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候才有故事,上了年纪都在处理事故
与我一起做一个爱学习、愿成长的人
阅读全文约需8分钟
文/晏凌羊
今年暑假,我带着女儿去四川玩了一趟,在成都待了两三天。
没去成都之前,我心里想的是要去成都大吃几顿,可真的去了,却发现自己胃那么小。很多东西吃起来,也再不是从前的味道。
在成都晃荡的两天,我更多是陷入回忆,然后感慨:韶光易逝,春去难追。
成都的确是一个非常宜居的城市。
生活节奏慢很多,周边好玩的地方又那么多。
天气不热,东西好吃,房价友好,消费便宜。
我在(广州)家附近只能吃到两碗面的钱,在这里(市中心商场)可以吃到一个牛肉粉丝锅、8串羊肉串、一盘土豆块、一盘芒果酥。点菜时服务员说我点多了,最后果真剩一大半。结账时又确认了一遍总价,以为服务员算错了。
前几次去成都,没感觉广州和成都的消费水平差距有多大,这次感觉却完全不一样。
我时常在想:如果大学毕业时,我跑成都来找工作,而不是跑去广州,我的人生会不会又是另外一副样子?川味对“云南胃”相对友好,川音跟云南话类似,四川地区对女性相对(相比广东地区)比较友好。
可惜人生中每一个选择都是不可逆的。
如果我没有去广州,也许我就不会“认识”这么可爱的(女儿)逗号………那,还是目前这种选择好吧。
今年暑假是我第四次去成都,可几次去成都,印象深刻的却只有第一次。
第二次是从西藏回来,飞机经停成都,我顺道跑市区逛了下青羊宫。第三次是跑过来做论文答辩,大着肚子写完论文,答辩时我还在哺乳期,因为忙着赶回去给娃喂奶,头天来、次日回。
第一次印象深刻,是因为第一次去,也因为一个现在早已消失在人海的男网友。
我来出差,在成都多逗留了一天。他带着我在这里晃荡了半天,我没心没肺跟着他逛。
临走前,他帮我拦好车,再帮我把行李抬上车。
我把出租车窗摇下来,跟他说:到广州记得联系我啊,一定盛情款待。
他跟司机说“等一下”,然后,飞快地打开后座车门,猝不及防亲了我脸一下,再飞快地退到车门外。
我愕然地问他,你干嘛?
他说,你离我那么远,以后我们可能不会再相见了。
果然没有再见,好像也没必要再见。
12年过去,我们连彼此的联系方式都没了。
这就是一个“刚开始就是结局”的故事,如今回想起来,倒也没有很惘然。
今年暑假,我把旅行的目的地都选在四川,还因为有个大学闺蜜在那边。
几年没见,大家的外貌好像都没有怎么改变,只是“心老了”。
“心态永远年轻”真的只是一句安慰人、激励人的屁话。事实上,随着年岁的增长,人的心态一定会变“老”的。这种“老”,可能是从容、成熟、见怪不怪、遇山开路、遇水搭桥,也有可能是“明明白白地拼命,但隐隐的认命”。
“明明白白地拼命”,是因为人到中年,我们知道身上的担子有多重,“终于懂事了”的我们,甘愿去做那头拉磨的驴,撑起一个家庭来。
“隐隐地认命”,是了解到了自己的局限,也深知某些能改变我们人生走向的选择点,已经永远地过去了。
在成都,我见了两个闺蜜,聊到深夜。
聊着聊着,我突然感到有点悲伤,因为自己心里对男人这种动物充满警觉,而这种警觉是过往经历打在我心上的烙印。
闺蜜小J在34岁那年结婚,她独立、知性、成熟、聪明,学历高,工作能力不错,婚前就在成都、广州购有四套房产。在心智成熟后找的伴侣,自然也跟她势均力敌。她的丈夫性情稳定、工作能力强,两人感情甚笃。
孩子出生后,夫妻俩想购买一套大平层,但成都有严格的房屋限购政策,夫妻俩名下也都有房子(都不想卖),她婚后再买房时,只能通过先以母亲名义买,再以母亲赠与她房产的形式拿到豪宅的所有权………我第一反应是提醒她,可以让母亲做一个赠与公证,写明此套房产与配偶无关。
小J说她过几年或许会考虑辞职回家相夫教子,我又提醒她:慎重考虑下呗。有份工作的话,在婚姻中会更有选择权。
话到嘴边,我无来由地感到一丝悲伤,因为我意识到我是把自己的恐惧和担忧投射到闺蜜身上了。
事实上,小J的老公人品没得说,为人慷慨,顾家又负责,家庭财产也都交给小J打理,有时会给她账户里转款百万。
夫妻俩对彼此有足够的信任,经济方面女方也不差。即使最坏的情况发生,大概率上谁也不会贪图谁的钱财。
在他们身上,我窥见了婚姻该有的美好样子,但我还是会把自己的担忧投射到闺蜜身上去,担心“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离婚这么多年来,我紧闭心门,一门心思抓事业。
