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丹霞地貌与雅丹地貌,你还傻傻分不清…………?
丹霞地貌
丹霞的名字源自古诗——“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
目前我国发现的丹霞地貌有800多处
丹霞地貌的演化过程始于红层盆地的抬升,在流水、风化、重力等外动力作用下,沟谷不断展宽,崖壁崩塌后退,山顶面积不断缩小,原来的山体逐步退缩成“堡状残峰”或孤立石柱。
参考戴维斯的侵蚀循环理论,黄进教授在论述丹霞地貌坡面发育规律时将这一演化过程划分为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3个阶段及“回春期”。在此基础上,彭华教授将丹霞进一步划分为青年早期、青年晚期、壮年早期、壮年晚期、老年早期和老年晚期6个阶段,进一步完善了丹霞地貌演化模式。
顶平、身陡、麓缓,明显的水平层理构造,是丹霞地貌的显著特征
波浪谷
波浪谷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湖相沉积期、上升剥蚀期、景观形成期。大约在距今6000万年前,波浪谷所处的鄂尔多斯盆地曾湖泊遍布,波浪的层理是砂砾在湖水中沉积所形成,是水流方向、速度、水体深度的直接产物,层理的多样性及叠加规律则是水流动荡变化的反映。水平层理说明湖水动力变化少、沉积环境稳定,而交错层理是湖水流速快,在河床上快速卸载时形成的。随着鄂尔多斯盆地的整体抬升,原生沉积的砂体暴露出地表,松散的砂砾开始固结成岩,经历漫长的风化剥蚀作用,结合着黄土高原季节性暴雨对地表的冲刷,形成了这种奇特的地貌景观。
丹霞山
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影响,原本是内陆盆地的丹霞山四周山地强烈隆起,盆地内接受大量碎屑沉积了巨厚的红色砂砾岩层,随后盆地又发生多次间歇上升,同时亚热带的季风气候带来了丰沛的雨水和曲折激荡的河流,流水的侵蚀造成了红色的崖壁,风化作用又常把丹崖的顶部和棱角浑圆化。就这样,丹霞山盆地里的红色地层被切割成一片红色山群,也就是现在的丹霞山区。
知识点链接
(2020·河南八校联考)丹霞山地处南岭山脉中段南麓,是我国重要的南北植被的天然分界线之一。丹霞梧桐是多年生小乔木,属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每年夏初开紫花,秋季叶子变黄。某科考小组调查发现,丹霞梧桐在该地主要分布在崖壁上。下图示意该小组调查区域内丹霞梧桐分布情况。据此完成1~3题。
A.四季常青 B.根系发达
C.喜阴喜湿 D.耐盐耐碱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A.热带植被南界
B.亚热带植被北界
C.暖温带植被南界
D.中温带植被北界
解析:第1题,由材料“丹霞梧桐在该地主要分布在崖壁上”可以推知丹霞梧桐根系发达,因为崖壁土层薄,且土壤贫瘠,只有具备发达的根系才可以从岩层中获取养分,故B项正确;由材料“秋季叶子变黄”可以推知丹霞梧桐在冬季会落叶,不是四季常青的树种,故A项错误;由图中信息可知丹霞梧桐主要分布在山地阳坡,说明其不喜阴,故C项错误;由材料可知,丹霞梧桐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该区域土壤呈酸性,盐碱化程度低,故D项错误。第2题,根据材料“丹霞梧桐在该地主要分布在崖壁上”可以推知,在进行野外调查时,由于崖壁坡度陡、危险系数大,不容易靠近,最好借助“每年夏初开紫花,秋季叶子变黄”的特殊性与其他植株区分,1月、4月分别处于冬季和春季,丹霞梧桐与其他植物区分度不大,不容易确定丹霞梧桐的植株数量,故A项、B项错误;7月丹霞梧桐开紫花,特征较明显,但夏季我国南方山区多暴雨,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野外调查不利,故C项错误;10月丹霞梧桐叶子变黄,其他植被可能为常绿阔叶树种,很容易区分,且此时山地地质灾害少,有利于野外调查,故D项正确。