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海英丨读何鸿雪老师新作《想给卖火柴小女孩说说话》有感
何鸿雪老师的新作《想给卖火柴小女孩说说话》发表在2016年12月10日的新媒体《行走文学》头题上。文章从著名的安徒生童话《卖火柴小女孩》讲起,这虽然是我们孩童时代就知道的一个悲惨故事,但何鸿雪老师为这个故事赋予了新意。何老师在文章中为这个故事增加了新的内容、新的内涵,更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希望!这些创新使这个古老的故事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具有了现实主义的重要意义。特别是结合当前社会转型巨变、一些人在物欲横流中的价值观陷入迷乱、困惑,人生方向误入歧途,追求目标扭曲者大有人在的背景下,何鸿雪老师文章可谓一记当头棒喝,让人有番然大悟的作用。
在何鸿雪老师引领下,我们重读这个著名的童话故事,我们除了对卖火柴的小女孩,圣诞前夜于冰天雪地中冻饿而死产生深深的同情之外,更多的是得到有益的新启示。
最大的启示就是社会在任何情形下也不能失去人间大爱。当人们的爱一旦缺失,冷漠、邪恶就会滋生、蔓延,社会上就会出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剧发生,卖火柴小女孩的故事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我们看到失爱的阴霾如铺天盖地的冰雪将天真、善良、无助的小女孩吞噬。圣诞前夜本是家家张灯结彩欢天喜地迎佳节的好日子,孩子们都在急切盼望爱的使者圣诞老人送来礼物,温暖的门窗里,父母对子女、老人对儿童的爱意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展示。但是一扇门、一堵墙之外,一个衣不遮体、饥寒交迫、红肿赤脚蜷缩在墙角冰雪中,冻得奄奄一息的可怜小女孩成为了被爱遗忘的角落。她比门窗内的孩子更加需要爱,更加需要圣诞老人的光顾与关心。对于她来说,哪怕是有人打开一扇门让她取暖,给她一点食物果腹,给她一件衣服御寒,这一悲剧都能叫停、逆转、终止。然而这一切都没有如善良人的期望般发生,一墙之隔就是一道难以逾越爱的鸿沟天堑。就是以爱孩子使者著称的大彼得,也有嫌贫爱富的嫌疑,将最需要爱的小女孩忽视了、抛弃了。无疑门墙室内所谓的爱是基于狭隘自私基础之上,不仅不是人间大爱,某种意义上这样的“小爱”甚至于是暴露出了可憎的面目。
如何使小爱跳出私利的小圈子,变成光明伟大的大爱?何鸿雪老师给我们做了新的尝试——向卖火柴的小女孩说说话。何鸿雪老师向小女孩说的话表面看似简单,实际上则是反映出的小爱与大爱由量变与质变的天壤差别。表面上是向卖火柴小女孩一个人讲,其实不然,他既是向整个世界上那些需要关心、帮助、温暖的所有失爱者说的,也是向那些人情冷漠、对大爱麻木不仁的人讲的。召唤人们都献出一份大爱之心,应该对失爱者去关心、帮助,向他们伸出热情援助之手,给他们食物以了饥、给他们衣服以御寒、给他们关心的话语抚慰他们孤寂的灵魂,不要让他们脚冻得红肿、靠一根火柴短暂弱小的火苗来幻想面包、幻想着奶奶温暖的怀抱,让他们得到松松软软的面包、实实在在温暖的怀抱。
何鸿雪老师文章创新之处在于立意新颖,他为安徒生这个流传了170多年的纯悲剧故事注入了希望的光芒,他告诉我们人间大爱完全具有转悲为喜的神奇力量,他让卖火柴的小女孩不再孤立无助,呼吁让更多人加入改变卖火柴小女孩命运的队伍当中。何鸿雪老师用充满深情的笔触告诉我们,社会绝对不能让这种自私冷漠再继续下去了,长此以往,世界将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圣诞老人不可能将爱普惠到每一个角落,但我们只要心中充满大爱完全可以做到,他呼吁我们抽出时间,安抚一下本不应该过早凋零的小天使,怜爱一下这个悲惨幼稚弱小生命,经常与那些挣扎在生死线上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们说说话,救助她们的同时,我们也会得到无量的福报和回音。
大爱之人在物欲方面要保持平常心、不追求奢侈、不攀比虚荣,保持内心的淡定、善良、无畏的纯真童心,我们就都具有成为大爱的天使的潜在品质,我们就会变成出现在危困孩子面前的圣诞老人,我们就会成为卖火柴小女孩生活中慈祥的奶奶,我们就能让卖火柴小女孩摆脱悲惨命运,让她脸上绽露出开心的笑容,我们也能够成为安徒生《卖火柴小女孩》的终结者。
作 者 简 介
袁海英,从事医疗卫生工作。洛阳作家协会会员,洛阳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自媒体《行参菩提》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