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组优秀文章荐读】尹琳:研而有力 磨而共进——第一次论文研讨会有感

 研而有力 磨而共进——第一次论文研讨会有感  

中山市黄圃镇中学/尹琳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虽不能至,心向往之。9月22日下午,让我焦虑又期待的“第一次论文研讨会”结束了,可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感觉自己经历了一场宁静的革命,郭老师和伙伴们对我说过的话,我可能将来会忘记,但是他们不断追求自身专业成长的境界,会刻在我的心里,被激活的灵魂,会一直激动不已……

我加入写作组已经89天了,怀揣着愧疚感,回想起我“苦熬”中“难产”出的第一篇教材解读类论文,此刻的我很想记录这一场“研磨”之旅:

一、研前:甲乙结对,精准帮扶

其实,早在6月28 日第四期写作组开班仪式上,郭老师就已经全面规划安排好活动的各项工作,也很用心地把我们写作组67位成员分成了11个小组,并选定好了组长,另外还特别指导老伙伴乙方带领一到两个新伙伴甲方,甲乙结对,精准帮扶。8月27日下午14:55分,郭老师特意提前发了群公告:9月要求写教材解读类论文(参加过两期,在正式期刊发表2篇以上者可自由聚焦写作),初定于9月23日下午进行论文研磨,论文不少于3000字,要有完善的摘要、关键词、注释(参考文献)。参加甲方乙方结对的,请甲方确定好写作题目与框架后,尽快与乙方进行沟通,要主动一点。9月7日下午15:33分,郭老师再次群里提醒:请甲乙结对的成员提前确定写作框架。甲方要主动一些。可见,郭老师一直都是十分用心地在引领着写作组的成员们在各方面都尽快进步成长。

然而,愚笨且带有拖延症的我并没有领会郭老师的用心良苦,自以为一开学大家都很忙,只想着自己尽量不给别人添麻烦,从头到尾都是我自己在“想当然”地查找文献。我想着既然自己不会,就听听别人怎么说,通过多次翻看《教育写作要义与指南》,书中我的乙方邹杰峰老师谈到教材文本解读型论文写作必须做到:“有法”、“有界”、“有度”、“有点”。因为我目前看到的专业著作有限,其中“有法”里的其他理论我暂时还不太懂,我感觉邹老师说的从“关键词语”的角度来微观分析文本的“隐匿处”,这一点写起来似乎相对简单些。而且,展艳也提到了“聚焦选点”和“模仿写作”,我想恰好我们身边有个神仙级的“奇迹”人物值得模仿,所以我每天打开电脑第一件事就是搜索文献。聚焦选点,我选定了“基于言语形式解读”,输入以上关键词,我总共下载了52篇我感兴趣的与初中语文有关的“基于言语形式解读”的论文。紧接着,“模仿写作”我选定了郭老师,我输入“郭跃辉”进入搜索,出现261条结果,同名作者有24个,再选定正确单位,出现122条结果,很可惜由于下载权限的限制,目前我只下到31篇郭老师的论文。紧接着我就重点模仿了郭老师的《基于言语形式的<壶口瀑布>解读》《从言语形式的角度解读<我为什么而活着>》《言语形式的反复与<一棵小桃树>解读》等相类似的期刊论文。

可能有人会说,写作前的查阅,那种寻找写作灵感,聚焦选点的过程不也是很有趣吗?我想说的是找到灵感知道自己要写什么内容的感觉是很充实、踏实,可是一旦久寻未果,犹豫不定,那经受的可是内心的不安与煎熬。看完后依然不知自己要写什么,每天都茫然得不知如何自处,最后只能在任务截止前十分钟匆匆上交。我深知没有领会郭老师最初的用意,做事情没有提前的统筹与安排,没有把事情做在前面,这是我这三个月最大的失败。从今往后,我绝不再出现类似的问题。这也是我最大的愧疚。其实写作也在教我为人处事……

二、研中:齐聚研磨,精益求精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论文研讨会上,各小组成员集思广益,针对各小组的6篇论文提出了许多专业化的修改意见。尤其听到我们组邹杰峰老师非常专业独到的见解,让我亲自体验了什么叫无障碍跨学科专业点评。他能在其他学科领域随意切换“点评模式”,并给出非常具体的修改建议,这让我感觉他真的有深入研究。他明显感觉到我的论文缺乏理论支撑,我也坦言我确实还没看过系统的关于“言语形式”的专业著作。