第3题,由材料可知丹霞梧桐为落叶阔叶树种,由此可以推知丹霞山为我国暖温带植被的南界,故C项正确;热带植被的南界应该位于赤道以南,故A项错误;亚热带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其北界位于秦岭—淮河一线,故B项错误;中温带植被为落叶阔叶林或针叶林,其北界位于高纬度地区,故D项错误。
答案:1.B 2.D 3.C
(2019·潍坊统考)丹霞地貌是红色砂岩、砾岩(一般认为在河流或湖泊环境中沉积形成)广泛发育的地区,由于地壳抬升,在长期的外力作用下形成的柱状、峰林状地貌。福建省丹霞地貌“顶平、身陡、麓缓”,而甘肃省则表现为“顶圆、檐突、身陡、麓缓”(如下图)。据此完成7~8题。
A.流水沉积—地壳下沉—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B.地壳抬升—流水沉积—地壳下沉—外力侵蚀
C.地壳下沉—流水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D.流水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地壳下沉
A.气候条件不同
B.地质构造不同
C.沉积环境不同
D.岩石类型不同
解析:4.C 5.A 第4题,结合材料可知,丹霞地貌是沉积岩经外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据此可推断其形成的地质过程:首先是地壳下沉,水体中的泥沙沉积并固结成岩,形成红色砂岩、砾岩等沉积岩,再经地壳抬升,最后经外力侵蚀,形成丹霞地貌。故选C。第5题,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十分丰富,流水作用强烈;甘肃省地处西北内陆,主要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少,风力作用显著,A对。根据丹霞地貌形成的地质过程判断,福建省和甘肃省两地丹霞地貌的沉积环境、岩石类型和地质构造相似,B、C、D错。
(2019·闽粤赣“三省十校”3月联考)我国东南部典型的丹霞地貌具有“顶平、身陡、麓缓”的特征,山块之间常形成被陡崖围合的沟谷。典型丹霞地貌海拔大多在300~400米之间,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难以达到通常意义上产生垂直分异的高差,却形成了特殊的植被分异现象。读图回答下面三题。
A.相对高度小,坡度陡
B.地形封闭,降水条件差
C.人类活动强度
D.纬度较高热量差异小
解析:A 由“海拔大多在300~400米之间,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难以达到通常意义上产生垂直分异的高差”,可判断关键因素是相对高度小。
①海拔较高,降水较多
②堡状山顶,保水条件好
③土层较薄,保水性差
④风力较大,阳光充足,蒸发量较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D 理解“变异”的含义,是本题的关键。图示山顶植被多为常绿针阔叶混交林、常绿硬叶矮林、常绿硬叶灌丛等,相对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来说,发生了变异,应该是水分条件变差、风力较大、阳光充足、蒸发量较大所致,则①②错误,③④正确。
A.全年降水量丰富 B.土壤水分充足
C.太阳光照强烈 D.海拔低,气温高
