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垒萧萧(12)

​磜背小学老师频繁轮换的现象,归根结底是磜背山区沧桑变化的缩影。

从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开始,随着几户水库移民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实现举家搬迁到外面定居的事实被确认后,预示磜背村一成不变的定居模式的坚冰已被打破,世世代代在山区繁衍生息的传统观念受到冲击,不再根深蒂固,连锁反应即将上演,承载磜背村悠久历史的大厦基石开始松动,磜背村这艘近五百年的航船将在迷茫中重新定位航向。

随着时间往后推移,在连锁反应的传导作用下,通过各种途径在山外边开辟“根据地”的家户越来越多,无论水库移民也好自发移民也罢,纷纷加入“传帮带”的行列,以发展壮大“根据地”,举家迁徙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山区的条件差是不争的事实,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为建设山区陆续被征派的大批热血青年,响应农场建设山区的号召扎根大山深处,在当年“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鼓舞下,在开山种茶的战天斗地中立下赫赫战功,如今已是人到中年满面沧桑。他们中绝大多数人的心仍住在外面,外面的父母是他们的牵挂,外面的家仍然是他们的心灵归宿。之所以能让他们在山区乐于奉献青春,除了农场给予很多优惠待遇是原因之一外,更主要的是计划经济年代对粮食、户口的严格管控,是一般群众不可能也没胆量逾越的障碍。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对粮食户口的管控虽仍没有松动,但就业环境相对更加宽松,行政管制与市场调节的比重此消彼长。此时此刻,磜背水库移民迁徙的脚步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因而,磜背村常住人口日益减少的趋势已成定局,眼看数千亩茶园面临撂荒是迟早的事实,曾被誉为农场“钱袋子”的产业将何去何从?严峻的现实摆在农场领导面前。于是乎,磜背村的常住人口在不知不觉中更迭换代,磜背村的千亩茶园渐渐易主,用他们的方式演绎昨天的故事,茶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渐渐地,操各地方言的外来工拖家带口,堂而皇之成为新的磜背人。他们分别来自本县的南磜、北磜,以及来自江西、福建等地。农场党委同样给他们很多优惠政策,接管茶山开发林木资源,开始筑梦磜背、茶园淘金的新征程。

至上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本地户口职工在磜背山区逐渐减少,就读于磜小的本地职工子弟也越来越少,慢慢地外来职工子弟成为主流群体。截至1999年秋,被撤销五六年级只保留四年级以下时,本地职工的子女处于“濒危”状态。

自1999年秋季起,全场各乡校只保留四年级以下四个教学班的现状,这种状况仅仅维持了三年。经历跨世纪后,时间老人的脚步来到2002年秋天,农场党委再度出台撤销场内各乡校的决定,宣告三间小学(侨小、土小、磜背)的办学历史,至此已寿终正寝。然而,磜背小学却意外成为“不倒翁”,因距离田家炳小学路途遥远,党委同意学生家长的诉求,允许继续存在。磜小因此幸免于难,但办学模式已彻底改变,由原来的一位代课老师承包全部教学工作,一切费用“自收自支”、自负盈亏;招生形式被更改为隔年招生,班级设置演变成有一、三年级,就没有二、四年级的现象。

磜背小学暂时得以保留,毕竟狂澜难挽,又过了三年,至2005年暑假,磜背小学这间具有悠久历史的老学校,是我爷爷的爷爷和我都曾经就读过的学校,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在这个暑假轰然坍塌,人去房空,书声、歌声、笑声从此嘎然而止,断壁残垣在苍烟落照中显得十分悲凉……

历史上双田小学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在窝尾建校之前学子“居无定所”,学生常常要面临辗转迁移的困惑。据我所知在窝尾建校之前就曾搬迁过四次,在我父亲刚入学时,学校设在磜一队的罗亩胜叔闲置的祖屋中。曾经一次意外的大事故让双田村人刻骨铭心,在事故中有三位村民不幸蒙难,许发元伯成为事故后的孤儿。发生事故的房间与教室仅一墙之隔,全部学子却幸免于难……

写于2016年12月18日

(0)

相关推荐

  • 我记忆中的父亲

    很想写一篇关于父亲的文章,但总觉得自己文笔不好,所以一直拖了又拖,一直到现在.一转眼,我自己也是一个年岁不小的父亲了.随着年龄的增大,对父亲的思念却越来越强烈,对作为一个父亲的感受和理解也越来越深刻. ...

  • 大厦口建起山区大厦

    大厦口建起山区大厦 大厦口,这个名字多熟悉,我总觉得这是一个在城郊的村.可一到下陈,山区景色凸显.一路前行,并不宽阔的公路,总感觉还行. 大厦口到了,留给你的感觉应该用一个词来说明:名不虚传.的确,大 ...

