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穷千里目 ——记首届“兴澄工匠”称号获得者沈东

欲穷千里目

记首届“兴澄工匠”获得者沈东

文/王仁兴

人生总有梦想,或许每个人的追梦结果千差万别,但总体来说,追梦人千回百转寻觅的色彩纷呈,直至梦寐以求的最后结局,成败与否并不重要(在注重结果的当下情状里,大都希望有个令人满意的结局)。可我们必须承认:所有追梦人的坎坷历程,尽管各不相同,但一定是出乎意料的纷纭复杂或异常艰辛。可以想见:追梦人从当初的雄心壮志与豪情满怀,到接触实际后历经艰辛百般磨难;由开始时的波澜不惊看似平常,到深入后的酸甜苦辣夙夜忧叹;在挣扎中艰难困苦时五味杂陈,到柳暗花明后峰回路转。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凡此种种,唯有执着的信念、坚强的意志、不屈不饶的精神,方能“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从而取得“真经”——在尘世俗务中看得见的鲜花掌声,即常人所谓的成功。

坐在我的对面的是一位出生于1974年10月的中年汉子:他叫沈东。近一米八的个头朴实而敦厚;宽边眼镜映衬着脸庞斯文且聪明;渐渐抬高的发际线透露出与年龄并不相符的过多白发,让人一眼难忘——是位在精力与体力上超量付出的勤勉之人。双鬓的白发,眼里的血丝,脸上的皱纹,黝黑的肤色,手上的老茧与工作服上的斑驳油污……这或许就是那让上级放心、使同行赞誉、被下属信服的最好注脚。当然,这背后体现的成效,就是工艺优化、设备完好、确保炼铁高炉正常运转;能耗低、产量高、质量优,为企业赢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好结局。

秋去冬来留不住,不负年华不负卿。寻觅被授予首届“兴澄工匠”称号的沈东成长之路,还得从他的初心说起。时光回溯到2002年进厂上岗,距今已有十七年。样板戏《红灯记》中李奶奶一句“十七年风雨狂怕谈以往”,二黄散板舒缓且从容,一唱三叹。这十七年来,沈东也无风雨也无晴,有的是在设备管理岗位上坚守、执着努力与无私奉献。说也无妨,其实他是因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已经28虚岁时,走进了当时的“兴澄特钢”公司。确切说来是在2001年春天,当时兴澄特钢因事业发展,产业链延伸,要在炼钢的基础上新建炼铁厂——筹划上马炼铁高炉,于是,提前一年在全市招收50名第一期学员,经理论学习与实践培训后,作为2002年炼铁厂投产时的首批员工。已经结婚成家的沈东,原来在一家颇具规模的企业当了三年钳工。那种用台虎钳、钢锯条最原始手工操作的机修工,对一个满怀理想干一番事业的年轻人来说,恰恰是一种束缚。沈东毅然离开原单位,进入称之为炼铁“黄埔一期”的兴澄炼铁培训班,一年之后成为兴澄炼铁高炉的正式职工。在炼铁厂从一名点检工到现在的设备工程师,从初级钳工到高级技师,从普通操作工到炼铁厂设备主管。十七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人生的美好年华就奉献在这里了。漫漫长路,他由对设备一窍不通到如今一目了然;变被动维修到主动创新;设备管理由单枪匹马到团队协作。一路走来,他执着、坚韧、历尽艰辛也痴心不改,体现了时代所需要的工匠精神。

一、 从一窍不通到一目了然

当年,沈东经一年多的理论学习与实习培训,于2002年初夏进入兴澄特钢公司。当时的1#高炉,(即现在的0#高炉)正处于基建状态,他与几十位新员工上班之后,领导安排他们搞环境卫生:扫厂道,除杂草,偶尔到高炉基建工地帮帮忙。2002年9月高炉投产,他在师傅的带领下正式上岗,才算真正接近了炼铁高炉设备,具体岗位是设备点检。此时的沈东,说他对高炉运行设备一窍不通,一点不为过。他要熟悉管理的设备,过程艰辛而窘迫,甚至有点狼狈不堪。

