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忆是淮州

 三忆是淮州

卜廷才

近日,我的短文《陈中情结》《化解不开的陈中情结》《薪火相传的陈中情结》以及《难以忘却的淮海记忆》在《淮阴语文》发出后,在两所学校的校友中产生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应。也引起我心灵上的极大震撼。

我的一个淮州学生读了上述文章后,问我:“老师,什么时候可以书写‘淮州记忆’呢?”我回话说:“近日写,孩子。”他是喜爱阅读的学生。他告诉我:他正在读《史记》。

这就欠下一笔非还不可的文债。我知道,欠债愈久利息愈多,倒不如倾其所有把债给还了。一来可以兑现对学生的承诺;二来可以了却我自己的一桩心愿,因为,我34年的教书生涯,有淮州中学的11年。特别是,我在淮州不仅受到同事的关心、关照,受到学生的尊敬、认可,还获得了诸多同行艳羡的成绩、荣誉。于是,我便写成此文《三忆是淮州》。

有位淮州中学的老师曾说:淮州中学是藏龙卧虎之地。2003年秋季,我虽然忝为淮州中学的一员,但是,我既不是“龙”,也不是“虎”,就像今天淮州中学偌大校园里的一株小树、一朵小花、一棵小草。

在淮州中学,我结识了一些至今还心存感激的同事。首先,我感激花文斋老师。花老师是我的大学校友。虽长我几岁,但在我的记忆里,他没有半点“老大”的架子。初来淮州,人生地不熟,花老师告诉我,教学区、生活区布局如何,特别是工作要注意的事项。直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学识渊博、人品出众的花老师,平易待我以及我的同事,教学上如果遇到困惑,花老师总是说“我认为……你再想想”,从不把自己的见解强加于人,体现出一种“大家”风范。一年,我为学生订阅一种杂志。几天后,花老师就把费用收齐并交给我,让我很为感动。3年前,我和花老师等人被区志办聘来审读志稿,他那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受到大家的首肯和称颂。去年,远在美国的他,通过微信与我联系,而我,多天未打开微信,竟失去与他交流的良机。如今想来,我觉得怪可惜的。

我要感谢韩维加老师。维加老师小我几岁。我到淮州中学,他已是来此工作9年的“老淮州”了,而且,他已是高中语文教研组长。既然是一组之长,这就可见他的教学水准和组织能力。来自小学校的我,总有一种林黛玉进贾府的感觉,虽然没有到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走一步路的程度。而维加老师待我如兄,有事总是和风细雨般地跟我沟通,让我有一种家人的暖心感觉。有一年,我在外校兼课,整天两地奔波。兼任年级备课组长的维加老师,在安排活动时都考虑到我的实际情况。不能忘怀的是,他总是安排青年老师把我班级的讲义分好。这,又是让我甚感歉疚。几年前,维加老师挑起了淮阴区高中语文教研员的重担,淮州中学语文教学少了一根顶梁柱,少了一个引导者,淮阴区高中语文教学有了一个领路人,多了一个主心骨。有事,我依然会去找他,和他抽烟,和他聊天,更多的是向他请教。

我还要感谢葛以松老师。以松老师,我的堂学生,也是我的陈中同事。他是先我来淮州的同事或学生中的一位。以松老师尊我为师,在陈中工作时,他就和金国、马超老师走进我的课堂,好学上进之心,由此可见一斑。来淮州后不久,以松还为我接风。我到淮州的第一年,他和我同轨。一次,我和一个学生因作文批改发生争执,是以松为我解了围。他的课堂教学总是能够显现出扎实的语文功底。有一年,学校安排他担任高三强化班的语文教学任务,以出色的高考成绩回报了领导和学生对他的器重和信任。他多次参加市高考模拟题的命制工作。几年前,以松被提拔为淮州中学校办副主任,今年,又兼任学校新疆办主任。由于彼此都忙,和他交谈的空闲少了。

在我的绵长记忆中,淮州中学语文老师教学大都颇具特色,如丁睿校长的高度,维加老师的信度,明霞、金国等老师的力度,卫星、东风等老师的效度;士海、洪亮等老师的作文教学,华薇、国忠、王伟、杨莹、小丫、继合等老师的文本解读,都彰显着大气,折射出灵气,也不乏书卷气。已经退休3年的我,依然为他们高兴,为他们喝彩,也为他们祝福。