  • 小学碎片

    小学碎片 从七拐八弯的田埂上过去,在翻阅海拔六百多米的陡山,就是小学.通往小学的路共有三条,一条是从四屋榜村过水库,另一条是翻越陡山岗,还有一条顺从我们村子的田岸上拐到公路,然后上一个小坡,就到了.我 ...

  • 文学看台132 | 文化之旅31:海丰行·北部山区采风(王万然+石磊+庄海君+沈建浩+郑新派)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蒋述卓 题     作家们在九龙峒采风.                 孙彦修 摄 足迹所至兴无穷 -- "汕尾文化之旅·海丰行"北部山区采风侧记 ●王万然 ...

  • 福安甘棠郊游遭迷路,采摘橄榄梦断青寨顶

    甘棠郊游遭迷路,采果梦断青寨顶 昨日一早,约友前往甘棠镇区北面山上去郊游,据说"青寨(西寨)"茶园附近有几棵橄榄熟了,主人弃管,可以自由采摘.为了方便收获,我还特地带上了一把前阵子 ...

  • 我的宋村情结

    我的宋村情结 文/小草 宋村,一个与我童年成长分不开的地方,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因为南昌铁路局宋村采石场的迁入与我们结缘.从此,这个村庄开始喧嚣热闹,渐显生气勃勃. 宋村地处江西省上饶市横峰县东南部 ...

  • “麻雀乡村小学”,另一种希望

    昨天,我跟着几个慈善机构,义工组织到了一个山区乡村小学开展送温暖慰问活动,实地近距离的感受了一下传说中的"麻雀村小". "麻雀村小"顾名思义,就是那种办学规模较 ...

  • 故垒萧萧(11)

    ​时间老人脚步匆匆,一转眼来到1984年12月下旬,在这个草木凋零的隆冬时节,农场人事股的一纸调函悄然问世,在新交旧接的时间节点上送抵磜背小学.消息不胫而走,一时间打破冬日的沉寂,为寒冷的冬天带来热议 ...

  • 故垒萧萧(10)

    ​承接音乐教学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平日就喜欢唱歌的我把这份工作当成是怡人怡己的快事,给我带来许多的乐趣,也唤醒孩提时期早就烂熟于心的老歌之熟悉旋律.<歌唱二郎山>叩击心扉,勾起童年一幕幕辛酸 ...

  • 故垒萧萧(9)

    ​1983年秋,印象中,徐其忠老师因风湿性心脏病住院治疗,他担任的毕业班数学教学工作由我接替.从此开启与培芳老师拍档的旅程,开始从事毕业班的教学工作.学校在安排老师的教学工作时,相对固定在某个年级和学 ...

  • 故垒萧萧(8)

    ​当年的机关事业单位女同志都比较少,在磜小与我们共事过的女老师仅有聊聊几人,学校里的男老师占绝对的多数.那时候的妇女半边天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出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三十年已成为天道轮回的魔咒.三十 ...

  • 故垒萧萧(7)

    ​时间一晃三十多年,尘封的记忆中很难回想起达英老师是啥时候调去北小了.从残存的记忆中搜索到的信息告诉我,老领导达英师曾有过这一段经历.陈校长奉调至农场小学后,由达英师接任磜小校长职务则印象非常深刻.李 ...

  • 故垒萧萧(6)

    ​曾几何时,如今的学校已是故垒萧萧,高出人头的芒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疯长,从山上到山下,从墙内到墙外--在目之所及都是芒草的背后,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有故事,值得回味值得追忆! 那年月,刚三十出头的我, ...

  • 故垒萧萧(5)

    ​定格在脑海里的不只是那清新的甜酸辣味道,还有象征曾经的辉煌.值得永远纪念的那幅字画. 学校教师宿舍二楼,在公厅的楼梯口处,挂着一幅配有条幅对联的画,条幅对联是依据画面内容的文字浓缩,那个年代就流行这 ...

  • 故垒萧萧(4)

    ​新学年开学伊始,随着新校舍的启用,续写磜小故事的史册,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然而,目睹校园内高低不平.教室外坑坑洼洼.操场上土堆林立的现实,如此半拉子工程居然顺利通过验收,竟然畅通无阻地移交给学校 ...

  • 故垒萧萧(3)

    ​总而言之,高处不胜"渴"的日子持续了一年多,后来,终于有一天磜背村通了自来水.在那段日子里,我们密切关注着校园对面的山头上,建设中高高在上的压力水池日渐完工,想象着自来水通水后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