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看”评判性思维“:也许你与”优秀“,只有一线之差

是否具有批判性思维,和一个人的人格发展程度有很大的关联~

批判性思维,是我的老师和我最近探讨的一个话题。在我们的文化和教育背景下,拥有批判性思维的人非常少。这会导致很多常见的现象,比如:当遇到不同意见时,很多人会着急否定对方,极力为自己的观点证白;比如当别人指出他对我们的观察,提出建议时,我们也常习惯性的否认;再比如看到权威的发言,例如某专家说"吃燕窝皮肤好",我们就会很容易深信不疑,却很少去质疑专家发言的可信性……

一个人缺少批判性思维方式导致的直观后果是:思维狭窄、缺少开放性、容易盲从。

之所以会探讨这个话题,是因为我们发现如果一个人不具备批判性思维的方式,就很难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思考。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知行合一是最终的目标,显然,在"认知"这个层面,如果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就会造成"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局面,很多人都说自己懂很多道理,但就是做不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认知"的广度与深度不够。

所以,今天我想谈一谈我自己关于批判性思维的一些思考,包括如果一个人缺少批判性思维,会对他的认知产生什么影响,以及用什么方式提升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1. 保持批判性思维的意义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包括思维过程中洞察、分析和评估的过程。构成批判性思维的基本要素是断言、论题和论证。而识别、分析和评价这些构成要素是批判性思维的关键。

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是对某件事情或者某些信息进行客观的分析,评估,从而得出自己的判断和结论。但是,需要澄清的是:批判性思维并不是指"批评",更不是要对别人"鸡蛋里挑骨头",简单点说,它是一种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① 避免刻板的"概念化"思维

在我们的教育中,很多时候会采用概念化和脸谱化的教育方式,比如一讲到辛弃疾,学生的头脑中就会马上装着大量关于辛弃疾的信息——抗金英雄、壮志难酬、悲愤压抑等等,这会导致在大量简单化、机械的训练下,学生几乎放弃自己的心灵,情感去感知文本,而拥有一种僵化的思维定式。这种思维定式在应试教育中又被强化,所以,它势必会造成思维的空洞。

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见很多人是思维僵化的,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刻板,一成不变,而且拒绝接受其他的可能。当外界的反馈和自己的认知发生冲突时,第一时间否认、辩白。

这极大的限制了自己思维的广度。同时,也限制了自己认知的发展。

② 避免盲从和迷信权威

这一点在现代社会尤为重要。因为我们所处的,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当我们从外界接收到大量的信息时,如果没有批判性思维,就一定会成为迷信权威的牺牲品。

实际上,很多结论是经不起推敲的。但是正是因为缺少批判性思维,才是我们一叶障目。

比如说:有专家说多吃燕窝皮肤更好,一般人得到这种信息的时候可能会欣然接受,甚至深信不疑。但实际上,"吃燕窝"和"皮肤好"之间可能并非"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在医药科学上,我们需要对一种药物的疗效做出准确评估,就需要排除掉"除药物以外的所有因素"与"最终疗效"之间的关系。比如采用双盲实验,就是一种非常科学的方法,它能排除掉心理安慰对药效的影响。

所有的实证科学,都需要有批判性精神,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得到一个信息时,不妨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会得出这个结论?有什么证据支撑吗?证据的来源可靠吗?还会不会有另一种替代解释呢?

③ 避免人格的异化

有的人说中国的教育制度是培养机器人和奴才的,这话说的有点偏激。但是如果缺少批判精神,一切以书本、权威的结论作为终极结论,那么我们的国家就确实很难培养出有创造性的人才。

杨振宁教授曾经说:"与美国教育相比,我们的教育是让人去适应教育,而不是让教育适应人"。而在家庭中,很多父母以权威自居,不允许孩子提出反对意见,这种教养方式同样极大的抹杀了孩子的创造力,使孩子的"精神内核"不能得到良好的发育。

在人格的层面,缺少批判性思维的人,容易形成固执甚至偏执、胆小盲从、缺少探索精神、容易受挫折影响等一系列人格特质。这种结果,对个人、家庭、民族、国家来说,都不是一个好的现象。

2. 缺少批判性思维的人,其深层心理机制是什么?

