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六君子康广仁:献身于变法,位卑未敢忘忧国,好花留与后人看

致力维新

康广仁虽然是康有为的胞弟,两人仅仅相差十岁,但人生经历却截然不懂,自幼时这种差异就从思想与行为上显现了出来。

因为这十年清政府正着手于洋务运动,是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一个重要时期,社会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对西学更加的包容。
康有为作为长子,自然全家都对其寄以厚望,而康广仁出生后不到一年,其父亲就患病去世,到康广仁十岁的时候祖父也逝世不在,家中一下子变得平凡无奇,仅靠母亲一人支撑,只能说是暂且不愁吃穿。
一直以来康广仁都反对科举,认为八股文才是国家衰弱的根源,要学就学那些真正实用的学问,因此他求学于博济医学堂,每当应试的时候便放弃作答。
一直到弱冠之年第一次踏入官场时,仅仅是在浙江担任一个小吏,在干了一年多之后就弃官不做,回来替兄长康有为宣传维新运动。
随着维新运动的进行,康广仁也曾陪着康有为前往香港澳门等地,期间与一些思想开明的士大夫交往。创建“不缠足会”、《知新报》,以及兴办女学堂等等举动,让康广仁的一生精彩缤纷。
康广仁主张废除锢塞人才的八股文科举制度,其一生致力于“兴人才以强国”,可以说生是为了维新奔波,死是为了变法牺牲,百日维新也随着戊戌六君子的殉难而宣告落幕。

变法施行

康广仁有一段学习西学的经历,这同康有为之间也有着牢不可分的关系,正是康有为带回来的诸多西书,促成了康广仁学习西学的兴趣,才有了后来求学于博济医学馆美国传教医生嘉约翰的这段经历。

在三年的学业完成之后,康广仁并没有行医救人,但西方先进的西学已经对他起到了启蒙作用,他认识到无论是从科学还是思想方面,固步自封的清政府都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因此才会受到列强们的欺辱。
尤其是在甲午战争爆发之后清政府落败,签订了耻辱的《马关条约》割地赔款,当国人们得知这一消息震怒不已,纷纷上书提出拒绝和谈、迁都变法等主张,康广仁废除八股、引进西学的想法愈加迫切。
1897年,康广仁在澳门创办了《知新报》,报上内容以宣传变法维新为主,针对政治也发表了许多独特的看法,比如外交上主张联合英国抗击俄国,内政上提倡以实用之学来替代八股文。
次年帝师翁同和力荐,康有为得到光绪帝的召见,这一位不愿当亡国之君的年轻皇帝,认可了康有为维新革旧的变法主张,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亲自拟旨宣告变法开始,史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死又何妨

尽管维新变法看起来轰轰烈烈的启动了,但是仅靠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帝,维新派在推行变法过程中处处受到顽固派的掣肘,慈禧太后看起来同意光绪帝变法,实则早已明白此次变法会以失败告终。

但恐怕慈溪也没想到,变法仅仅只持续了103天就被迫宣告结束,虽然这一切都是出于她手。不过原因是维新派谭嗣同等人游说袁世凯救皇上杀慈禧,没想到袁世凯会出卖他们,慈禧震怒之下软禁了光绪帝,派兵四处捕杀维新派。
当天康广仁就在南海会馆被士兵抓入大佬,一同被捕的还有谭嗣同等五人,康广仁被按上康有为之弟的罪名,康广仁丝毫没有怨恨自己的兄长,在狱中还说:“死则中国之强在此矣,死又何伤哉?”
康广仁得人报信提前得知了消息,他本有机会能逃过这次灾难,已经是变换了行装准备离去,但是犹豫不决没能及时离去。清军包围南海馆之后,康广仁的厨子记恨前几天康广仁打了他一下,便趁此机会举报了他。
康广仁、谭嗣同等六人入狱,六人里面唯有康广仁没有任何官职在身,期间没有经过任何的审讯。在一个星期后也就是1898年9月28日,被狱卒拉往北京菜市口处死,史称他们为戊戌六君子。
位卑未敢忘忧国,康广仁曾作诗说:“我亦平生有心事,好花留与后人看。”充分体现了他的献身精神。虽然戊戌变法宣告失败,但不能说没有任何作用,正是有康广仁这些人的牺牲和铺垫,才有了后来新中国成立这改天换地之壮举,才有了我们如今的美好生活。

参考文献:

《康广仁研究》

《康广仁被捕遇难之经过》

《位卑未敢忘忧国——纪念康广仁殉难100周年》

-作者-

百川,愿作一介撰史人,笔尽中华五千年。

微信号|历史典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