记得在0#高炉投产初期,热风炉系统故障频繁,热风阀跑风导致设备无法正常运行,严重影响了高炉的各项指标。此时,新上项目处于多方关注的时刻。从总公司领导到工程技术人员,甚至生产岗位上的每一位操作工,都像热锅上的蚂蚁。怎么办?如何改?所有人的眼睛聚焦在沈东他们管理设备的一班人身上,他们真正是“压力山大”呀。回忆那一段难忘的岁月,沈东现在还心有余悸,检修工们,只得当仁不让地在几十米高的热风炉上来回奔走,一会儿爬上去,一会儿爬下来,此时在这里排查,彼时在那里检修。天气又正处高温季节,白天太阳热浪滚滚,检修现场高温灼人,设备工人又心急火燎,高温与心焦叠加。厚实的帆布工作服,刚穿上身就湿了。一天下来,工作服湿了干,干了又湿,几个来回,最后成了条纹斑驳,布满盐粉的“硬皮”。尤其是白天太阳晒,晚上蚊子咬,整整一周每天24小时连续作战:困了,办公室里趴一会;累了,水泥地上坐一歇;渴了,一杯凉水一口吞;饿了,饭菜随便只管饱。经过艰苦努力,终于排除故障,使高炉顺利运行。一周下来,人瘦了,脸黑了。胡子长了,但眉毛却没有了——在检查热风阀门时一不小心,眉毛烧掉了。回到家里,妻子看到“面目全非” 的老公,既好笑又心疼。

或许真像有位哲人说的那样,人生的所有磨难都将变为财富。2002年进厂时只有钳工原始操作基础的点检工,在现代化程度相当高的炼铁炉前的新手。沈东几年来一趟趟枯燥乏味的反复检查,在高炉旁不知跑破了几双工作鞋;一次次细致观察的用心查看,为检查热风阀不知烧掉了几次眉毛;一遍遍翻阅相关资料深思熟虑疑难杂症,为他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多年的摸索与思考,加上不断地查阅书本理论,如今成了主管设备的工程师。可以这样说,沈东是从一个对高炉炼铁设备一窍不通的员工开始,经过他多年的不断努力,现在对炼铁高炉的相关设备已经是了如指掌。

当然,这种对设备的了如指掌,除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不得不说理论提升的重要。大多数人下班之后会休闲娱乐,可这几年里沈东一有空便扎进书本,“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结合日常工作,将有关炼铁高炉设备的书时常翻阅,在理论上丰富自己。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他每天对设备的巡视,只要看一看、听一听、或者摸一摸,犹如经验老到的医生通过望、闻、问、切,结合仪器对病人透视,对病情便一目了然。他基本上能判断出设备处于在线修复或离线更换的状态。

二、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创新

炼铁高炉是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耸立的炉体高达五十余米,配套设备占地达上万平方米。从原燃料进去到铁水成品出来,大致可以分为上料系统、高炉本体系统、炉前设备系统、送风系统与煤气处理系统五大板块。在这五大主体中,有重达几十吨的气密箱设备,也有几克重的小配件;有耐一千多度高温的特殊材料,也有保持常温的普通部件;有坚硬无比的钢铁构件,也有柔软可塑的橡胶垫片;有直径数米、长达数百米的送风管道,也有细如手指的液压管路。大大小小,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如果用数字表达,真的可以说不计其数。

但是,不管是哪个地方出了问题,是大系统出小故障,还是小部件出大纰漏,那怕是某个部位的润滑没有加注到位,造成设备出现小小的故障,就会影响到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产量与质量就不达标。这时就必须立刻检修。

维修,简简单单两个字,其实牵连到诸多问题。如果整个高炉维修停产一天,在利润最好的时期就是一天损失人民币一百万呀,这个数字摆在谁的面前都是沉甸甸的。无论是领导还是职工,在一百万元利润面前绝不会无动于衷。所以,维修抢时间或者尽可能不停产,就是设备管理者必须直面的严峻课题。

于是,维护——提前在维修之前做好工作。“讲求实效,追求突破,创新发展”,成了沈东设备管理遵循的工作准则。“定人、定点、定量、定周期、定标准、定点检计划表、定记录、定点检业务流程”的八定操作法,成为抓现场设备管理的规范。“人到、眼到、心到、预判到”的“四到”,成了设备管理者的工作到位必达要求。

在“八定”“四到”的基础上,对备件的管理上也颇有学问。一是对库存备件数量的控制,做到心中有数:早买、多买了,沉淀流动资金或资金占用过多;少买、晚买了,维修时心急慌忙采购,不能及时更换。二是必须科学合理恰到好处地动态保有备件,判定出每一种备件的前世今生,能预判到某一设备的更换周期,在需要维修时能不慌不忙地从容应对。三是修旧利废,节约成本,对可以修复的配件再利用。这对设备管理者来说,不下苦工夫,是不能轻易达到的境界。

再好的“立马可待”式维修也是被动的,能不能变被动为主动?这是沈东时常萦绕在脑海的课题。2007年沈东担任喷煤作业长期间,发现喷煤系统稳定性较差,喷煤效果不佳,计经指标不理想。沈东通过现场运行观察,查找相关理论数据,从煤粉仓、喷吹罐、输煤管路、分配器到高炉风口装置,结合喷吹操作工艺进行科学分析,并组织相关专业人员进行论证。最终确定改造方案,使喷煤稳定率由原来的85·4%提升到93·7%,取得了成功。