我们在看一些公众号文章时,会发现很多作者喜欢用"研究表明"这四个字来提出自己的论据,那么"研究表明"中的研究,是什么研究,谁做的研究,什么时候的研究(去年的还是30年前的?),用的什么数据和研究方法?这些问题,恐怕很少有人追究。

而很多作者恐怕也是经不起这样几问的,很可能有些"研究表明"就是作者拍着脑袋想出来的而已。

那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把看到的、听到的,都一股脑的当成真理吸收呢?这类人背后的心理机制是怎样的呢?

答案是:批判性思维本身需要和"不确定性"在一起,这对缺乏价值感和安全感的人来说是要命的。这很容易理解,举个例子:当我在证明自己"对"的时候,找出一个权威和我观点一致,这会让我首先产生"安全感",因为权威意味着更有力量,而我像权威靠拢,就意味着"我被保护了",同样,既然权威和我看法一致,那权威又肯定是正确的,所以,我也就是正确的了——这样,我的自我价值又得到了保护和提升。

越缺乏安全感和价值感的人越容易非黑即白、以偏概全。"绝对化"的东西能带给人"事物是确定的"这样一种幻觉。换言之,缺少批判性思维的人需要找到安全感、确定感和自我价值感,在这样潜意识的驱使下,他们习惯找到"精神庇护",自然对权威深信不疑,从而,也就自然而然的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而真正的独立思考,是建立在独立人格的基础上的。Ta首先要有"敢于质疑"的能力——而这意味着需要承担风险,很多人对此是很恐惧的。

3. 怎么样才算是具有"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起源于哲学思辨,但是现代意义上批判性思维概念的提出,从心理学家杜威的反思性思维开始:大胆质疑、谨慎断言。

杜威强调对某个观点、假说、论证需要采取谨慎的态度,在进行主动、持续和细致的理性探究之前,先不要立即赞成或反对———延迟判断。

有一句话叫做"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当遇到与自己观点不同的情况时,这句话所阐述的态度,就是一种对自己观点不同保持的开放性态度。

在"大五人格"的理论中,"开放性"是其中一项指标。体现在面对外界声音,尤其是与我们不同的声音时,能否放下本能的不舒服,不着急否定对方,延缓自己的结论,保持空杯心态,理性而富有逻辑的对别人的评判进行分析、论证、评估,就体现了这样一种"批判性态度"。

我的老师在和我讨论时,说了这样一段话:"我忽然明白佛教中所说的辩法大会,人家辩论有严谨的逻辑规则,严格按论点、论据、论证去阐述,旁听者也都是清楚人,能清晰辨别出是不是诡辩,诡辩的法师会被直接判定为犯规,他们这种辩论大会锻炼的就是批判性思维",而这段话,也可以作为理解批判性思维的一个很直观的视角。

奥地利哲学家波普尔是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他认为经验观察必须以一定理论为指导,但理论本身又是可证伪的,因此应对之采取批判的态度。波普尔把知识的增长视为一种动态的过程,并运用批判理性主义把这个过程"理性重建"为著名的"四阶段图示":问题→尝试性解决→反思、质疑、排除错误→新的问题→….

在生活中,我们的"认知"决定了我们的"行为",而认知的主要来源,是"过去的经验"。很多人看了很多书,明白了很多道理,但是却无法真正的知行合一,归根到底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对过去的经验形成的认知进行思辨和整合。所以,依然带着过去的认知,过去的行为反应模式去应对此时此刻的生活,这自然就会知行难合一。

举个例子:小王的妈妈在她小时候有一次去医院陪床,年幼的小王坚持要跟着一起去,妈妈不允许,最后小王被扔在家里。这件事给了小王很深的刺激,她一直认为妈妈对自己不好,嫌弃自己,并且产生了极强的不安全感。

这个故事中,小王的认知是"即使是妈妈,也是会抛弃我的",所以当她成年后进入亲密关系,因为安全感的缺失,她总是显得很"作",无意识的用各种方式试探老公的底线,搞得夫妻关系紧张,而自己也很痛苦。

