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择善》之“君子食无求饱”章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敏:有两个意思,勤勉或敏捷。这两种意思放在语句中都讲得通。但综观整部《论语》,孔子看重的是少说多做、勤勤勉勉的人,未必是做事敏捷、风风火火的人。故《论语》中的敏,大多数应解释为勤勉,而非敏捷。    就有道而正:就,靠近。孔子在另外一个场合还说过:“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7·3)“闻义能徙”,就是“就有道”,“不善能改”就是“正”。可互参。

翻译:孔子说:“君子吃饭不求饱腹,居住不求安逸,对待工作勤勉努力,平时说话慎重严谨,接近有道的人来匡正自己的缺点:做到了这些,就可以称作好学了呀!”

发挥:在孔子看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重要的是要努力去改正,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因此,改过就是好学的表现之一。有一次鲁哀公问他你的弟子中哪个比较好学,他回答是颜回,因为颜回“不迁怒,不贰过”(6·3章)。所谓不贰过,就是不犯同样的错误。古语说吃一堑长一智,如果不吸取教训,经常犯同样的错误,在孔子看来,这就是不够好学。当然,诚如西方学者所言,人读历史是为了吸取教训,但是人从历史中得出的唯一教训,就是人从来不会吸取教训。许多时候,一个人的性格缺陷或感情弱点,注定了他就是会在同一条阴沟里一而再再而三地翻船。因此,要做到“不贰过”,谈何容易?大概,这也是孔子许之为好学的原因吧?

又,古时候农业生产水平落后,往往量腹而食,数米而炊,对于有志于求道的君子来说,吃饱已经是一种贪婪的表现了。孔子教导学生,也都注重精神上的追求,而非物质上的享受。这一点激励了后世千千万万的仁人志士。孟子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即是指出了一个人若贪图物质上的享受,而无高远的精神抱负,那跟禽兽又有何区别?宋代王曾中了状元,有人开玩笑说:这下子一生吃着不尽了。王曾正色回答说:“某平生之志,不在温饱。”“平生之志,不在温饱”,这样的话语,真可谓铿锵有力。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诗经·卫风·淇澳》。《毛传》:“治骨曰切,(治)象曰磋,(治)玉曰琢,(治)石曰磨。”切、磋、琢、磨,本义是工匠对器具进行不断的加工,这里引申为精益求精的意思。

翻译:子贡问说:“贫穷而不谄媚,富有而不骄慢,怎么样?”孔子说:“还可以。但不如贫穷却能够自得其乐,富有却能够喜欢礼仪。”子贡说:“《诗经》里说:'(像打磨艺术品一样,)不断地切呀磋呀,反复地琢呀磨呀。’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端木赐呀,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我告诉了你表面的意思,你却能够领悟出话语背后的含义。”

发挥:朱熹曰:“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子贡自以无谄无骄为至矣,闻夫子之言,又知义理之无穷,虽有得焉,而未可遽自足也,故引是诗以明之。”

作者简介:

吴伯雄,福建莆田人,复旦大学博士,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教授中国古典文学。工作以来,时勤时堕。前年颇知发奋,先后著《论语择善》,编《四库全书总目选》,点校《宋史翼》。教研之余,颇事笔墨。然外表沉潜宁静,内心张狂躁动。近来性情一变,作别青灯,抛却古卷,转玩公众号,专以文艺创作为事。扬才露己,任取笑于通人;掀天揭地,是快意于吾心。管他儒林文苑,过我诗酒生活。近作一诗,颇示己志,录之于下,以飨知者。诗曰:

也曾静默慕沉潜,

少年头角时峥嵘。

板凳难坐十年冷,

初心不使一尘蒙。

可能骏马作喑马?

到底书生是狂生。

论语注成宣天下,

记取莆阳吴伯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