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二字有那么讨厌么?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日前发布的公示消息显示,景德镇陶瓷大学科技艺术学院拟转设为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不过,有学生对于此次更名提出了异议,在其看来,“职业”二字多用于高职院校的名称,科院学生宁可不要“大学”二字,也不愿有“职业”二字。

本来为学院,名字叫“景德镇陶瓷大学科技艺术学院”,即将升格为大学,名字拟称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对此,有些学生反对校名加入“职业”两字,宁可不要“大学”二字,也不愿有“职业”二字,这“职业”二字有那么讨厌么?

当下的中国高校,有研究型的,有实业型的,也有兼而有之的,事实上,在高校招生录取上,一般“大学”比“高职”分数线要高些;而在大学生就业方面,大学的毕业生就业相对“高大上”一些,高职的毕业生就业相对“低小下”一些。有些同学对自己的校名加上“职业”二字有异议,似乎也是“存在决定意识”。

不过,“王道德”不一定讲道德,“张大富”,不一定“很有钱”,“王永寿”不一定长命百岁,就像一个人的名字一样,校名只是一个供人们交流的符号。校名里有“大学”就一定了不起了,校名里有“职业”就一定低人一等?我看未必。

职业,即个人所从事的服务于社会并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计划经济时代,的的确确,不同的职业有着不同的“社会待遇”,譬如说,“工人”就比“农民”高级一些,工人有退休金,农民没有,农民到老都是“属鸡的——自掏自吃”。市场经济,越来越讲究“平等竞争”,越来越不讲究“老子英雄儿好汉”,更多的是比贡献而“以效益论英雄”。退一万步讲,即便你是名牌大学毕业,工作上没有成就,没创效益,照样被辞退。

现实社会,不少“大国工匠”,他们身怀绝技,其学历并非一个个出身于“大学”。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他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几十年奋斗在田间地头,他的职业就是个“种田的”,在过去,种田人——“乡巴佬”,让人瞧不起,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就看你有没有真本领,就看你对社会有没有大贡献,没有人认为北大、清华的毕业生一个个就比西南农学院毕业的袁隆平“高人一等”。反过来说,北大、清华的硕士、博士也有到杭州市余杭区工作的,北大的陆步轩卖猪肉也不丢人,怕就怕“驴子屙屎外面光——里面全是老粗糠”,所以说,别再纠结“职业”二字了,还是刻苦钻研,多掌握一些“绝技”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