如果小王将自己的认知当成一个"问题",利用波普尔的四阶段图示对自己的固有认知重新进行反思、质疑、排除错误,她就有机会对自己过去的经验重新进行整合,并产生新的认知:"妈妈没有带我去医院,可能只是担心医院的病菌会传染我,而不是主观上想要抛弃我"。

当产生了新的认知之后,她的"作"的行为也就得到了反转,实现了知行合一。

事实上,心理学当中的认知疗法、情绪疗法,本质上都属于批判性思维,它们都需要用理性来否定自身认知层面存在的缺陷。

可以简单的说:拥有批判性思维,也就意味着有了觉察和自省的能力,有了不轻易相信权威或自己固有感觉(认知)的能力,也就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而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人格息息相关。

而人格的健全,才是一个人的终极制胜法宝。

4.一些实用的工具和方法论

对批判性思维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知之后,我们需要看一下如何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认知的技能包括:阐述、分析、评估、推论、解释、自我校准、系统性思考等;而感知维度则包括好奇心、追寻真理、对有分歧的观点持开放态度、自信、心智成熟等。

所以,我们可以从这两个方向提升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① 认知技能方面

我们提供八个问题来作为自我提问的方式。当遇到一个新的观点,不管是对方否定我们的观点,还是权威发布的观点,我们都可以用这几个问题来进行自问自答。通过这一系列的自问自答,我们的理性逻辑思维就能很好的被培养出来,实现自己的认知能力。

1它的中心议题和观点是什么?(她真实想表达什么?)

2我全部同意、部份同意还是不认同它的观点?为什么?

3它的结论实际上是建立在某种假设上吗?如果是,这假设合理吗?

4它的结论是否仅在某些条件下有效,如果是,那是什么?

5我需要限定或解释论述中的关键词语的意思吗?

6什么样的理由支持我采取这样的立场?

7对方会用什么样的理由来反驳或削弱我的立场?

8我该怎样承认或反驳他们的观点?

② 保持好奇心

在正念理论中,好奇心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正念品质,但是这个品质在成年人当中却常常难觅踪影。如果我们观察孩子,会发现孩子总是习惯于不设预判,而且常以善良之心揣测别人。这是因为孩子还没有被灌输各种"评判"的概念,他们的内心中更多的保持是好奇心和探索欲。

孩子对外部世界的敏感、挫败感,都是源于家长不断灌输"好坏、输赢"的观念。孩子本身总是对世界充满好奇。比如他看到一个毛毛虫,更喜欢研究这个毛毛虫的形态、颜色等等,但如果父母说"脏死了",下一次他再见到毛毛虫可能也会说脏,并且扔掉它,厌恶它。

而成年人总是习惯于站在"我的好的,正确的"视角去评判一个观点,这样不但很难做到换位思考,也很难主动地吸收别人的观点。而且,人们也会习惯性的搜集那些对自己的观点有利的证据。

所以我们经常说"评判,意味着限制",一个人需要经常觉察,自己是不是标准太多、评判太多?这样会使我们丧失好奇心,而只将注意力放在"证明自己是对的"或者"我向专家靠拢,也就意味着我是对的"之上,自然也就不会有真正的批判性思维方式。

③ K-W-L Chart (KWL表)

K-W-L Chart (KWL表)是国外在教学中最常使用的图表之一,尤其是在小学阶段。但在我们国内的教学中用的却不多,多用于英语学学科的教学中。但KWL绝不是简单的学习英语的工具,而是训练批判性思维的一种通用工具。

KWL图表由Donna Ogle于1986年创建,用于学习过程中,是学生或者一组人在思考或讨论某个主题时的思考范式。虽然这是一种给小学生使用的量表,但是我们却完全可以借鉴它的方法,作为我们自己独立思考时的工具。

它的主要构成分为三个部分——KWL分别是三个字母的缩写。步骤K 是Know ,即"(关于主题)我已经知道什么?"即:What I know;步骤W 是Want ,即"(关于主题)我想知道什么?即:What I want to know;步骤 L 是Learned,即"(关于主题)我已经学到了什么"即:What I learned。