解析:B 图示“沟谷季雨林”位于山麓缓坡处,土壤较深厚,与周边陡坡相比土壤中水分条件较好,故形成“沟谷季雨林”。
在东部湿润环境下的典型丹霞地貌区,山块往往具有强烈的离散性,即山块之间是分离的,四壁陡立,没有山脊相连,形成一个个“孤岛”状山块。由于山体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较小,难以达到通常意义上产生垂直分异的高差,但其小环境差异导致的自然分异却十分明显,与一般山地显著不同,具有独特的微观自然分异图谱。
(1)说出丹霞地貌四壁陡立的主要地质作用。
(2)描述坡顶植被分布规律,并解释其原因。
(3)同一个山顶同类环带的植被稀疏程度存在阴坡与阳坡的差别,推测其差别并简述理由。
(4)与山坡顶部植被不同,山谷坡麓地带往往形成高大茂密的沟谷雨林,简述其主要原因。
[解析]第(1)题,丹霞地貌四壁陡立主要是外力风化、侵蚀作用形成的,有风化、侵蚀分割、溶蚀和重力崩塌。第(2)题,读图可知坡顶植被呈环状分布,外环为旱生灌木草本、中环为灌木,内环为乔木,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土壤厚度:中心部位土层较厚,向边缘部位土层迅速减薄,再往边缘几乎没有土层,岩石裸露;随着土层变薄,土壤保水性变差,含水量减少。第(3)题,丹霞山高度普遍较小,因而植被生长的热量条件较好,但阴阳坡植被生长的水分条件差异较大:由于丹霞山整体土层薄,水分不易保存,阳坡光照强,蒸发旺盛,加剧了土壤的干旱程度,因而植被较稀疏;阴坡光照弱,蒸发较少,土壤水分条件相对较好,因此植被较稠密。第(4)题,雨林的存在说明该地植被生长的水分、热量、土壤条件好;沟谷地带地势低,是地表水、地下水汇聚地,水分条件好;沟谷海拔低,地形相对封闭,热量条件优越;沟谷地带土层比较深厚。
[答案](1)风化、侵蚀分割、溶蚀和重力崩塌。
(2)植被呈环状分布;平缓山顶都有一定厚度的土层,中心部位土层较厚,向边缘部位土层迅速减薄,再往边缘几乎没有土层,岩石裸露;随着土层变薄,土壤保水性变差,含水量减少,造成了植被的环状分布格局。
(3)阴坡植被较稠密,阳坡较稀疏;由于丹霞山整体土层薄,水分不易保存,阳坡光照强,蒸发旺盛,加剧了土壤的干旱程度,因而植被较稀疏;阴坡光照弱,蒸发较少,土壤水分条件相对较好,因此植被较稠密。
(4)沟谷地带地势低,是地表水、地下水汇聚地,水分条件好;沟谷海拔低,地形相对封闭,热量条件优越;沟谷地带土层比较深厚。
中国东南部丹霞地貌海拔一般不高,大多在300~400米之间,常常表现为山峰四面陡崖,形成一个个“孤岛”状山块和悬崖围闭的沟谷,山块悬崖的相对高度大多不超过200米。在其独特的地貌影响下,形成特殊的植被分异现象。下图为丹霞地貌区植被分异模式及某山块植被景观图。
(1)描述山块植被的分异特征,并分析原因。(10分)
(2)分析山块顶部与缓坡沟谷植被差异的成因。(10分)
(3)分析我国东南部丹霞地貌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原因。(6分)[来源:Z&xx&k.Com]
[答案](1)特征:呈环状分布;植被由中心向外围依次为乔木、灌木、旱生灌木—草本等(或山顶型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山顶型亚热带硬叶灌木林、山顶型干旱灌丛或地被植物等;或耐旱性增强)。
原因:山块中部土层平缓较厚,保水性较好;由中部到边缘部位土层变薄,土壤含水量变少。
(2)山块顶部高耸,土层相对较薄,保水性相对较差;通风良好,阳光充足,蒸发量大;(具有“干岛效应”,)山顶较干旱,发育耐旱的植物群落。
缓坡沟谷地带被山块围合,温度较高;地势较低,土壤较厚,水分充足;具有“热岛+湿岛效应”,发育偏暖湿的植物群落。
(3)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资源丰富;沟谷、山顶、陡崖等地貌形态独特多样,局地水热、土壤状况差异大;当地山顶、陡坡、悬崖广布,人类活动干扰少。