我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些素质还不错的单身男性,但我不相信自己有运气遇到。
我对身边出现的、对我抱有某种想法的男性充满警觉,浑身散发着“男人勿近”的气质。
我对美好亲密关系的希冀,早就随七八年前那些深夜里的心碎一同埋进了时光的坟墓。
我不再相信,有人会无条件爱我。
有时候,我甚至会觉得,只要我不怀孕,任何人都欺负不到我。只要我不再开始一段亲密关系,我现在的满足和幸福就可以长久留存,没有大着肚子等候夜归人的深夜痛哭,没有躺产床上要动手术了却找不到配偶签字的害怕和慌乱,没有手起刀落离婚后的漫漫痊愈路。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其实也是一种心理救助机制,让我们本能地避开一切蛇形物,以避免可能会降临到你身上的伤害。在人生丛林里行走,你会不会遇到蛇,蛇会不会咬你,有时候全凭运气。
如果祝福有用,我希望你们都不会遇见毒蛇。即使遇见了,也都“有惊无险”吧。
也许有一天,我今天所有的“不相信”都会因为一个人而变成“笃信”,也许我有朝一日也会感慨“斯人如彩虹,遇见方知有”,但若是遇不到,我真的不觉得有多遗憾,因为我对现在的生活状态感到非常的满意,不愿奢求更多。
想必,不是我一个人这样觉得:很多人(包括我自己)的故事,三十五岁就差不多结束了。三十五岁后的人生,都是在为三十五岁前的选择和决定买单。
我说的是“很多人”。当然,你可以觉得自己是个例外。
多年前我看过一部电影,名叫《芳香之旅》,是范伟和张静初主演的。
电影讲述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六七十年代的老司机范伟喜欢车上的售票员张静初,但他不敢表白。
张静初当时喜欢一个经常来坐车的医生,后来医生因为家庭成分不好,被下放到了农场。
张静初跑去见他,两个人情不自禁开始激吻,却不巧被别人发现了。在那个年代这种行为就叫做“生活作风不好”,医生面临处罚,就说是张静初勾引的他。张静初非常失望,转头嫁给了司机范伟。
司机因为长期开车,加之新婚之夜因为砸坏了毛的头像被吓到,一生不举,夫妻俩感情也不是特别好。
很多年以后,医生给张静初写信,说想和她见面,司机不让。但是后来司机又想通了,开着车出去接医生,不料却发生了交通事故,成为了植物人。
张静初后来接丈夫的棒,成为了班车司机。她照料了丈夫好几年,某天偶然看丈夫日记时才知道丈夫那天是要去接医生。她在病床前告诉丈夫,自己错怪他了,范伟这才带着笑容去世。
张静初后来容颜老去、芳华不再。很多年后,她也不开车了,只是坐在班车后座回忆起自己的青春。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我不懂。
可是,人到中年我再看这一幕,竟然有些泪目。
绝大多数人,只有在20岁到30岁之间才有故事发生。之后的人生,全是事故,全是在为这个年龄段的选择买单。
我们在20岁到30岁之间遇到什么人、发生什么事,基本就奠定了我们的人生基调。
青春是很短暂的,人生的选择是不可逆的。
年轻的时候,我们有大把选择,但那个时候我们活得横冲直撞,什么都不懂,却自以为通透。
等到我们“懂得”一些,也活得稍微通透一点了,一切都木已成舟,我们也慢慢步入中年、老年。
你知道为什么现在的影视剧几乎都在讲20岁到30岁之间年轻人的故事吗?就是因为这个年龄段最容易发生故事。
那时候,你是故事的主角;再之后,你只是讲故事的人。即使你有机会续写故事,那些故事也不再干净、轻盈和精彩了。
高晓松在新书《如丧》序言末段写: “迄今为止,我把所有喜欢做的事情都做了,并且除了恋爱和旅行,都已换成了钱,虽不多,够生活。所有人都老了,再没有人死于心碎。我数着日子和钱,等着永逝降临。”
有时候,我也有这样的感觉。
真唏嘘。
全文完
欢迎分享或转发
这是最好的鼓励
这是8月份的感悟,今天才发出来。也许过一段时间,我的感悟就又变了。人是会变的,人的心态也会变的,但只要我们变得越来越知足,就已经很幸福。说真的,我现在就挺知足的,甚至有时候知足到“不希望人生发生什么变数”,因为——所有的得到,都是用失去换来的。目前拥有的东西,比如自由,我不想失去。
前几天,我跟一个朋友聊天,朋友已经四十来岁,还想要二胎,我说你好有勇气啊,然后,请大家看看我这一天天的,都在纠结些什么。哈哈哈哈哈哈!
谢谢你的时间,我们相约明天见!
关注「晏凌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