧掉的香纸,价值就高达1亿元,有些地方远比衡山要消耗的多,只是目前还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迷信产品的做工和质量也日益见长,这些东西生产出来就注定被毁坏丢弃,极大程度的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所以,在发展庙会的同时,我们一定要注意到它的负面影响,不要让我们的传承了上千年的民间习俗,发展成畸形儿。
庙会的传承
庙会是中国老百姓重要的娱乐场所,是民间文化最重要的展示平台,不仅能弘扬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更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还能构建乡村的和谐文化。
从某种意义上讲,庙会满足了老百姓祈福纳寿的心理需求,还满足了人们身心娱乐的生活需求。
在庙会的发展和传承上,我们要始终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科学、合理的去利用庙会,为我们的生活增添光彩。

-作者-

老黑,自由撰稿人,喜中国文化,爱历史传承,尽绵薄微力,扬卓越俗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