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那些“屁事儿”:有人因屁丢官,有人因屁丧命!

古人把“放屁”称作为“撒屁”、“放气”,文雅一点的说法称作“泄气”、“失气”。
当众“泄气”在古人的眼里是很失态、失礼的行为,轻则传为笑谈,严重点会丢官,还能闹出人命。
明代学者陈眉公在《时兴笑话》一书中记载:朝中高官的宾客惯于奉承某大佬,某一天,这位高官当众放了一个屁,客人问:“哪里发出的响声?”
高官说:“是我放了一个屁。”
客人奉承道:“没闻到臭味儿啊!”
高官说:“我听说好人的屁不臭可不是好事儿。”
客人用手扇动着说:“才闻到臭味儿!”
这也许仅仅是个笑话,意在讽刺那些善于溜须拍马的人。
且看真实版的屁闻,《癸辛杂识》记载:沈家人卖房子,宋朝京兆尹章宗卿买下后住进来。
章宗卿滑稽风趣,善于戏谑他人。
有一天,章宗卿和同僚在一起聊天,吴棣调侃他说:“鸟覆翼之!”章宗卿的字为“翼之”。
章宗卿仿佛没听见一样,过了好一会儿对众人说:“方才我和诸位聊天,忽然闻到一股恶臭味儿,却不知是从哪儿来的,我认为是我弟弟达之放的,我方才悄悄对他说:'吾弟吾弟,众皆在此说话,吾弟却在此放屁!’”
众人哄堂大笑,原来“吾弟”的谐音为“吴棣”,章宗卿以隐语方式,嘲讽吴棣说的话如同放屁一般,奇臭无比。
由此可见,宋代口语已经出现了“放屁”一词。
宋宁宗时期的进士林观过童年时期,曾作咏屁诗。
《山房随笔》记载:福建三水人林观过七岁的时候,在集市上嬉戏,自称可以卖诗为生,有人逗他说:“你可不可以写一首咏屁的诗呢?”
林观过略加思索,吟出一首:“视之不见名曰希,听之不闻名曰夷,不啻若自其口出,人皆掩鼻而过之。”
众人大笑,这孩子是在骂戏弄他的那个人呢。
《桐江诗话》记载:北宋宰相吕惠卿察访京东的时候,因为他长得奇瘦,有人说一联讥讽他:“说法马留(宋朝人对猴子的称呼)为察访”,有人对出下联“凑氛狮子做知州”。
这里的“凑氛狮子”典出于《笑赞》:“邵篪上殿泄气,降为知州。邵胡须上卷,时人称为'泄气狮子’。”
宋朝官员邵篪在朝堂的大殿上偶放一屁,皇帝大为不爽,将其贬为知州。
因为邵篪长着高鼻梁,卷曲的胡须,时人嘲笑他为“泄气狮子”、“凑氛狮子”。
邵篪因为放屁贬官,还不算最惨的,最惨的是一个叫宋迁的人。
《太平御览》记载:巴郡人宋迁和母亲一起去阿奴家喝酒,宋迁母亲忍不住放了一个屁。
阿奴认为是宋迁放的,埋怨他说:“你太无礼了,你母亲还在上面坐着!”
宋迁回答说:“我肚子疼,忍不住放气,人都有气,怎么我就不能放气。”
于是痛骂阿奴,阿奴气急败坏,抄起一个木杖就把宋迁打死了。
因为一个屁,竟引发一场人命官司,实在不值得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