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红英丨千灯古镇情韵长
经查,千灯旧称千墩。据清陈元模著《淞南志》载,昆山县东南36里,川乡有水曰千墩浦,盖淞江自吴门东下至此,江之南北凡有墩及千,故名千墩。1966年4月,经江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改名千灯迄今。
从虎丘出来,我们便乘旅行车来到千灯古镇,在等待导游购票时,看到一个大的广告牌上写着醒目的大字: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千灯。我的心被沉闷紧紧裹住了,心想,这里又便是一个人潮涌动之处。火辣辣的太阳从空中直射下来,烫着行人的脸,让人憋闷得透不过气来,大家都走向旁边的商铺买起清凉饮料来,焦躁地等待着导游。
跟着举小旗的导游,我们一行人按部就班地走进了古镇,可眼前古镇的安静完全出乎我的想像。我去过名噪天下的丽江古镇,也去过巴蜀大地上百个古镇中的平乐古镇、洛代古镇,黄龙溪古镇等,无不是人潮涌动,熙熙攘攘。抬眼望去,呈现在眼前的是青瓦白墙的老屋,静静的小巷,一眼望不到头的石板街,花岗岩筑成的河埠,石拱桥……水乡古镇特有的清幽、古朴、自然的原始风貌。再环顾四周,稀稀拉拉的游人,我感到纳闷,这么美的景致,为什么没有游人?导游说,这里没有周庄有名,我们也只是在这里呆一会儿,然后抓紧时间去周庄。我无语了,只好和大家一起跟着导游走,导游匆匆地带我们参观了几个典型的景点,少卿苑,延福禅寺,世界第一大玉卧佛,顾炎武故居。千灯古镇有着25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的名人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顾炎武,顾坚等。到了这里才知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正是出自千灯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
千灯古镇房子多为二层楼古建筑,我们来到一个房屋的二楼。开始,还不知道来这里干什么,只感到阵阵凉意,大概是经历了外面赤日炙人的缘故吧,倍感舒适。再一细看,厅堂里雕梁画栋、砖刻门楼十分精细,一排排整齐的木制椅座位前面是一个精致的古装戏台,我才恍然,是来听戏了。我从来就对戏曲不感兴趣,总觉得节奏太慢,可是,当穿着古装服的江南俊男美女弹唱起昆曲时,是那么悠扬动听,声声入耳,一股清新淡雅、绵长的韵味令人轻松惬意。我懂了,这里与现代城市喧嚣的快节奏不沾边,它与城市的关系变得疏远,在悠扬的江南丝竹和昆曲雅韵中使人从嘈杂、喧闹的城市中逃逸出来的心灵得以暂时的安顿。后来才知道这里便是昆曲创始人顾坚纪念馆。
导游例行的景点完成后,便告诉我们可以自由地往回逛,我真是如鱼得水的欣喜。这里本该就是令人放慢脚步,引人遐思的地方。始建于南宋时期的石板街是目前华东地区跨度最长、保存最完好的石板街,从北街永福桥至南街种福桥,老街贯穿南北整个古镇。千年流淌的尚书浦滋养了临河而居的一代代千灯人,众多的古桥卧波映照出石板街小桥流水人家的几多风情。明清时期的石拱桥将水、路、宅融合为一。依河而筑,临水而居的民居,保持着明清时期“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棋盘式格局。临水一边的灰白墙面有着很多年代图写的斑驳。
行走在悠长的古镇老街上,仿佛像回到了古代的某个阳光灿烂的下午。老街两侧房屋挑檐而出,小楼相依;两边的房屋也是户对户、窗对窗,使街面上原本不多的空间成了一条狭狭长长的天缝,抬头仰望,天空成了狭窄的一缕绸线,着实让人有“足踩青石板,头顶一线天”的感觉;几个身着朴实、老旧的老人悠闲地聊着天,我静下来想听一下他们在说什么,可一个字都听不懂。我想,这些老人便是留守在这里的居民,他们对先人世袭的古老的生活方式充满感情,习惯了这里的一切,给江南水乡原汁原味的小巷风貌增添了原生态文化气息。或许只有他们才真正地感受到了这里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但他们的后代,那些年轻人可能是无法长期停泊在这种万籁俱寂,与世隔绝的古老的生活方式中了。繁华的大城市诱惑太大,就像我们这些匆匆地过客,最初都会艳羡古镇古老的生活方式,可最终也会回到我们自己的城市,无论怎样的忙忙碌碌,我们已习惯了那里,而古镇似乎只是我们调节心灵的工具。
不知走过多少个朝代的千灯古镇,静,静得来能听到走在石板上富有韵律的“咚咚”脚步声;静,静得来得以让我们回归的心灵自由放飞。而我们――匆匆地过客,离这种静将越来越远,古镇的老人会越来越老,古镇的年轻人会越来越少,古镇会在时间的长河中越来越衰老,或许有一天,古镇会成为只有涌动的游人的一个摆设。唉,古镇的寿命何以延续!
作 者 简 介
钟红英,成长在一个“没有书的年代”,还好,在迷茫的青年时代,赶上大量书籍“蜂拥而至”,视大量阅读为人生的一大快乐,竟也成了一个文学青年。现系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小小说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简阳市作协副秘书长。从事小说、散文、散文诗的写作,文字散见于国家级、省级、市级等报刊杂志,有多个作品获全国、省、市各类奖,并收入多种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