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针平刺法治疗头痛
排针平刺法治疗头痛为南京市名中医、博士生导师范刚启教授原创。范刚启教授于2009年设立江苏省首家头痛门诊,排针平刺为头痛门诊的主要治疗方法,据头痛日志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12月,已治疗各类患者约10 000余次。排针平刺法具有操作简单、起效快捷、可重复性强等特点,已在江苏省内形成一定的区域影响力。本针刺法作为江苏省城乡基层适宜卫生技术,于2015年通过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平台向江苏省全省推广。现将排针平刺法治疗头痛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排针平刺法介绍
1.1 穴位及穴组
①枕穴组:脑空-风池、脑户-风府;②颞穴组:颔厌-悬厘;③额穴组:神庭-印堂、眉冲-攒竹、头临泣-鱼腰、头维-丝竹空;④顶穴组:百会-前顶。
1.2 操作方法
(1)针刺方法:浅刺平刺法。从穴组的前者穴位平刺进皮后,沿皮下浅筋膜层,向穴组的后者穴位平刺透刺,进针深度约25 mm(注:本透法并非要求针尖到达目标穴位,只需针尖朝向目标穴位)。
(2)行针方法:进针后行小幅度提插捻转,以针下无牵连,即针下虚松感为宜,每个穴组行针时间均约为1min。
(3)留针时间:针刺操作完成后留针4~6h。达到留针时间后,嘱患者家人自行起针,如针眼处有出血,让其自行止血,擦净即可。不需在医院等待起针或离院后再来院起针。
1.3 各穴组具体针刺方法
(1)枕穴组
单纯一侧枕部痛或枕项部痛时,只取脑空-风池。一侧枕部痛及枕正中痛时,兼取脑空-风池、脑户-风府。
①脑空-风池:以脑空为进针点,向下平刺向风池1根针,进针深度约25mm;以脑空-风池为基准线,于左侧每间隔基准线1cm,平行于基准线针刺 1根针灸针,左侧共计针刺2根,进针点皆与脑空在同一水平线;于基准线右侧,每间隔基准线1cm,平行于基准线针刺1根针灸针,右侧共计针刺2根, 进针点与脑空在同一水平线。进针方向均向下,皮下进针深度均约 25mm,共计5根针。见图1。
②脑户-风府:以脑户为进针点,浅刺平刺向风府1根针;以脑户-风府为基准线,于左右两侧间隔基准线1 cm,平行于此基准线各针刺 1根针灸针,进针点与脑户在同一水平线。进针方向均向下,皮下进针深度均约25 mm,共计3根针。见图2。
(2)颞穴组:以颔厌为进针点,平刺向悬厘1根针,深约25 mm;以颔厌-悬厘为基准线,于左侧每间隔基准线1 cm,平行于基准线针刺1根针灸针,左侧共计针刺2根,进针点皆与颔厌在同一水平线。基准线右侧操作与左侧相同,再针刺2根针灸针。进针方向均向下,皮下进针约25 mm,共计5根针。见图3。
注意事项:①针尖只刺入头皮下层,即浅筋膜层;②沿皮下层,浅刺平刺向目标穴,针尖及针身勿刺入颞肌; ③如针尖或针身深入颞肌(嘱患者张闭口或做咀嚼动作,如影响此动作完成,即为针刺入颞肌),应退至头皮下层,按①②要求,重新针刺。
(3)顶穴组:以百会为进针点,平刺向前顶1根针,深约25 mm。以百会-前顶为基准线,于左侧每间隔基准线1 cm,平行于基准线针刺1根针灸针,左侧共计针刺2根,进针点皆与百会在同一水平线。基准线右侧操作与左侧相同,再针刺2根针灸针。进针方向均向前,皮下进针约25 mm,共计5根针。见图4。
(4)额穴组:从神庭平刺进针,平刺透刺向印堂,皮下进针约25mm;眉冲-攒竹、头临泣-鱼腰、头维-丝竹空与此刺法相同,单侧共计针刺4根针。见图5。
2.1 颈源性头痛
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CEH)为最常见的继发性头痛,临床特征为头痛来自于颈项部,有颈项部的症状及相应体征(颈部活动受限,同侧的颈、肩或上肢非根性痛,颈部非正常体位或活动头颈部或按压上颈部和枕部时可诱发或加重头痛,颈枕部通常伴有激痛点,最常见于风池穴及上颈段)。头痛多偏于一侧,严重时可影响双侧,但以一侧更显著。少数情况下,项枕部痛不明显,而以额、颞、眶、眼部疼痛为主。CEH病位以上颈段为主,故排针平刺法取穴以枕穴组为主。针刺后,令患者正常活动颈项部约30 min,轻中度患者头痛及颈枕部痛多可显著缓解。留针期间可进行日常活动,并嘱患者尽量避免异常头颈位。枕神经的浅出点与风池、风府两穴定位都极为接近。脑空透风池、脑户透风府,行排针平刺法,多针针刺向患处,可对高位颈神经(C1~C3)所支配组织结构的病变发挥较大的治疗作用,故取佳效。
