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柴

因为《沙家浜》,人们熟悉了芦苇荡。在我们老家,芦苇不叫芦苇,只叫芦柴,或者就叫大柴。芦柴有大小柴之分。长得比大拇指还要粗、高达两三丈甚至四五丈的是大柴;小柴则只有小手指粗细,丈把高。大小柴各有所用。

春天的时候,芦柴破土而出,像竹笋一样,青葱而蓬勃,“嫩喜日光薄,疏忧雨点粗”。不几天,就长出叶子,绿油油的一片。我们把它摘下来,卷成圆锥状,尖的一头留孔,对着嘴一吹,能模仿出各种声音。这大概就是我们儿时的音乐启蒙教育吧。叶片长大了,摘下来,包上糯米,煮熟了,就是粽子,据说那个香啊!只有耳闻,小时候从来没有吃过。

夏天,芦柴长得茂密而疯狂,风一吹唰唰地响。各种鸟躲在里面做窝,间或有野鸭出没。中午的时候,日头正盛,密扎扎的芦柴地里热得能让人窒息。我却被里面茂盛的青草所吸引。于是背着小朋友,一个人静悄悄地钻进去,挥镰如风,披汗如雨,一会就能割不少青草。有一次正割着,忽然觉得一阵眩晕,慌忙抱着草往外跑,感觉一口气要喘不出来的样子。晕乎乎跑到外面,风一吹缓过来了。长大以后才知道,那可能是要中暑的症状。

到了秋天,芦柴叶子变得枯黄,芦梢上慢慢开出花来,先是黄白相间,渐渐地变成雪白雪白的一大片。风一吹,摇曳而多姿。“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原来一段美好的爱情故事是从这里开始的!不过那时天已经渐有些冷了,揪一朵芦花放在手中,立刻就有了温暖的感觉。

冬天来了,风卷残叶,霜打落花。人们忙完了其他收成以后,才开始砍柴。砍完后,芦柴地里只剩下败叶掩盖着芦根,等着来年发芽。砍下来的芦柴捆成捆,斜靠在巷口的寒风中瑟瑟发抖,等待着集市上叫卖,或者留着他用。

那时候,芦柴的用处可大着呢。

首先是盖房子。芦柴是造房子不可或缺的“建材”。过去农民盖房子,用杂木撑起四梁八柱,拉上桁条。人们把大柴扎成拳头粗细的柴把子,与桁条成九十度,搭在桁条上,上面抹上厚厚的一层草泥,再在上面覆上整齐的麦草,这样才能遮风挡雨。

其次是做席子。我们小时候没有见过草席子竹席子,各家各户都是用大柴席子。那是把芦柴表皮剥干净,打成篾,光的一面朝上编成的。芦柴质脆,韧性差,这就需要编席子的人心细而手巧。席子铺上床,床边的部分因经常与人接触而易于损坏,于是细心的人家用旧布把席边子包起来,延长使用寿

命。饶是如此,柴席子仍然易损坏,坏了也舍不得扔。我们小时候谁穿过衬衣?光着身子睡在坏席子上,一夜过来身上带点小伤是常有的事。

此外,就是做间房笆。农村的草房每间屋子之间没有墙,用柴笆间开来。长得细小一些的小柴,像编席子一样编起来,叫打笆。笆打好以后,竖在两房之间,留个房门,挂上帘子。笆是柴编的,凹凸不平,上面可以随意插一些小物件。妇女们便把萝卜青菜的种子甚至针头线脑,统统用纸包起来,别在间房笆上,倒也不会混淆或遗忘。

冬天的时候,天酷冷酷冷的。家家的草房屋檐口都会挂上一串串“冻铃铛”。天冷,孩子的身上只有空心小棉袄,还要冰天雪地里闹着玩耍,一双棉鞋愁坏了大人们。手巧的农人们用蒲草做鞋底,用芦花编鞋帮子,里外毛茸茸的,我们把它叫做“毛窝子”。穿上去暖和,可是不结实,尤其是雨雪天一踩一踏,马上就坏了。毛窝子多是男孩子们穿的,女孩子们穿了觉得不体面,也有损这家大人形象。不少的人家就用薄木片钉上两块整齐的小木块,做鞋底子,鞋帮子用芦花带点旧布条编起来。这种鞋叫“木屐子”,和古人的木屐又像又不像,倒是又暖和又结实。天寒地冻,如果听见一阵咚咚咚咚的响声,那是有邻居穿木屐串门来了。我小时候没有穿过毛窝子,木屐子也很少穿。母亲想方设法为我们做一双灯芯绒布棉鞋穿上。母亲以此为自豪。

现在再回老家,几乎看不到芦柴了。河边沟沿,都栽上了树,或者种上了庄稼。土地是显得越来越金贵了。偶尔哪家汪塘收点芦柴,成了稀罕物,砍下来收好。谁家老人去世了,芦柴就派上它最后也是唯一的用场——做“哭丧棒”。五、七根芦柴扎成一小把,剁成一米多长的样子,孝子贤孙们送葬时拖着跪在棺材后边,是一种继承的象征。于是我想,这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吗?

“芦苇深花里,渔歌一曲长”。无论如何,对于从贫困中走出来的我们来说,芦柴留下了抹不掉的既酸涩又温馨的记忆。

选自《“七徙居”诗文》

作者近影

(感谢关注“淮阴语文”,欢迎赐稿。来稿信箱278640024@qq.com)

(0)

相关推荐

  • 【年选征文.散文】蔡进步||家乡的芦苇

    题字:周振华(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 题词:王剑冰(著名作家,<绝版的周庄>作者) <家乡的芦苇> 文/蔡进步 "夹岸复连沙,枝枝摇浪花.月明浑似雪,无处认渔家.&qu ...