沈东,作为2007 年“铸铁机液压系统改造”项目主要人员,获得国家实用性专利成果奖;2008年“提高喷煤稳定率”6&项目主要人员,获得公司一等奖;2010年“高炉溜槽改造”项目主要人员,获得国家实用性专利成果奖。以后的连续几年有多项技术改造获奖。在设备管理上,由被动应付到主动创新,沈东取得了成功,改造设备为企业所取得的经济效益,达到了国内同行业的一流水准,赢得了同行的赞誉。

       三、由单枪匹马到团队协作

最近网上有一段小视频有点意思:一头牛低下头,让一只羊踩着牛角爬到牛背上,羊借助牛的高度,吃到了高高在上的树叶。视频告诉人们,当今年代动物也知道协助配合,达到个体无法企及之目的。沈东懂得,设备的良好运行,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美丽邂逅。常言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了设备管理才能有一石多鸟的共赢格局,工作与生活方可绽放出美丽的光芒。

沈东上岗时是点检工,只要负责本人管辖的“一亩三分地”,工作只需要自己一个人管好就行。2004年2月后的一年半,成了炼铁分厂高炉机械副作业长,负责小高炉区域机械设备的维护、检修管理工作。2005年12月至2011年2月,成为炼铁分厂的喷煤作业长,带领整个团队(几十个人),负责高炉喷煤系统生产、设备维护与各项管理工作。2011年3月到现在,是一炼铁分厂的机械主管工程师,负责中、小高炉以及公辅喷煤等区域设备管理工作,协助设备厂长完成各项管理指标。管理范围不断扩大,体现了他个人的进步与成长,这是他从个体单枪匹马到团队协作、合作共赢的过程,也是他“借智借力”、用心倾情的过程。

借智——沈东在工作之余,不断提高自身的学历。他是1993年7月的中专毕业生;2005年到2008年参加了大专学习,取得了大专文凭。工作中,他深感理论知识的重要,于2013年3月开始南京工程学院的函授,在2015年获得了大学本科毕业证书。2006年获技师证书,2009年获高级技师证书。理论知识的不断丰富,结合自己的实践摸索,提升了自己管理的技术水准。

借力­——沈东在工作之中,组织专业人员协同创新改造。2014年,主持“ 1#高炉焦仓预热”项目,获得“双革四新”三等奖;2014年,主持“2#高炉自动化喷煤改造”项目,获得创新二等奖;2015年,主持“0#高炉预热器改造”项目,获得创新二等奖;2017年,主持“重力除尘输灰改造”项目,获得创新三等奖。2018年,沈东通过现场作业观察,发现小高炉0#2#水处理有6台中压泵,采用“五开一备”的运行模式,随之造成能耗较高,而且备用泵太少,也存在一定的生产隐患。因此,采用“三元流技术”对这套系统进行改造,在保证高炉冷却水压力和流量的前提下,由原来的“五用一备”改为“四用一备”,既保证了高炉中压水的稳定运行,且消除了隐患,又达到了节能减耗的效果。这一项改造,每年为企业节约运行成本330万元,得到了领导与同行专家们的赞誉。

用心倾情做好传帮带的工作,是沈东近几年来的一份重要工作。因为公司事业发展的需要,设备维护人员队伍不断壮大,他先后带过五个徒弟。技术上手把手传授,思想上情与情的交流,生活上心与心的共鸣。几年后,徒弟们成长了,有的成了高炉炼铁关键设备的主职点检员,在岗位上独当一面;有的到二炼铁分厂成了责任工程师,负责整个分厂的炼铁设备管理;有的成了总公司的炼铁设备采购,负责设备质量的把关。沈东在徒弟们在思想上产生波动时,总是耐心开导;技术上遇到困难时,及时热心帮助。除徒弟之外,沈东在平时的生产管理上,也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调动整个团队的积极性。

当年,诗人王之涣写下的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一首小诗,在华夏大地是妇孺皆知。唐代诗仙是站在黄河边上,面对滚滚滔滔的黄河,发出饱含深情与哲理的浩叹,让千百年来的后人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就是登高望远,不断攀登。如今,兴澄特钢则在“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大江身旁,“国内领先,世界一流”是他们企业的目标。人们有理由相信,在一大批像沈东一样的“兴澄工匠”们,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不屈不挠的精神,执着、坚韧、踏实、不断努力与进取下,一定能成为世界特钢行业的一流企业。

【作者简介】王仁兴,男,1957年5月生,1978年考入当时的江苏师范学院中文大专。毕业后一直在中学从事语文教学,高级教师,业余爱好文学,有二十万字散文集《原声》,在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