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祠临后土,孤冢压黄河 ——访司马迁祠 瞻拜太史公
荒祠临后土,孤冢压黄河
——访司马迁祠 瞻拜太史公
文/毛学恒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淮阴人大多知道这句话出自《史记·淮阴侯》,《史记》记录了淮阴侯韩信,淮阴人也记住了《史记》,记住了司马迁。小时候父亲用司马迁虽遭不幸仍自强不息的故事勉励我读书,中学时代语文老师告诉我,鲁迅先生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心中对司马迁充满了无限的敬意。从那时起就在心里有和太史公做近距离接触的愿望。
2003年和2005年两次到过韩城,心里惦记着去司马迁祠堂拜谒太史公,因时间紧,交通不便,想去而不得,总感到失落,充满了遗憾。地域上山西乡宁、河津和陕西的韩城、宜川位于黄河东西两岸,当地老百姓俗称河东河西。去年去乡宁,过黄河去司马迁祠堂看看的想法终于实现。
早年走过两次的黄河禹门口黄河公路大桥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传说中的鲤鱼跳龙门和姜太公钓鱼的典故留下了无尽的遐想和思考,我特地没走河津直通韩城的京昆高速过黄河,而是走北边的老国道过黄河,禹门口壮观的铁索桥、公路桥、铁路桥并立,分别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三座大桥如今还在造福黄河两岸的人民。黄河西岸沿108国道过龙门镇,韩城南20里芝川镇东南的一处山岗就是司马迁祠墓所在地了。
通过现代化的广场,司马迁祠山门及门楣上的“汉太史司马迁祠墓”匾额映入眼帘。司马迁祠建筑群自坡下至顶端建在4个高台上,,依崖就势层递而上。高台之间有石台阶连接,逐阶升高。进山门是第一道,就是现在改建的广场。然后沿着一条磨盘石板路上行,这条道古时候叫韩奕坡,现在的韩城人叫它司马坡,沿司马坡上行九十九级台阶,就到了第二个高台,尽头矗立着一座石牌坊,上刻“高山仰止”的牌坊。第三个小平台是个砖砌牌坊“河山之阳”,出自司马迁自序“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蜿蜒石阶的尽头,为第四高台“太史祠”。朱红山门殷勤相迎,即到了山顶的祠院,祠院内古木参天,环境幽静。殿内有司马迁坐像,立于像前,遥想当年太史公因李陵事件屈辱受刑,写成了不朽的《史记》,令人肃然起敬。
站在祠堂顶端,北边隐约可见并立的黄河三座大桥,果如有个名人说的“东临黄河,西偎梁山,南瞰古魏长城,北望芝水长流”。祠的北侧,断崖壁立,高约一百多米。祠院四周都是用砖砌起的数仞高的朵墙,远瞻俯瞰,备极雄伟。正如祠里最早的石碑诗文——荒祠临后土,孤冢压黄河。
在司马迁祠院的后面,苍松掩映着司马迁的墓茔,这座形状极似蒙古包的八卦墓,传说是元世祖忽必烈敕命改建的。
从司马迁祠出来时,看到在司马迁祠门前广场的边上有一块指示牌——“‘八路军东渡抗日纪念碑’由此向前200米”。心里突然想到,什么时候能有完整的上世纪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呢,不让我们这个时代愧对两千多年前的太史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