  • 北墨经典 I 一湖芦苇

    有片浩浩荡荡的芦苇,盛开在淮河入江河道中间那条"狭长"四十多公里的"鱼脊背"上.这垄神奇的土地,随水落浮出水面,随水涨沉入湖底,肥沃而丰美.这里,既是芦苇的天堂 ...

  • 陈社英丨割芦苇

    我们村东南方一二里地,有一条小河,小的连名字也没有,我们就叫它河渠.它的上游在西南方二三里地,那里有许多小小的泉水自然涌出,水道纵横,汇成一条小河,流过我们村再向东南三四里远.河水变宽变浅,画成我们西 ...

  • 卞阿根 | 芦苇恋

    [往期回读] 有客南方来   我的初中石碌 带父母进城   赵一锅   我是老前辈 芦苇恋 大桥镇  卞阿根 作者卞阿根先生:1955年生,江都文史学者,大桥镇历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曾做过教师,后调到 ...

  • 大 柴 || 张道辉

    作者:张道辉 大柴就是过去乡下芦苇的俗称,这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植物,生长在河道两边的河滩上,长得密密麻麻,一眼望不到头.阵风刮过,哗啦啦呼呼作响,像列队阵仗的士兵,整齐得像波浪一样,此起彼伏,不屈不挠 ...

  • 散文||一双小木屐

    一双小木屐 连续几天,蒙蒙细雨就这么有一阵没一阵的下着,空气湿冷,让人不想出门,便躲在家里收拾屋子,整理旧物. 从女儿房间的橱柜顶上,拿下了那双小小的木屐.解开包装的塑料袋,历经二十六年光阴的积淀,芦 ...

  • 温暖的芦花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 作者:北乔 秋天到了,芦苇抽穗放花. 阵阵秋风起,吹开朵朵芦花,正如杜荀鹤在<溪岸秋思>所写:"秋风忽起溪浪白,零落岸边芦荻花."一株株纤细的芦苇 ...

  • 绽放的芦花

    作者:王学龙 芦花是芦苇在秋天开的花.又叫葭花.蓬茸花.水芦花等--,又因芦花像红缨枪的枪穗,在我的家乡,把芦花称作芦缨. 芦花有止泻.止血和清热解毒的功能,它和自己的同胞兄弟芦根一起被录入中国药物大 ...

  • 民乐合奏《拔根芦柴花》

    民乐合奏《拔根芦柴花》

  • 音乐随享 | 扬州的《拔根芦柴花》

    音乐随享 第187期 拔根芦柴花 简介 <拔根芦柴花>是扬州民歌,是中国著名的民间曲调,原流传于江苏扬州一带的地方民歌,因曲调优美.歌词上口,现广为流传. 许多文艺作品选取<拔根芦柴 ...

  • 我歌单 民歌(33)《拔根芦柴花》江苏民歌

         歌曲<拔根芦柴花> 歌词 拔根的芦柴花花,清香那个玫瑰玉兰花儿开. 蝴蝶那个恋花啊牵姐那个看呀,鸳鸯那个戏水要郎猜. 小小的郎儿呐,月下芙蓉牡丹花儿开了. 金黄麦那个割下,秧啊来 ...

  • 拔根芦柴花(口哨版) 余音

    <拔根芦柴花>是扬州民歌,是中国著名的民间曲调,原流传于江苏扬州一带的地方民歌,因曲调优美.歌词上口,现广为流传.代表传唱者有雪飞. <拔根芦柴花>曾在1956年7月的全国民间 ...

  • 【分享】2019|第八届公益徒步环滇“美丽滇池·我是行动者”(第五站芦柴湾~海口林场)

    活动行程: 芦柴湾(起点)-红泥咀-豹子山-海口特大彩虹桥-海门桥-海口川字木帘大桥-中滩街-海口林场(终点) 5月11日(周六)志愿者提前半小时8:00到达C85路终点昆明站.第五站是七站中徒步行程 ...

  • 【分享】2019-5-11日“走进自然”第八届公益徒步环滇第五站(芦柴湾~海口林场)

    原以为本站人员不会太多,居然来了600人左右,用了5辆双层公交和两辆单层公交. 本站组织捡拾垃圾活动,志愿者分发捡拾垃圾袋和手套中. 环 滇 公 约 我们郑重承诺:发扬"安全.环保.自助.互 ...

  • 【分享】走进自然&第八届公益徒步环滇第四站:南沙滩主题公园—芦柴湾(2019年5月4日)

    活动行程:南沙滩主题公园(起点)-海埂村-兴旺村-大河湿地-环湖路-弯子塆-河伯所-马鱼滩-大河尾湿地-芦柴湾(终点).难度级别:中,25公里左右.(说明:此路段大部份无树,相当晒,路程长,请量力而行 ...

  • 【分享】2019|第八届公益徒步环滇“美丽滇池.我是行动者”(第四站南沙滩~芦柴湾)

    活动行程:南沙滩主题公园(起点)-海埂村-兴旺村-大河湿地-环湖路-弯子塆-河伯所-马鱼滩-大河尾湿地-芦柴湾(终点) "五·一"节小长假最后一天5月4日周六,我们又迎来了公益徒步 ...

  • 【分享】2019-5-4日“走进自然”第八届公益徒步环滇第四站(滇池南岸沙滩公园~芦柴湾)

    "醉美"环滇活动第四站因风景秀丽但要行走于十公里的邻水环滇公路,这段公路无植被避暑,被驴友戏称"暑道"(最高温度28度) 志愿者紧急处理在"暑道&qu ...

  • 配谱版吴昊二胡「拔根芦柴花」,D调15弦

    配谱版吴昊二胡「拔根芦柴花」,D调15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