[解析]第(1)题,山峰四面陡崖,形成一个个“孤岛”状山块和悬崖围闭的沟谷,这种地貌特征导致山块植被呈环状分布。结合右图中注记,植被由中心向外围依次为乔木、灌木、旱生灌木—草本等。根据左图图例,植被从山顶向四周,依次是山顶型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山顶型亚热带硬叶灌木林、山顶型干旱灌丛或地被植物等,耐旱性增强。主要原因是山块中部土层平缓较厚,保水性较好,水分条件好。由中部到边缘部位土层变薄,土壤含水量变少,植被生长条件逐渐变差。第(2)题,根据图例,与沟谷地区相比,山块顶部高耸,土层相对较薄,保水性相对较差。通风良好,阳光充足,蒸发量大,形成“干岛效应”,所以山顶较干旱,主要发育耐旱的植物群落。缓坡沟谷地带海拔较低,被山块围合,温度较高,地势较低,土壤较厚,水分充足。形成“热岛+湿岛效应”,所以多发育偏暖湿的植物群落。第(3)题,我国东南部丹霞地貌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资源丰富。沟谷、山顶、陡崖等地貌形态独特多样,局地水热、土壤状况差异大,多种植物能够找到适宜的生长环境。当地山顶、陡坡、悬崖广布,人类活动干扰少,植物种植保存完好。
我国东南部典型的丹霞地貌具有“顶平、身陡、麓缓”的特征,山块之间常形成被陡崖围合的沟谷。典型丹霞地貌海拔大多在300~400米,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难以达到通常意义上产生垂直分异的高差,却形成了特殊的植被分异现象(如下图所示)。
(1)根据自然带分异规律,指出我国东南丹霞地貌区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及气候特点。
(2)实际上,丹霞地貌山顶植被类型发生了变异,请说明原因。
(3)在流水作用下,丹霞地貌山顶和沟谷植被出现垂直分异,试分析原因。
[解析](1)我国东南丹霞地貌区的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地带性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2)依据图示信息可知,丹霞地貌山顶植被类型由常绿阔叶林变为常绿硬叶矮林或灌丛,说明山顶水分条件差,原因是山顶面积小,保存水分条件差;土层较薄,保水能力差;风力较大,阳光充足,蒸发量大,导致山顶较干旱,发育耐旱的硬叶植被。(3)丹霞地貌区山顶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沟谷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主,不同的流水作用形成了不同的水土条件,从而引起植被类型的垂直分异。
[答案](1)植被类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2)山顶面积小,保存水分条件差;土层较薄,保水能力差;风力较大,阳光充足,蒸发量大,导致山顶较干旱,发育耐旱的硬叶植被。
(3)在丹霞地貌的发育过程中,顶部受流水侵蚀,水土流失;沟谷流水沉积,土层堆积,水土汇集,从而引起水土垂直分异,导致植被类型的垂直分异。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福建、湖南、广东等地以红色砂砾岩为主体的丹霞地貌发育广泛。该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是,平顶山体,相互分离,四壁陡立。
