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南渡
从赣州南边的安远,再往南越过南台山,就是粤东北的的梅州。
自古北方是杀伐地,南方是生育乡。历史上的大迁徙肯定都是趋利避害。最早汉民族的大迁徙,是公元317年东晋以降连续500多年的五胡乱华。河洛衣冠躲避中原的烽火狼烟,一路南下来到闽粤赣落脚。梅州渐渐成为“天下客都”。
农历正月往岭南行。赣州临江路晚上骑电单车刚刚不冻手。赣州的宋城寥落,一派清冷的冬日暖阳。不停的跟着大巴一站一站的向南挪。越过南岭就是梅州了。从安远到梅州的大巴,在早春的阳光里一路向南,春天的触角也跟随着慢慢爬行。梅州客家博物馆院子里的梅花已经开了,枝头上蜜蜂嗡嗡的闹个正凶。
客家的围龙屋梅州的梅县有个样板间叫仁厚温公祠。从市区往雁洋方向去,公交车中转一次往市郊线到丙村路口。粤东北的自然村稠密的也一个挨着一个。从丙村路口看见一个牌坊,顺着村路走一公里看见群丰村的路牌。路边的芭蕉换了新绿,许多鱼塘在翻塘换水,露出黑黝黝龟裂的塘泥。粤东北没有大湾区的乡镇企业发达。梅州现在是广东最穷的市。
一湾水塘边有一组白墙黛瓦的建筑。合围成半月状。刚走进去像迷宫,三围四进八横。一个家族聚合就是一个村庄。
在北方农村寻找古建的时候,常常看见的是村头的小庙。觉得是佛祖东来,北方汉族优先有了信仰。南方蛮夷未被佛陀教化,尚且是化外之民。
一直等到我了解了客家的历史。才知道是偏执的成见。客家人是当年的“衣冠士族”。大规模的迁徙,没有凝聚力甚至是经济实力是难以完成的。钱穆先生有定论“南渡者皆胜流名族”。这些客家先民“以郡望自矜”,是汉民中的贵族。
客家方言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存古性比较强。语音上与普通话最大的区别是有入声,古语词多,保留了古代汉语的语音成分,保留了中原古韵。大埔的花萼楼就像是《大鱼海棠》的外景地。人挪活树挪死,越前行越美好。仁厚温公祠堂屋和围屋之间有一块凸起的空地,简介上叫做“化胎”,上面种了一株近500岁的苏铁。榕树和铁树到了江淮都成了盆景。这里的一颗苏铁茂盛占满一院,一围大概有40米。堂屋、横屋、围屋、化胎、池塘相映,形似长龙。有中原留下的遗风也是因地制宜的创新。
千年迁徙,万里辗转。是怎样的波澜壮阔的故事?历经劫难,九死一生。莫非是这围龙屋也在诉说一路南行的颠沛流离?家园梦断,异乡回望。是怎样的反客为主成了客家?
我从梅州客家博物馆的展陈厅里出来,看见满庭的梅花春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