我们的组长姜丹老师每次都是宽慰鼓励我这个后进生,大家在小组群里都是像家人一样相处地开玩笑,我觉得很开心。还有小佳,她能透过细节鞭辟入里地给出评价。她告诉我,我的论文字数太多,头重脚轻,不利于发表,她说论文最前面的“叠词”部分分析得太多累赘了,可以挑几句有代表性的内容来分析。年纪最小的艺锦平时看书特别多,她的论文专业水平很高,她补充着说,可以试着分类,叠词可以分成名词、量词、形容词、动词等。晓鹏虽然很腼腆,但有些细节例如个别字体的差异她也看出来了。邹老师和她们正讨论着引用过多可能过不了投稿查重,这点也正好提醒了我,我的论文太多课文原句了。

年纪最小且低调务实的艺锦,虽同是初中语文,但我觉得她太专业,论文比我写得好太多了,字里行间,段落之间,我竟不知如何修改。所以我对大家提的意见也只是鸡蛋里挑骨头,只能从标题、字数、格式、参考文献等非常表面的地方入手。如果没事先研究学习过,我根本读不懂别人文章里表达的精华。大家都是按着“编辑和学习者”的态度在帮助我改进论文,这让我很感动。这一次,我收获的绝不仅仅是一篇论文……

一个多小时的研磨讨论,三位“专家”带领我们三个新伙伴看到了一场高阶思维绽放的火花,让人欢喜不已,临近结束大家还意犹未尽。

三、研后:聚力反思,携手共进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我们的教研之路远不止这一次研讨会,论文研磨是打造一篇好论文的必经之路。但是好论文更需要研磨后的反思改进,本次论文研磨,我们组的论文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论文标题与框架内容不匹配

论文写作最主要的是框架和标题,框架标题不合格,基本上是白写。一个好的论文标题是论文投稿成功的第一步。很多论文往往因为标题不恰当、不突出而被拒稿。论文框架是由多个小标题组建而成的。而且小标题之间内容的逻辑关系能否起到论述标题的作用是论文投稿成功的关键因素。

艺锦的论文标题是《叙述学视阈下<走一步,再走一步>人物功能观》,小标题是①表层言说:推动情节发展②深度剖析:扩展心理空间③主客共振:强化教育内涵。从标题看,论文的重点应该是如何运用叙述学理论切入人物的功能,从而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从论文小标题看,这三个小标题之间内容的逻辑关系就明显能起到论述标题的作用。但是标题是否可以简单调整一下顺序?《叙述学视阈下的人物功能观与<走一步,再走一步>解读》可好些?抑或《叙述学视阈下的人物功能观》——以公开课《走一步,再走一步》为例?

因此,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先构思大概的标题,然后将论文框架提炼出来,最后再填以适当的理论和内容。论文写完后,我们需要再次重新审视论文框架,然后再次精心研究论文标题。

(二)论文对教材内容分析力度不够

本次论文写作的是教材解读类,我们基本都是采用基于什么理论进行分析教材,但我感觉我的论文就是郭老师所说的描述与梳理成分过多,提炼与总结的成分少。我在写作过程中明显存在“想写什么便写什么”“写着写着便忘记了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的情况,以至于出现了对教材内容分析力度不够的现象。

(三)理论与教材的比例分寸把握不足

虽然写作组送了一本《教育写作要义与指南》,里面也提供了范文,但是我们三个新伙伴真正撰写教材解读类论文的精髓并没有掌握。我们小组成员还聊到了自己出现的困惑,例如写论文时,学理性的知识到底应该占多少比重?有的老师写论文时,几乎没有理论支撑,而有的老师却是长篇理论,没有自己的思考,这比重如何把握?

尽管组员们的论文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研磨过程中组员们的热情和专业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尽管我们所教的科目不同,但是这并没有成为组员们论文研磨的障碍。每个组员都大胆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研磨气氛十分热烈且和谐。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文则枯。前方有光,值得坚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