某地理小组在对上述丹霞地貌考察时发现,丹霞山体海拔和相对高度较小,但不同山体大多存在着山麓和山顶植物种类和数量较多、山腰较少的“哑铃式”分布格局。考察人员还发现,许多峡谷中热带物种所占比重较同纬度其他区域高,尤其在偏南向开口的半封闭型谷地的坡脚地带,形成了“沟谷雨林”。如图示意某丹霞地貌区的植被分布及“沟谷雨林”景观。
(1)简述丹霞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6分)
(2)从地形、土壤等角度,分析植物呈“哑铃式”分布格局的原因。(6分)
(3)分析“沟谷雨林”形成的有利条件。(4分)
[解析]第(1)题,丹霞地貌的成因可从岩石类型入手,再结合其地貌特征进行分析,丹霞地貌以红色砂砾岩为主体,红色砂砾岩是沉积岩;是地质史上含铁的碎屑物在地势低洼处沉积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红色砂砾岩;后由于地壳抬升与挤压形成中低山脉,垂直节理发育;后经流水沿岩层裂隙侵蚀,并在重力崩塌、风力侵蚀、风化作用等外力作用下,形成平顶山体、相互分离、四壁陡立的丹霞地貌形态。第(2)题,该地是丹霞地貌,平顶山体,麓缓、坡陡的地形,地形影响土壤厚度,进而影响植物分布,导致山顶、山麓、山腰因地形的差异而植被分布出现差异;多数山体,山麓坡缓,土层较厚,落叶层较多,形成丰富的腐殖质层,土壤肥沃,加之光照和水分充足,植物的物种数量和生物量较多;山顶平缓,土层较厚,土壤保水性好,土壤含水量多,植物种类和数量较多;山腰地形陡峭,土层较薄或无法保留土壤,且土壤水分条件差,植物种类和数量较少;形成了山麓和山顶植物种类和数量较多、山腰较少的“哑铃式”分布格局。第(3)题,许多峡谷中热带物种所占比重较同纬度其他区域高,尤其在偏南向开口的半封闭型谷地的坡脚地带,形成了“沟谷雨林”,即“沟谷雨林”的形成与河谷温度高、降水多有关;丹霞地貌发育的地方,多位于我国东南部,纬度低,太阳高度大,气温高;丹霞地貌四周崖壁陡立,使阳光反射更强,沟谷得到的太阳辐射更多,增加沟谷的温度;偏南向开口的半封闭型谷地的坡脚地带,使湿润气流更容易进入,降水多;沟谷地带水热条件好,利于植被生长;山体海拔和相对高度较小且山体相互分离,有利于暖湿水汽在其间的流动、扩散。
[答案](1)含铁的碎屑物在地势低洼处沉积并固结,形成红色砂砾岩;(2分)地壳抬升与挤压形成(垂直节理发育)中低山脉;(2分)流水沿岩层裂隙侵蚀,并在重力崩塌、风力侵蚀等外力作用下,形成山体相互分离,四壁陡立的丹霞地貌形态。(2分)
(2)多数山体,山麓坡缓,土层较厚,落叶层较多,土壤肥沃,光照和水分充足,植物的物种数量和生物量较多;(2分)山顶平缓,土层较厚,土壤保水性好,土壤含水量多,植物种类和数量较多;(2分)山腰地形陡峭,土层较薄或无法保留土壤,且土壤水分条件差,植物种类和数量较少。(2分)
(3)位于我国东南部,纬度更低,太阳高度更大,气温更高;四周崖壁陡立,使阳光反射更强,沟谷得到的太阳辐射更多;偏南向开口的半封闭型谷地的坡脚地带,湿润气流容易进入,降水多,水热条件好;山体海拔和相对高度较小且山体相互分离,有利于暖湿水汽在其间的流动、扩散。(4分)
彩色丘陵
这个不是七彩丹霞,是彩色丘陵彩色丘陵彩色丘陵。
彩色丘陵(简称“彩丘”)属于多种因素形成的丘陵状杂色岩石地貌。严格来说,彩色丘陵与丹霞地貌是在同一类岩层上发育起来的,这类岩层被学者们称为“红层”。红层一般发育在地质时期内陆盆地的河流或湖泊环境中,所以岩石的组成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盆地边缘往往堆积着巨厚的洪积相混杂泥砾,往盆地中心则渐变为洪、冲积砾岩,砂砾岩,砂岩与河、湖积细砂,粉砂岩或泥质岩。相对来说,从盆地边缘往中心,所形成沉积岩的硬度会越来越小。根据研究,大部分丹霞地貌发育在相对坚硬的砾岩、砂砾岩和砂岩的红层地区,而相对软弱的粉砂质和泥质岩则发育着红层丘陵,后者由于没有赤壁丹崖,所以一般不认为是丹霞地貌。
