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类进入宇宙流浪,我希望我们说的是中文,而不是英文

截至2020年11月,地球人口总量已经达到75.85亿。科学家估算地球人口的承载上限是134亿人,虽然还有43.4%的增长空间,但全球每年人口增长接近1亿,距离地球承载上限其实只有几十年的距离。快则2050年,慢则2100年,人类就必须走上太空移民的道路!在座的各位,或许能登上太空移民飞船,走向未知的宇宙深处。

宇宙浩瀚,人类生命短暂,或许要在宇宙中漂流数百年,甚至数千年,才能到达适宜人类居住的星球。所以在漂流的过程中保持知识传承是非常重要的。哪种语言文字能胜任星际漂流中的知识传承?

一、语言文字的稳定性

稳定性是语言文字非常重要的特质,没有稳定性,知识的传承就无从谈起。韩国人、越南人看不懂自己祖先的文字资料,根本原因就是其语言文字没有传承性,迷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汉字是世界上传承得最久远的文字,现代中国人可以无障碍阅读2000年前汉朝人书写的文字,即使是最久远的甲骨文,湮没在历史中数千年,我们仍然通过字形推演,破解了其中50%的单字,现在已经可以解读甲骨上记录的很多文献资料,堪称人类文字史上的奇迹。可见,汉字是一门有韧性、高度稳定的文字,在几千年的历史中,经受住了时间和空间的双重撕扯。

而其它文字大多数是表音文字,表音文字最大的缺点就是稳定性极差,不论是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还是阿拉伯语,在过去两三百年间发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普通人根本无法阅读几百年前的文献资料,只有经过专门学习的语言学家才能阅读。同样是英文,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的英文也有差别。可见,表音文字,在时间和距离面前,脆弱不堪,不加约束,很容易支离破碎!

如果未来人类进入太空漂流,不同的宇宙飞船之间的通讯其实是很困难的,每个宇宙飞船都会变成近乎隔绝的小世界,在这样一个个小世界里,英语等表音文字能否保持稳定?显然是不可能的,发音必然会发生很多奇奇怪怪的变化,发音变了,文字自然随之变化,在几十年间这种差别可能很小,但如果是几百年几千年呢?可能同样说着英语的人,不同飞船之间已经无法进行有效交流。

而中文虽然发音也会变异,如大陆口音、台湾口音、东南亚口音,都有差别,但汉字是不变的,只要汉字不变,书面交流就不会有太大障碍。

二、新造词汇的延续性

人类社会只要存在,新事物、新发现、新概念自然层出不穷,这就需要创造新词来定义它们。

对于英语等表音文字来说,新词汇的创造并无定式,有些是组合词,有些是添加前后缀,有些是根据人名、地名进行命名,还有很多外来词,或者是科学家的个人创造。比如英语近年的新造词句:

modem:调制解调器,由modulator(调制器)+demodulator(解制器)两个单词组合而成;

long time no see:很久不见,来自中式英语;

APEC:亚太经济理事会,这种缩写词,如果没有语境,就是挠破头也猜不出意思;

YOLO:你只活一次,you only live once的缩写;

tuhao土豪:来自中文。

deffo:当然、确实,definitely的简写;

globalian:全球人、地球人,global(全球的)+ian(后缀,伊恩,男子名);

sarcaustic:语带讽刺、尖酸刻薄,sarcastic(讽刺的)+caustic(腐蚀性)组合而成。

新单词会在传播中被理解、被接受,但这只限于同一个语境圈子。如果两个圈子新造的单词不一样,并且新造单词比例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语言隔阂。英语是高度依赖新单词的语言,平均每年新单词产量达到1万个以上。在宇宙旅行中,不同的英语群体很快就会产生语言隔阂,最终导致无法交流。

而中文新单词是使用原有汉字组合而成,词义虽然不等同于字义,但相关度还是非常高的。比如电灯、手机、电动车、自动驾驶、人工智能,这些新词让200年前的人来认,虽然也有一定障碍,但大体的意思还是能猜的八九不离十,如果再有实物或图片佐证,学习的会给更快。

中文新单词的延续性要比英语好得多,造成语言隔阂的时间也会久得多。

在宇宙大航海时代,中文比英文有较大优势,更有利于知识的传承,也更有利于保持语言文字的稳定性,延长语言隔阂产生的时间。希望未来人类进入宇宙,使用的语言是中文而不是英文,否则,即使找到了新的宜居星球,也许因为知识传承断裂已经回到原始社会,或者产生身份认同隔阂,未定居,先内战!

关注城市帝国,经济、地理、城市、农村、人文、幻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