2.2 偏头痛
偏头痛发作以枕部痛为主时,取枕穴组的脑空-风池;表现为颞部痛为主时,取颞穴组加枕穴组;表现为顶或额部痛时,取枕穴组的脑户-风府及额穴组。行相应排针平刺法,并嘱患者避光避声,安静休息。
此穴组及针法,对偏头痛急性期轻中度患者,多可立即见效,甚至头痛消失,但对于重度偏头痛,可部分缓解,有时无效,则需配合西药止痛剂。在偏头痛缓解期使用排针平刺法,可减轻发作程度、降低发作频率、缩短头痛时间。
针刺不同神经分布区穴位可以缓解相应神经分布区疼痛,即针刺枕神经支配区穴(即枕穴组),对枕项顶部疼痛的镇痛效应显著优于针刺三叉神经支配区穴,同时对额颞部也具有镇痛效应;针刺三叉神经支配区穴(即颞穴组、额穴组),对额颞部头痛的镇痛效应显著优于针刺枕神经支配区穴,但对枕项顶部镇痛效应较差;针刺枕穴组(枕神经支配区穴)联合颞穴组、额穴组(三叉神经第1支支配区穴),可提高镇痛效应。
2.3 紧张型头痛
紧张型头痛发作期(偶发型、频发型之发作期)及慢性期,取双侧颞穴组、额穴组;伴颅周肌肉紧张者,加取双侧枕穴组;头部沉重感、压迫感明显时,加取顶穴组。行相应穴组之排针平刺法,并嘱患者留针期间尽量大幅度地睁闭双眼,并适当地俯仰、转动头颈部,以带动头皮及项枕部运动。本法对发作期紧张型头痛疗效较好,对慢性期患者疗效不如发作期,需坚持治疗数次后方可见效。在针刺治疗同时,应对患者辅以心理疏导。
3.1 局部取穴为主
根据传统针灸学理论,本经经穴可治疗本经主病及循行部位疾病的特点,枕穴组、颞穴组皆为辨经取穴。当病症表现为督脉病变时,可加取枕穴组的脑户透风府及顶穴组等督脉经穴透刺。临床研究表明,近端局部取穴对常见头痛的镇痛疗效显著优于远端辨经取穴法;朱兵等研究结果亦表明,局部近端取穴法与远端取穴法相比,其镇痛等针刺效应具有一定的特异性。上述3种临床最常见头痛,主要表现为局部头痛,故以局部取穴法为主。
3.2 浅刺、平刺
研究表明,卧针(即浅刺平刺)刺入皮下后产生的机械波和化学波运行到病灶,相互协同振荡使病灶局部的离子通导率迅速增加而止痛。研究证实浅刺不得气针刺法亦有很好的镇痛效应。本法进针后要求针下无牵连,手下有松快感为宜,患者也无得气感。
3.3 针刺朝向病灶或疼痛部位
针感的传导方向基本是由针的方向所决定的,欲气至病所,针尖应朝向病所,因此排针平刺法针刺皆朝向病灶或疼痛部位。卧针镇痛机制研究也从生物力学角度表明了针向病灶可使产生的机械波和化学波传递到病灶。
3.4 排针平刺
本针刺法除平刺外,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排针,因局部针数较多,平行并排,故称排针平刺法。之所以如此设置,是因为:①排针平刺法的镇痛疗效显著优于单针的平刺透刺法,三针法优于单针法,而五针法则优于三针法;②排针平刺借鉴了传统针刺治法十二刺中的齐刺、扬刺、傍针刺在病灶处多针刺以治疗痛证的经验和思想;③本法借鉴了现代针刺治疗头痛的研究成果,佘瑞平研究表明,对颈源性头痛,病灶局部多针直刺法(项八针)镇痛疗效优于单针刺或少针刺;④不管是颈源性头痛,还是偏头痛、紧张型头痛,其病程普遍较长,病情均较顽固,病因复杂广泛,病位涉及较多,病灶面积较大。而单针刺法刺激量较小,已不能胜任相应治疗。唯局部多针刺法,力专效宏,加之延长留针时间,才能发挥更好的治疗作用。
3.5 留针时间长
通过梳理发现,从西汉至今,留针时间逐渐延长,留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针刺效应,提高针刺疗效。韩明娟等进行文献分析发现适当长时间留针疗效优于短时间留针,针刺治疗慢性病时留针时间越长,疗效越好。许世雄等研究发现,在外界机械刺激下,组织压升高,毛细血管内血液表观黏度不再增大,有利于毛细血管内血液的流通以及和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因此,留针针体对组织发挥持久的机械应力刺激,是排针平刺法留针时间长镇痛效果好的可能原因之一。
因排针平刺法针刺部位在头部,基本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可留针至6h以增强疗效。留针期间的日常活动,对枕穴组、颞穴组、额穴组的针身,起到“行针”的作用,反而可以增强针刺疗效。
林 祺,周文珠,王 悦,杨春滟,罗妮莎,
范香瀛,寇任重,王 琳,侯 腾,范刚启
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脑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