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夜读 | 何妨吟啸且徐行
人生如河,也有风平浪静,也有风急浪高,如何面对,如何抉择,个中滋味,也只有自己知道吧。
苏东坡是这样选择的,何妨吟啸且徐行……
其实,吟啸徐行的苏东坡,远胜庸碌无为的帝王。苏东坡共经历了五位皇帝,分别是: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这些皇帝,又有多少人记得他们的行藏?
时间可以作证: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选公元1000年至2000年千年英雄人物,全世界有凯撒大帝等12位千年英雄当选,苏东坡是中国唯一入选者。海外学者把苏东坡喻为中国历史上地位仅次于孔子的文人。
苏东坡是位全才,儒、释、道无所不通,后人称他是大文豪、书画家、音乐家、哲学家、美学家、养生家、烹饪家、园林设计家。林语堂先生曾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已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可以说,苏东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 ·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脍炙人口,可谓妇孺皆知,但是又有几人认真读过这首词的序言?不妨仔细读: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能够淋雨依然有闲情的人,能心有着何等镇定的力量。风雨早已是等闲,不会扰动心神。
那年的三月七日,苏东坡在沙湖道上遇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那些雨,淋出了一阙千古流传的词,也给了无数后人希望和勇气。
苏东坡,初出茅庐之时,就已非同凡响。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
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二人正锐意于诗文革新,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也就是说,这句话并无出处,依然有着振聋发聩的力量。何必有出处,何必师法古人,何必非今人尊古人?……历史就是这样推陈出新,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