在我们看书时,如果漫无目的的随便看,可能即使看完了也没什么吸收,记住的只是一些故事和细节,但是如果按照KWL表,带着思考读书,就会发现同样读一本书,收获远远不同。

这就是理性思考带给人的好处。

生活中,批判性思维应该是一种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是可以通过刻意的训练来培养的,它所反应出来的,是一种人格的完整程度。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在生活中多觉察自己,到底是毫无主见、人云亦云?还是固执己见、听不了任何不同意见?又或者是对别人的观点保持着足够的空杯心态和开放性心态,但同时又不失去自己独立的思考?

(0)

相关推荐

  • 我建议你,少在知乎上看这些内容!

    大家好,我是黛西. 我和大家一样,都觉得这个平台挺不错,它给出身普通的我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在这里, 你可以收获冲击性的认知.高价值的干货,帮助自己少走弯路,比同龄人更快找到成长捷径. 我每天有 ...

  • 头脑的力量

    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信息大爆炸的时代 如何辨别信息?进而如何提升个人思维和高效学习?是每一个不甘平庸的人必须终身思考的命题.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审视生活的方法,在 ...

  • 狼性思维:成大器的男人,都有这五种可怕的“狼性”,快看你有吗

    导读:很久以前,我们就听说过一句话,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做人,就要像狼一样:一声长吼,就能让敌人望而生畏: 做人,就要像狼一样:傲骨铮铮,面对绝境仍自强不息. 做人如羊,走到哪里,都是任人宰 ...

  • 我看认识与思维的生成与发展

    王生智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争议,认为认识是一个过程,是在此前认识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人们对于事物认识偏差的普遍存在是因为每个人思维发展的历程不同.本文分析了传统上定义的抽象 ...

  • 都说德系比日系好?看了这个,也许你会心凉!

    有句话说的好:除了在油价话题上高度保持"步调一致"之外,在其余汽车话题上都会分为泾渭分明的两派.也许中国车友真的向来如此.但其实当大家都把心态放平下来,心平气和的去理性的分析一些事 ...

  • 行家教你靠谱又实用的翡翠真假鉴定方法:肉眼看翠性

    关于如何鉴定翡翠是否天然的话题,仍然是很多翠友最为关心的问题. 在很多涉及造假的行业里,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造假的水平比起鉴定真假的水平,经常会领先一步. 一般情况下,都是先碰到假货,然后研究明白 ...

  • 二模必看 | 高中生物思维导图来袭,同学们快快收藏分享!

    组成细胞的分子 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细胞的生命历程 遗传因子的发现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基因的本质 基因的表达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现代生 ...

  • 做人,要狠!12个“狼性”思维,让你成为人上人(深度好文)

    做人,要狠!12个"狼性"思维,让你成为人上人! 狼性思维一 狼是极其凶狠的,但这种凶狠主要体现的是勇气,是对猎物矢志不移的.执着的追求. 永不放弃,从不胆怯,绝不偷懒,一旦选中目 ...

  • 张 峰:运用发散性思维树立间接证据证明理念

    运用发散性思维树立间接证据证明理念 来源:检察日报2019-06-02 09:46 作者:张 峰 在办理运输途中查获的毒品犯罪案件时,时常因为没有提取到相关指纹而使得认定行为人毒品犯罪的主观明知相对比 ...

  • 《狼道》中10句经典狼性思维,悟透了,你就是下一个成功者

    "狼无野心无以生存,人无野心无以成功",在人类的眼中,狼便是一个十足的野心家.单从体型上.力量上看,狼在大自然中都并不是最强大的,但它一出手就能令周围的动物望而生畏,害怕与之挑战. ...

  • 人不狠,站不稳,牢记7条“狼性”思维模式,助你步步高升

    很多销售型的公司,都要求员工要有"狼性",为什么是"狼"呢?这里面大有文章.大自然当中,相比老虎与猎豹这种单打独斗的动物,狼是一种群体作战的动物,它们团队合作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