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泡白茶时,出汤的时间应该如何把握?

《1》

出汤的时间如何把握?

这是来自新茶友的提问。

其实也是一些老茶友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只是这习惯坚持久了,便不觉得是个问题了。

反倒是新茶友,因为喝茶不久,正新鲜着,又小心翼翼,极患得患失。

害怕出错,便会来咨询。

这就像新手上路,开得总是慢慢的,极为遵守交通规则。

还记得李麻花第一次开车上路的时候,开着20迈的蜗牛速度,非常慢非常慢那种。

她把我送到家,自己开走了。

我站在小区门口,想起来一件重要的事,都不敢给她打电话,直到远远看到她停在红灯前面了,才迅速掏出手机来,给她拔过去——生怕这位新手边开车边接电话出事故。

而现在,她开车越来越不规矩,去机场开的是运动模式,在高速上恣意行驶还企图打开自动驾驶,都被我骂回去。

可见,不管学习什么知识,新手总是更加遵守规则,老江湖则率性自如得多。

泡茶也一样。

新人更愿意遵守规则,比如称重,比如出汤。

新人一定要拿一把秤,称好5克干茶,再投入标准盖碗里。

而老茶客,是鄙视这些器件的。

他们随便拿个盖碗,随便抓一撮茶叶,目测是重量够了,便沸水冲下去。

所以,新人泡的茶汤,标准而中规中矩。

而老茶客泡的茶汤,是他多年熟悉的口味——倒未必是这泡茶最标准、最好喝的那股滋味。

《2》

其实就村姑陈个人而言,出汤的时间,是极好把握的。

沸水冲入,合上盖子,倒出茶汤,便可以了。

整个过程要连贯,要行云流水,不可有多余的动作。

是的,不能加戏。

泡茶是一件简单的事,删繁就简便好。

泡茶不是表演——表演的时候泡出来的茶汤,是没办法喝的,太浓太苦。

若是着重了姿态的曼妙,那便不会在意茶汤的出汤时间,这汤,泡出来自然不是它最好的状态。

泡茶便是泡茶,与演出无关。

茶投入盖碗,沸水注入,合上盖子出汤,便可。

最简单,最自然的一套动作。

就像打太极,行云流水便可,没有那么多花架子。

有些茶友,喜欢拿个大盖碗,注水的时候注在侧边碗壁上,壶提得高高的,水柱冲下去,激起茶叶飘浮上来,随着水柱在盖碗里打着旋,宛如经典芭蕾舞天鹅湖,美得很。

然而,这种泡茶法,在第一冲里,茶叶有一大半是不会湿的,没有被沸水浸湿的茶叶,显然不能释放多少内质,这种方法冲泡出来的第一冲,便极为寡淡。

当然,这是泡法的问题,不是茶的问题。

若因为坚持这种美观而并不实用的泡茶法,还要来责怪茶汤淡、茶叶不好,这口锅,茶叶是不肯背的。

再好的茶,再大师出品的茶,也经不起这种悬浮式泡茶法——茶叶都不浸湿,再多的内质也无从释放。

既是为了泡茶姿态好看,那就不要在意茶汤好不好喝了。

好看与好喝之间,是鱼与熊掌,不能兼得的。

《3》

不过,出汤的时间,除了标准,还有,就是自由。

就像去小饭店吃饭,人家总会说,丰俭由人。

泡茶除了标准的出汤时间,也是可以,浓淡由人的。

比如,喜欢喝味道浓一点的茶汤,甚至喜欢苦味一点的茶汤,那就慢一点出汤,闷个三五秒再出。

这样,茶叶闷泡的时间较长,释放出的内质更多,茶汤的浓度更高,味道便会更加苦涩。

喝在长期喝苦涩味重的茶汤的人嘴里,便觉得这茶够劲,分外好喝。

这种重口味的茶友,若是给他喝快出水泡出来的茶汤,轻盈,飘渺,稠滑,软糯,他反而会觉得这茶不好,味道太淡。

然而,浓与淡,从来只是泡茶时的手法而已,跟茶叶的品质是无关的。

高品质的茶,也可以通过闷泡使其变得浓度极高。而普通的茶,就算不怎么闷泡,它的苦涩味也是极浓的。