不忘淮州中学的同事,也不忘我的那些学生。因为,他们是我努力工作的原动力,更是我专业发展的助推器。没有他们的推动,就难有我这朵无名小花的开放。

在淮州中学,我教过高一、高二,也教过高考复读班;我教过普通高中班,也教过苏教国际班,班级学生多则一百多人,少则十几人。岁月的湍急河流没有冲走我对淮州学子的深刻印象。各项活动中,争金夺银的是他们;学科竞赛中,名列前茅的是他们;高考竞争中,金榜题名的还是他们。

2003年秋季开学,任教高一⑸班语文的我,对学生,经历了从陌生到熟悉的自然过程。一次,因一个学生与我的作文教学观念相左,早读课后,他和我争论起来。我主张记叙文写作必须由简而繁,他则喜欢随笔式的。我虽甲乙丙丁的陈述我之主张,他却不以为然。我没有再和他较真,因为这样才是一种教育民主的体现。

但是,其后的一件事令我至今不能释怀。那是2004年春季开学后,高一⑹语文老师请了假,我代这个班级的语文课。一次,在讲评周记时,一些学生不服我对周记写作的理解和要求。针对不少学生写的总是一天上了哪些课,做了多少习题。不是一篇,而是为数不少;也不是一次,而是多次。弄得我不想读,也不愿读。我认为,周记的题材应该拓宽,形式应该多样。可是,一些学生不能接受我的意见,有的学生从座位上站起来与我理论,我只好硬着头皮,听他们为自己辩驳,但在心里,我却有点不解和纠结。现在想来,学生有自己的主见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把学生都培养成盲从者。

在我记忆的大海上,学生的奋发进取之心、扎实行动激起了一朵朵思忆的浪花。一个学生,家住渔沟,语文课代表,弟弟身体有疾,父母靠种地为他提供生活资费。我力所能及资助他,为他购买学习资料,也为他买过衣服。他从家里给我带来新上市的黄瓜,还送来整口袋的大米。我曾婉拒过。考取淮阴工学院后,特别是去苏州工作后,他常常与我联系,主要关心我的身体如何。还有,杨永高的《一份尚未公开的检讨书》一文在《语文周报》上发表,叶升鹏的《语文,归去来兮》在《中学作文指导》上发表。教复读班时的课代表,常常提醒我及时批阅作文,有时为了节省我的时间,他还把需要批改的作文折叠好。他是个懂事的孩子。他把费讲义收集起来,变换些钱,以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

一年秋季,我教高二⑹班。班里有个学生是失去父亲的孤儿,我对他花了一些心血,他也格外敬重我。有话就和我说,有事就和我商量。翌年春节后,我生病住院,他冒着风雪来医院看望我。还有一个学生,家住市区,父亲是下岗工人,母亲常年患病,我尽己所能的帮助他。一次,打篮球时,他把同学撞伤,见到我说:身上没钱。我就把身上仅有的150元钱给了他。

那年,我教高二⑶班。这是文科的次快班。好在我乐教,学生爱学,区里统考,学生语文成绩不错,我获得学校“看起点、比进步”优胜奖。其间,我曾多次为高三⑺学生整理作文素材。倒不是因为他们高二时和我同是一个战壕的,而是因为,他们是一群好学上进的青年。一到课间,他们就挤满了我的办公地点,要我为他们下载一些作文素材。我要李白的,你要杜甫的,他要鲁迅的……我有点应接不暇,不过,还是大都满足了他们的要求。高考前,这个班级的一个学生拿来一篇作文《会变魔术的父亲》,让我为其把脉,我把文题改为《不差钱的父亲》。考场上,对他写作“品味时尚”有所启迪。当年,他就考取扬州大学体育学院。

在淮州,我曾任教过开明学籍和苏教国际班的学生,毋庸讳言,学生的语文基础不是太好,我没有嫌弃他们,而是和他们一起跋涉前行,有风雨,有苦涩,但也有乐趣。开明学籍的一个学生多次要我辅导他语文学习特别是作文写作,第一年高考,只考了70多分,第二年,考了100多分。苏教国际班一个学生考入美国一所大学。

前几年的一天,我从学校回家,途中遇见正在候车的一个高三学生,他名叫石头。我和他聊了几句。他说认识我,还说,遗憾的是,他不是我的亲学生。我说,堂学生就不是学生吗?他摸着头,笑了。因他的机灵,我心动良久。他以较好的成绩被一所重点大学录取。

淮州往忆,让我又一次回到不懈耕耘的同事身边,又一次走进努力打拼的学生中间。

我为自己是淮州中学的一员而自豪。

2017.6.15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