红层在沉积和成岩过程中有可能经历不同环境因素的变化,因而不论是垂直方向还是水平方向,都会发生不均一的物理化学变化。比如因高价氧化铁的富集程度不同,岩层的颜色会呈现出从褐红、紫红、绛红、粉红到橙色和黄色的渐变;如果沉积的某个阶段或某个地段为还原环境时,还会出现灰绿色或灰白色的岩石夹层。比较有代表性的分布地点有甘肃张掖彩丘、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五彩湾、新疆阿勒泰地区的五彩滩和五彩城等。
(2019·山东省济南市三模)张掖祁连山丹霞主要由红色砾石、砂岩和泥岩组成,以交错分层、四壁陡峭、色彩斑斓而神奇。如图为其形成初期岩层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6~7题。
A.流水在溶蚀作用过程中,使岩层成分和性质发生改变
B.不同时期人类活动方式不同,导致岩层破坏程度不同
C.冷热干湿的气候频繁交替出现,沉积色彩交互的地层
D.地壳运动过程中,岩浆侵入形成了不同颜色的变质岩
A.甲 B.乙
C.丙 D.丁
A.地壳运动—岩层弯曲—外力侵蚀—外力沉积
B.外力沉积—地壳运动—岩层弯曲—外力侵蚀
C.地壳运动—外力侵蚀—岩层弯曲—外力沉积
D.外力侵蚀—外力沉积—地壳运动—岩层弯曲
解析:1.C2.D3.B 第1题,图中岩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属沉积岩。丹霞主要由红色砾石、砂岩和泥岩组成,经过漫长的地质变化,各类岩石经过长期风化和侵蚀,以及岩性不同和温度差异,在光线照射下,铁质岩呈红色,锰质岩呈黑色,泥质岩呈灰色,磷质岩呈灰蓝色,火山岩呈橙黄色,砾质岩呈青色,各色交集,岩体自然呈现出了不同的色彩。白垩纪(14 500万年前~6 500万年前)早期,该区域处于干旱或半干旱气候条件下,通过沉积作用,沉积了红色岩层,表现为山麓堆积。白垩纪中期,该区处于干燥、湿热相互交替的环境中,使沉积条件转变为湖泊沉积,沉积了红、紫红、黄绿、灰绿、灰黑等杂色砂质泥岩。这为丹霞地貌和彩色丘陵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故C正确。第2题,图中岩层发生弯曲形变,为褶皱。其中岩层向下弯处为向斜,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坚硬,不易风化破碎;岩层向上弯曲处为背斜,背斜顶部在张力作用下,岩层易风化破碎。甲、丁处背斜,其中丁处岩层有明显断裂,岩层更易风化破碎,故D正确。第3题,丹霞地貌属侵蚀地貌。张掖祁连山丹霞主要由红色砾石、砂岩和泥岩组成,三类岩石属于沉积岩,应形成于地势低洼处,河湖地势低洼,更利于沉积岩的形成。沉积岩形成后,随着地壳的运动,岩层发生弯曲形变并被抬升,后经外力侵蚀形成现在的丹霞地貌。故B正确。
雅丹地貌
从昆仑山脉中段北坡冰川发源的那陵格勒河汇入到西柴达木的东台和西台吉乃尔湖,由于近年来冰川加速消融导致那陵格勒河水量大增,曾经暴发的一场洪水使得东台和西台两湖水位上升许多,将东台湖区岸边的雅丹地貌淹没了一部分,从而形成了特有的水上雅丹景观。这也是世界唯一的水上雅丹地貌景观。
知识点链接
(2020·湘赣十四校联考)雅丹地貌,现泛指干燥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下图为两种常见的雅丹地貌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A.风力堆积形成
B.风力侵蚀残留
C.地壳运动产生地形抬升
D.流水沉积作用
A.缓坡,迎风坡侵蚀而成
B.陡坡,迎风坡侵蚀而成
C.缓坡,迎风坡堆积而成
D.陡坡,迎风坡堆积而成