是的,关于茶叶的其中一个真相就是:品质好的茶叶,要闷泡才出苦涩味。而品质差的茶叶,不闷,也是苦涩的。

而喜欢喝味道清淡一些的茶友,便可以像村姑陈一样,快出水。

不闷不坐杯,沸水注入之后,便快速出水。

这样冲泡出来的茶汤,便是一泡好茶的原汁原味。

是它均速释放时的样子,是它均匀释放的内质所呈现出来的云淡风清。

是一冲鲜,二冲清,三冲四冲是精华,五冲六冲稳定释放,七冲八冲展现风情,九冲十冲夕阳红的循序渐进,渐次呈现。

是抛物线,从低到高再到低。

是自然界最规则的一个循环。

《4》

泡茶,是一件很私人的事。

私人到想喝什么浓度,就泡出什么茶汤来。

所以,喜欢浓一点,就坐杯,但若因此而让痛风找上门,可别担心,这都是自己的选择。

喜欢清淡一点,喜欢自然一点,喜欢原汁原味一点,就快出汤。

好茶不需要闷,好茶细胞内那些饱满丰沛的内质,慢慢都会释放出来的,每一冲都会有,每一冲都是不同的风味。

移步换景,行到每一处,都是独特的风景,这才是人生的意义。

闷泡,则让每一冲的香气滋味都大略相同,让每一步踏出去,都是相同的步子,二十岁就能看到六十岁的风景,多么无趣。

跟嚼蜡一样。

还是生动鲜明一点好。

就像李太白写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看完这篇文章

您或许还对这些内容感兴趣 #

点击下面文字即可阅读

2021年,小陈茶事“白茶春茶笔记”

……

第34篇:初心不改,方得始终(写在春茶笔记结尾)

第33篇:李麻花在茶园摔了一跤

第32篇:许久未去的茶厂,它如今是哪番模样?

第31篇:今年的春寿眉,竟然来得这样早

第30篇:有些白茶,看上去是白牡丹,其实是寿眉

第29篇:春光明媚,采摘清明白牡丹啦.....

第28篇:今天采到清明白牡丹了吗?

第27篇:试新白茶,是春茶季的日常

第26篇: 银针增产牡丹减产,茶山怪状有多少

第25篇:预订春茶退订之殇

第24篇:今年的第一场雷雨,它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来了

第23篇:茶山上的蛇为什么越来越多了

第22篇:那些宣传自己收青做茶的茶商,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第21篇:白牡丹的盛宴来临

第20篇:寻访一个古老的村落

第19篇:如何区分牡丹王、一级牡丹、二级牡丹、三级牡丹

第18篇:阳光灿烂的一天,抛荒白茶迎来了采摘旺季

第17篇:那些不应该属于白茶的利益之争

第16篇:太姥山的雾与露

第15篇:白毫银针的特级和一级,是按采摘时间区分的吗?

第14篇:大家盼望的倒春寒,终于来了

第13篇:春雨惊春清谷天,六个字写尽春白茶的一生

第12篇:春茶季,从四个方面,教你识破抽针的白毫银针!

第11篇:从树形树貌,深度辨析荒野白茶树与抛荒白茶树之异同

第10篇:菜茶为什么不能做银针?

第9篇:寂寞空庭春欲晚,方大师今年不开门

第8篇:阳光灿烂的日子,适合采白毫银针

第7篇:今年茶季特别冷,没带取暖器不敢上茶山

第6篇:福鼎日渐兴起的广告牌文化

第5篇:见见茶山上久违的朋友们

第4篇:春茶季的主角究竟是谁?

第3篇:那些在茶农家里玩游戏到天黑的寻茶掌柜们

第2篇:抛荒白茶的采摘盛宴

第1篇:春茶开采,太姥山送给女神节最好的礼物

……

「喜欢文章就点个赞」
作者  | 村姑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