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未来充满好奇?还是充满了恐惧?为什么...

你对未来充满好奇?还是充满了恐惧?为什么说这个问题的答案决定了一个人的一生走向?

每个人对于未来的态度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走向,你是对未知充满了好奇还是恐惧?商业社会追逐财富,但是财富只是一个人内心安全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很多人一辈子锁定在一个工作岗位上追逐安稳,背后其实是安全感的缺乏,这一切都指向一个问题,一个人对于未来的恐惧。一个人如果一辈子都由恐惧感支配的话,那他大抵会和平庸作伴甚至于更差。如果选择一个特性作为人这一辈子最大的敌人,我认为那就是恐惧。

相对于价值感可以后天获取和弥补,安全感这个东西如果童年没有塑造好,那成年则很难以修复,安全感的背后则是一个人对于未知的恐惧。

为什么很多学霸考上北大清华之后会选择一个完全不匹配自己身价但是却稳定的工作过一生,这背后的心理动因就在于12年的寒窗苦读的动力是恐惧在支配,而不是对于知识渴求的好奇心决定的。尤其是小学阶段,在孩子弱小的时候,父母用恐惧在支配孩子是最简单,也是最便捷的行为。当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行为习惯不佳的时候,发一通火,让自己情绪出位是最能吓唬住孩子的做法,但是这一切控制行为的背后都是通过恐惧来实现。作为小学生家长,我们深有体会,当孩子每升高一个年级,我们需要发火的量级就要提升一层,因为原来的愤怒已经吓唬不住孩子了。看上去对于强烈情绪已经麻木不仁的孩子,其实心中早就被恐惧扎下了根,每一次的发火都是一次让恐惧情绪在孩子心中发芽,长大的催化剂。直到有一天,他们畏首畏尾的时候,就完全被恐惧情绪征服。

这又回到一个逻辑原点,我们从小开始学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换句话说,我们为什么用十二年的时光去完成人生初始阶段的学习,学习是为了完成我们对于这个未知世界的探索,还是为了考试考取一个好成绩,上名校然后找一份薪水不错的工作。本质上来说,探索未知世界的学习和考试其实并不矛盾,但是分数和名校的竞争限制了我们的思维,对于分数的焦虑和对于竞争上名校执念的背后是每个家长自身对于未知深深的恐惧。这种恐惧感在代际间不断传播,父母越是缺乏安全感,孩子越是受折磨。父母若是学霸,孩子如果不能承接自己的基因,那必然寝食难安;父母若是学渣,那更是大抵不愿意再看到自己的孩子再重复自己当年做差生的屈辱,生怕错过了每一门能提升学习成绩的培训班。

在来回的拉锯,斗争之中,亲子关系被损耗殆尽,孩子一生都被童年因为学习抑或其他原因种下的恐惧支配,不敢突破,为什么?因为对于未知的恐惧。好比一艘船出去大航海探险,不敢出港,担心中途遇上风浪怎么办?担心万一船体发生故障怎么办?担心遇上了礁石,冰山怎么办?所有的一切担心都指向一个问题,心中缺乏一个能回航庇佑的港湾。好奇的孩子怎么敢于不断探索自己的认知边界,踏破自己的行为边界,他们一切勇气的背后都有一个信念在支撑自己,我的父母是爱我的,即使我试错失败了,回到家庭温暖的怀抱,有了父母的鼓励和支持,我还可以再次启航,父母家庭成为了他最为倚重的避风港。

我到现在都一直非常感谢我的父亲,我在学生时代几乎从未因为学习而感受到荣光,初中中考成绩没能够得上高中,是父亲托人花了几千元钱上了当时区里还不错的高中。我记得暑假的时候,父亲问我是想上高中还是其他,我坚定地说我想上高中,父亲帮我完成了心愿,之后未提一句花钱的事情。高考距离心仪的学校又差了三分,父亲也没有一句责怪的话语,后来大学毕业又托人找关系帮我找到了第一份工作,工作的第一天我就决定一定要独立,几年后,我就义无反顾地离开了这份稳定,舒适的工作,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创业,直到今天,我也一直在自己独立创业的路上而不选择依赖,这一切都要感谢父亲在我童年和青年时代给予的爱,因为我知道,我不用担心会犯错,我敢于大胆去尝试,父母家庭永远是我归航之后最温暖的港湾。

我有个研究生小学妹,从老家扬州来到南京工作,工作几年后去上海闯荡,现在又到伦敦学习,她对于伦敦这个西方现代文明发源地充满了好奇,虽然在上海的生活很优越,但是她还是不断地去追逐内心的理想,理想的内核是对于这个未知世界的好奇探索。

学习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是我们总是习惯于将学习和玩对立起来,觉得刷手机,平板,追剧,打游戏就是快乐的事情,阅读,学习就是枯燥的事情。当你知道学习的初心是为了探索这个未知世界的时候,学习对于你来说就是终身快乐并为之践行的一件事了。

毛主席在弥留之际,眼睛看不了书的时候,还让秘书拿书读给他听;达芬奇在人生的最后一刻还在研究逐木鸟的舌头是什么形状的?查理.芒格和巴菲特说过,他们认识的成功人士几乎没有一个人不是在每天阅读的,能持续阅读的动力是什么?难道不是对于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