解析:第1题,由“河湖相土状沉积物”,可判断先有流水沉积过程;后经风化、流水与风力侵蚀作用形成图中地貌形态;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表会较平坦,则D正确。第2题,雅丹地貌分布区多出现在常年大风的地区,迎风坡因风力强而侵蚀作用强,破坏更严重而残留物少,逐渐形成了陡峭的地形;背风坡因风力小而侵蚀作用较弱,因此地势相对和缓。
答案:1.D2.B
白龙堆雅丹位于罗布泊东北部,主要是在以灰白色砂泥岩夹石膏层为主的河湖相沉积物的基础上发育的,高10~20 m,长200~500 m,弯曲延伸,犹如蜷伏在大漠上的白色巨龙。据此回答3~5题。
A.西北—东南方向 B.东北—西南方向
C.南北方向 D.东西方向
4.白龙堆雅丹的形成过程是( )
A.地壳下沉—岩层沉积—地壳抬升—湖水干涸—地面龟裂—风力、流水侵蚀
B.地壳抬升—岩层沉积—地壳下沉—湖水干涸—地面龟裂—风力、流水侵蚀
C.地壳下沉—岩层沉积—地壳抬升—风力、流水侵蚀—湖水干涸—地面龟裂
D.地壳抬升—湖水干涸—地面龟裂—地壳下沉—风力、流水侵蚀—岩层沉积
5.罗布泊“耳轮”的成因最可能是( )
A.湖水蒸发退缩的痕迹
B.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口
C.地壳上升形成的阶地
D.古代人类活动改造的梯田
解析:第3题,白龙堆雅丹是风力吹蚀(主要)和流水侵蚀(次要)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白龙堆雅丹走向与盛行风风向一致。故选B。第4题,地壳下沉易形成湖泊,湖泊沉积形成砂岩或粘土岩,后经地壳抬升,区域气候变干,湖水干涸,地面龟裂,经长期风力或流水侵蚀,形成沿风向延伸的雅丹地貌。故选A。第5题,受气候变化的影响,罗布泊的水面面积经历了多次收缩,每收缩一次,就形成一道耳轮线。因此,耳轮线是湖水退缩过程中的湖岸线,是湖水蒸发退缩的痕迹。故选A。
答案:3.B4.A5.A
6.读图和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图甲为法国西南部波尔多市(44°50′N)的大西洋海岸最大的沙丘——皮拉大沙丘,沙丘东边是郁郁葱葱的森林,沙丘以每年5米的速度持续向内陆推进,吞没了部分房屋、道路乃至森林,给附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诸多不便。图乙为非洲西海岸塞内加尔河入海口处的沙洲,近年来该沙洲不断向南伸展。
材料二 下图为雅丹地貌和沙丘地貌景观图。
(1)据图描述图甲沙丘的形成过程,并比较沙丘东西两侧坡度的差异及原因。
(2)沙洲是海陆相互作用的产物,试推断图乙中沙洲不断向南延伸的主要原因。
(3)结合图中信息,比较雅丹地貌与沙丘地貌在形成原因上的异同点。
答案:(1)形成过程:海水落潮时,露出大面积沙滩,盛行西风会将沙吹向岸边,使沙丘增生,遇到森林阻挡,堆积而成。
差异及原因:沙丘的西侧为西风的迎风坡,坡度缓;东侧受森林的阻挡,为背风坡,坡度陡。
(2)河流自北向南注入海洋,受海水的顶托作用,流速变慢,泥沙沉积;受自北向南的加那利寒流影响,沙洲不断向南延伸。
(3)相同点:雅丹地貌和沙丘地貌的形成都与风力有关。
不同点:雅丹地貌是风力侵蚀的结果,沙丘地貌是风力堆积的结果。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信息图甲中沙丘位于法国西部,且不断向内陆推进,可以判断与西风有关,联系移动沙丘中迎风坡一侧坡度缓,背风坡一侧坡度陡,即可进行判断。第(2)题,注意考查的角度“向南”和洋流有关,“延伸”和泥沙不断沉积有关。第(3)题,雅丹地貌和沙丘地貌都是风力作用(外力作用)的结果,雅丹地貌主要与风力侵蚀有关,沙丘地貌主要与风力堆积有关。
本文彩图资料综合自:中国国家地理。
END
欢迎扫描二维码加入知识星球
海宁中学地理组(知识星球)
海宁中学地理组(小红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