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之旅(六十五):日喀则——西藏的粮仓
初夏,在江孜县城(海拔4040米)度过寒冷的一夜,第二天向西藏的第二大城市日喀则进发。日喀则在藏语里的意思是“土地肥美的庄园”,位于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年楚河汇流处的河谷地带,日喀则地区日照充足,农业发达,素有“西藏粮仓”之称。
在拉萨时听人说,西藏分为前藏和后藏。前藏下辖昌都、林芝、藏南三个地区和拉萨,原来属于达赖喇嘛的势力范围,其驻锡地为拉萨的布达拉宫。达赖的影响主要在前藏,以拉萨为中心;后藏下辖日喀则、阿里、那曲三个地区,原来属于班禅额尔德尼的势力范围,其驻锡地为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班禅的影响主要在后藏,以日喀则为中心。
江孜古堡(海拔4020米,山顶海拔4183米):位于西藏江孜县城里,也叫江孜宗山古堡,因古堡所在的石山叫宗山,“宗”,在过去的西藏是行政单位,大概相当于内陆的一个县。
西藏政教合一(布达拉宫里有“白宫”和“红宫”,白者主政,红者主教),县府既是官府,也是寺院,宗教色彩很浓,城堡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一座宫殿式的寺院。怪不得它的夜景看上去既象是“古城堡”又象是“古寺院”,答案原来在这里。详见《西藏之旅(三十二):江孜古堡》
路经此地的时间是2017年的5月11日,已经是初夏,内陆的田野里已经青葱一片,可这里,冰皮始解,土膏微润。
往日喀则去的路上,路面很好,车辆不多,车窗外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但白天已经感觉不到冷了,凉风拂面,挺惬意的。
青柳夹堤,叶子新绿,虽然已经是初夏时节,但感觉却像是内陆的初春。
日喀则主要农作物有青稞、冬小麦、春小麦、豌豆、油菜、土豆等,由于其3000米以上海拔的原因,其中最有特色的是青稞,所以日喀则“西藏粮仓”的美誉源自青稞,日喀则绝对堪称“世界青稞之乡”。
马拉铧犁仍然是田野里的耕作方式之一,但主要的耕作方式已经机械化了。
在西藏这些日子里,青稞酒到是不少喝,可一直没有一睹青稞的尊容,有点儿遗憾。
从画面上看,蔬菜大棚的规模不小。
墙上贴着的看上去酷似“普洱茶饼”的东西,是当地的一大特色。房前、房后,房上、墙上,到处都是这东西。掰开闻闻,有一股芳香的味道,可千万不要当作普洱泡茶喝哟,这是当地的柴禾,用牦牛的粪便和青稞的桔杆混制而成,由于其形状而被谑称为“普洱茶饼”。
典型的日喀则农家,二层楼砖混结构,宽畅的住宅,大大的院落,门前有“自留地”,旁边有塑料大棚。
穷让自然保护区位于具有“西藏粮仓”之称的日喀则地区,属于拉孜县。竖在这里当作地标,不一定哪一天,哪位朋友走在这条路上,也会看到这块牌子的。
因为是“粮仓”,所以路上见到的藏民也应该是农民,而不是牧民了。
炊烟袅袅,与内陆相比,西藏里的农舍还真够大的。
公路旁边的里程碑显示,这里是204省道。
农业机械,在路上就是交通工具。
在田野里就成耕作机械了。
偶尔也能感到牧业的气息。在西藏的道路上,既不是行人优先,也不是车辆优先,而是牛羊优先。
日喀则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与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中段之间,是从古到今的后藏重镇。境内的亚东沟、陈塘沟、嘎玛沟、樟木沟、吉隆沟是喜马南麓五大名沟,被称为西藏的小江南。
离日喀则市区只有5公里了。
西藏城市道路的命名似乎都与内陆援建的城市名称有关,这一点很不好。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为君子乎?”我们一直教育孩子们要学习雷锋叔叔,做好事不留名。可我们成年人的行为却反其道而行,起了个坏作用。为什么不保留传统的道路名称呢?道路名称应该也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是否应该提议改回来呢。
日喀则市区一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