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齐蕊妮:一颗疗愈心灵的菩提子,数朵开在枝头的自在花——读《花本无心自在开》札记
——读《花本无心自在开》札记
十月六日一大早,天空下着濛濛细雨,拜领了马腾驰老师的《花本无心自在开》这部新书,我内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最近一段时间总是阴雨连绵,抖音、快手等各种新媒体不断播发着什么地方发生洪涝灾害、山体滑坡、隧道塌方,让人心神不宁。好在我有这部书可读,心绪有点平静下来。
记得小时候看书,爱看带有插画的,见了没有图画的书就抵抗得不行。这部书只有四幅插图,其馀就全是文字了。时过境迁,我渐渐能够静下心来看马老师的这部只有四幅插图且厚厚的书了。这四幅图里没有马老师的书法作品(只有硬笔的手稿照片),更没有他胞兄的画作,连他的一张生活照也没有(另,在书的舌头处有附照存焉)。我在公众号里了解到他的书法作品刚劲有力神采飞扬,常被爱字的亲朋好友拿走;他的胞兄是个艺术造诣很高的画家;他有一个温暖的家。在这部书里,只出现了四幅图片:一幅是和贾平凹老师在一起,一幅是和阎纲老师在一起,一幅是和白描老师在一起,还有一幅是《牛毛字典》的一页手稿。
一部好作品的标准当然就是要好看,而且耐看,能让人们有所收获,这收获不仅来自于这本书,更来自于人们对该书阅读之后的思考。好的作品总是能够激发人们的想象与联想,能让人们在对书本二次加工的时候获得更多全新的收获。
这部书是他在《背馍记》还在出版社编审与出版过程中完成的。之所以能够如此,一方面在于作者才思敏捷,出手快,更在于作者对故乡爱的深沉真挚,无论是前者或者后者,都不令人肃然起敬。
这部书由《序言》《后记》和主体的六个章节组成。(一)心总得有个港湾,是写给家的。(二)倾听花落的声音,是写老家的有关风土人情的。(三)生命中最诱人的磁场,这个是写给童年的。(四)味蕾深处的记忆,以两根线呈现出老家人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供养。一方面赞美心地实诚,看重情义的关中人之精神,另一方面铺展开来的是家常饭,比如裤带面,驴蹄子面,箸头面等一些滋养人精神的关中美味。(五)游学博闻见贤思齐,是写他沉下心来向老师们学习的文字和游记。(六)几度新春不在家,写了故乡的年俗。从腊八一直写到了正月三十过完年,看一遍文字,回味一场火热热的过年气氛,体味一回礼泉农村热气腾腾的生活和庆祝的喜悦,从文字里透露出来热爱生活的农村人淳朴而韵味十足的年。实实在在的人,实实在在的幸福,实实在在的文字,让人看着踏实有力。
这部书让我对作者的家乡陕西礼泉大张寨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读着他的文字我跟他大张寨里转了一圈,了解了这片热土上的风土人情、家常美食,以及作者坎坷的人生历程,他和大张寨、铜川、咸阳的交集。喜欢他的文字,他的文字能帮我更准确地反映现实。比如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差别,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转换,古语和现代语之间延用,不能不说是一个活生生的教材。很多时候,我无法准确地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只好像个哑巴一样好“比划”,总想用自己的动作来告诉对方的意思,终于我在这里找到了答案。他在《后记》里如是说:这本集子中,我仍在摸索并解决着两个问题。其一,如何很好地运用方言。追求语言平实、干净而有磁性的同时,把“冶炼”了的关中方言土语,如何巧妙地运用到文章里去,增加作品鲜明的地域特色与赏心悦目的可读性,这是我一直在琢磨,不断实践着的一个问题。其二,找准自己散文写作的故乡。我很多的散文,都是以老家大张寨的人和事为素材。大张寨是我的血地,是我念念不忘的故土,尽管离开那里几十年了,但我的“脐带”永远连着那里。……找准写作的故乡,作品就会有根,就会有气场,就会有特色,就会有连续不断的吸引人的好看的故事。真是以金针度人。
贾平凹先生在序言中说:他善于运用古雅、鲜活生动的方言,这就使他的文章摇曳多姿,蓬蓬勃勃,多了鲜明的地域色彩,多了意趣,多了一种优越感。这是对我们这些三秦大地的读者来说亲切尤其。外地的读者要体会出生动来怕要懂一些老陕的方言才行。
如,《牛毛字典》中第四段这样描述:夜里,祖父要多次起来给牲口拌草、饮水。睡梦里,我常能听到祖父吆喝互相顶牛掐架的牲口:“嗯!好好的!不吃草弄啥呢?打你个瞎东西!”语气里有对牲口的勒令训叨,更有对牲口的期待和关爱。都用叹号,足矣表现出浓厚乡音的韵味来。这里的瞎明显是照顾外地读者的,在方言中这个瞎可要念作哈音了。
次如,《母亲为我理鬓发》一文中第六段这样写:你看,脸色青光光的眼泡肿着,娃呀,把世上的事要看淡些。都是个啥呀!写文章要拿住哩,再甭没黑没明地写,甭伤亏了人。把人伤亏了,咱写那文章做啥呀!”言语不长,却是饱含了多少舔犊之情。这里的“甭”念作“bao阳平”是秦声秦韵呢。
再如,这里最要说的还是那个biangbiang面的biang字。足足用了六面的文字来叙述,从这个字的字形着手,写到biangbiang面来历,再写到煮面以及这个字有关的故事,直到写出了丰厚的文化积淀才收笔,写出了美食背后隐藏着的精髓。
这部书可看的很多,其中美食是我不得不说的好文章。我要跟着他的笔墨仔细品尝一下这些好吃的了。尝尝凉粉里夹杂着的薄凉,尝尝礼泉水盆羊肉的热乎暖和……接地气的好文章怎么能不读呢?
友情链接:
文明几千年,难得一壶酒。修纯粮精华,合酱香佳酿。兴约三五人,快意说春秋。举樽敬亲朋,杯中情意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