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春丨我的母亲
自我有记忆开始,母亲就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
童年的印象中,家中有一台老式的“蜜蜂牌”缝纫机,那个年代叫“洋机”。母亲量身、裁剪、缝纫,一应全会。
70年代有一种化纤布料叫“的确凉”。一次,母亲为已经入学的两个姐姐每人做了一件“的确凉”的衬衫,身为小弟的我十分眼馋,便整天缠在母亲身边,也要一件新衣。母亲被我缠不过,便买回来几尺白平布,帮我量身、裁、剪,打开缝纫机,穿针引线,嘟…嘟…嘟…的声音,在我耳里犹如天籁一般。我搬张凳子坐在旁边,直到衣服成型,眼里满是穿新衣的渴望。母亲却不慌不忙地又找出一个大大的白瓷缸子,在里面装满热水,将新做的衣服熨了又熨,直至平整、有缝,一点折皱也无,才帮我穿在身上。新衣上身的我等不及扣子扣完,便如箭一般窜出家门,找到一帮小伙伴们显摆。在他们炽热的眼神中,我那小小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母亲的针线活在当地是小有名气的,记忆特别深的是母亲做的布鞋。
先是糊鞋底(这一步叫“糊骨子”)。平时收集的零碎布头,这时就派上了大用场。找一个大面盆,放一些面粉,先用冷水调和,再烧一大壶热水冲进去,便成一盆浆糊。再找一块大木板(那时常用家里的门板),将碎布头一层一层糊在门板上,拼凑成方方正正一大块,放在太阳下暴晒,干透后就好用了。
第二步是纳鞋底。将干透的鞋骨子按各人脚的大小剪成鞋底的形状,就可以纳鞋底了。母亲纳的鞋底特别漂亮,针脚细而密,象列兵方阵一般整齐且紧实。虽是布底,踩在水中也浸不透鞋底。
然后是做鞋面。做鞋面一般要有鞋样,母亲自己就会做,一本厚厚的旧杂志中夹了许许多多各式的鞋样,有老人头的,有平口的,有松紧口的……照着鞋样,剪出鞋面,先用缝纫机滚边,再对着纳好的鞋底,做好最后一道工序“上鞋子”,一双美观、舒适的布鞋便完工了。
母亲在工余时间总是不停的带着做,于是全家人每年也都能穿上舒适的新鞋子。
母亲还有个本事,是会做婴儿穿的“虎头鞋”。这是一种纯手工的活,鞋底、鞋面、虎头装饰,全部是手工完成。母亲做的“虎头鞋”,颜色鲜艳、虎头漂亮、栩栩如生,有需要的街坊邻居常常请母亲帮忙,母亲也总是乐呵呵的答应,乐此不疲。
如今母亲年纪大了,纳鞋底不行了。却还是每年买些现成的鞋底,自己剪个鞋面,帮我们及我们的子女做好些单的、棉的拖鞋和保暖鞋。穿着母亲亲手做的鞋,心里总是涌动着不一样的温暖……
作 者 简 介
陈晓春,江苏盐城人,金融公司高级管理,文学爱好者。现居大丰。读书、品茶、创作,修身、守道、养性、参禅。作品散见于《人民作家》、《心潮诗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