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悬解》卷十三·伤寒类证 三十六章

温病 一章

温病者,春时之感于风露者也。《素问·金匮真言论》: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生气通天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强不能秘,阴气乃绝,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阳强不密,即冬不藏精之义。

四时之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木火司乎生长,金水司乎收藏。冬时寒水当令,阳气潜伏,宜顺天时,以藏水精,精藏则相火不泄,肾阳乃秘。若冬不藏精,坎阳泻露,相火升炎,孔窍常开,是以易伤于寒。寒束皮毛,相火莫泄,虽当冰雪之天,实行曦赫之令。及其令气一迁,寒去温来,袭以春风,开其皮毛,营愈欲泄,气愈欲闭。卫气敛闭,遏其营血,郁热燔蒸,温病作矣,故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冬伤于寒者,因肾精不藏,相火发泄,外寒闭其内热也,春必病温者,因卫气得风,遏其营血也,非叔和《序例》所谓冬时严寒,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而为温病之谓。此与若痉、若湿、若暍、若霍乱等,较之风寒之病,虽不同气,而实则同类。热病论:热病者,伤寒之类也,故将伤寒同类之证,列于六经之后。风、寒、温、痉、暍、霍乱等,皆是外感之病,故为同类也。

温病一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齁,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春温之病,受之少阳、厥阴两经,其初感则在少阳之经,其经尽则在厥阴之脏。以其寒水不蛰,阳根失秘,当冬藏之时,而行春泄之令,风木发扬,不俟春交,相火升炎,无须夏至,其木火之气,久泄于蛰闭之秋,故胆肝之经,必病于生长之日。少阳、厥阴,实为春温受病之所也。

太阳寒水之经,主司皮毛,风寒外束,皮毛不开,经气郁遏,必见恶寒。温家风露外袭,木火内应,感于太阳之部,应在少、厥之经。木火当令,寒水无权,故但见发热,不觉恶寒。风烈火炎,津枯肺燥,是以发渴。

是其津血耗伤,最忌汗、下、火劫。若发汗方已,阴亡火烈,木枯风飏,身热如灼,名曰风温。风性发泄,故脉浮汗出。木邪克土,土败则身重,土气困乏则多眠。胃逆肺阻,气道不通,则鼻息必齁。厥阴之脉,上咽环唇,经络枯燥,开阖蹇涩,故语言难出。被下则亡脾胃膀胱之津,土燥水涸,故小便不利。太阳之脉,起于内眦,少阳之脉,起于外眦,目系焦缩,是以直视。风木疏泄,膀胱不藏,是以失溲。被火则益其肝胆之热,微则枯木贼土,而发黄色,剧则神魂惊惕,筋脉瘈疭,黄变而黑,色若烟熏。

五行之理,病则传其所胜,发黄、瘈疭、惊痫,皆少阳之病气传于阳明者也。《素问·诊要经终论》:阳明终者,善惊,色黄。以土色为黄,而木主五色,木邪逼土,土郁则黄色外见也。肝胆藏魂,故发惊骇。

《素问·阳明脉解》:足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缘甲木生于癸水,甲木之降,随乎戊土,甲木下降,而戊土培之,根深不拔,是以胆壮。阳明热甚而恶火,(脉解语)。被火则胃热愈增,气逆不降,甲木升泄,胆气无根,虚飘浮荡,上侵戊土。木者,阳明之所畏也,一闻木音,则土气振惊,畏其所不胜也。惊者,胆胃之合病,阳根失培,土木皆怯也。肝胆主筋,筋养于阳明,而滋于膀胱。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阳明之津衰,则宗筋不养,是以缓急失中,发为瘈疭。(瘈,急也。疭,缓也)。痿论:阳明虚则宗筋纵,诊要经终论:太阳之脉,其终也,反折瘈疭,正此义也。血者,色之华也,火逼血燥,无以华色,色之黄者,加以枯槁黎黑,故形如火熏也。是皆缘于诊治之逆。一逆尚可引日而待时,再逆则追促其性命之期矣。

温病与温疫不同,温疫之热在经,因外感而内郁,原无里热也,温病之热在脏,因外感而内应,原有里热也。温疫原于外感,或但传经络,而病外热,或入脏腑,而病内热,视人里气之阴阳虚盛,各有不同,温病原于内伤,而发于外感,热从内应,自里达表,无但传经络不传脏腑之理,即《内经》之热病也。三日之内,病在三阳,三阳未伤,可用汗法,三日之外,病在三阴,阴枯热极,必用泻法。《内经》汗泻,俱是针刺,改而用药,汗宜辛凉之剂,泻以清润之方,滋其燥热,以救焚毁可也。

痉病 五章

痉亦太阳之病,外感于风寒者也。或缘于伤寒之多汗,或缘于产后之亡血。筋脉枯焦,固属阴虚,而汗血被夺,实为阳弱。切当照顾中气,不可恣用阴凉,缘为汗血失亡,虚者十九也。

痉病一

【 】太阳病,发热汗出,不恶寒者,名曰柔痉。

太阳病,发热汗出,不恶寒者,风伤卫也。风性柔,名曰柔痉。

痉病二

【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寒伤营也。寒性刚,名曰刚痉。

痉病三

【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汗多耗其津血,筋脉失养,因感风寒,即成痉,痉病之原如此。

痉病四

【 】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头热,面赤,目赤,头摇,口噤,脊背反张者,是为痉病。缘筋统于肝,肝血虚燥,风动筋缩,故头摇口噤。太阳行身之背,膀胱,津液之腑,津亡筋燥,故脊背反折。

痉病五

【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

营虚则发热,卫虚则脉沉细。

痉病义详《金匮》。

湿病 九章

湿有内外之殊,外感则入经络而流关节,内伤则由脏腑而归脾肾。湿为土气,土居水火之中,水阴而火阳,阴阳交感,水火相蒸,则生湿气。火盛则湿化而为热,水盛则湿化而为寒。湿热者,治以燥凉,湿寒者,治以燥温,在脏腑者,利其水道,在经络者,开其汗孔,湿病之能事毕矣。

湿病一

【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湿流关节,气道壅阻,故疼痛而烦。经络凝涩,故脉沉而细。湿为阴邪,其性沉滞痹着,故曰湿痹。膀胱者,津液之腑,气化则出,湿则气不化水,故小便不利。前窍不通,则湿气后行,故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以泻湿气,则疼痛止矣。

湿病二

【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

湿盛则气滞,故疼作。阳郁故发热。土郁故色黄。黄而兼黑,色如烟熏,如曰熏黄。

湿病三

【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湿盛阳郁,发而为热,则热蒸皮毛,泄而为汗,若其人但头上汗出,阳壅遏于上,未至盛实于中也。湿在太阳之经,脉络壅阻,是以背强。阳气郁遏,不得透发,故皮肤恶寒,欲得被覆向火。俟其湿热内盛,而后可下,若下之太早,则胃败气逆,哕而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以太阴土湿,木气不达,肝脾郁陷,而生下热。热在丹田,而胸中无热,惟有湿寒,虽渴欲得水,而却不能饮,止是口中烦燥而已。以其阳郁于上,故头汗口渴。舌窍于心,阳虚火败,肺津不布,凝塞心宫,故舌上如胎,如胎则非热盛生胎矣。盖湿证不论寒热,总因阳虚,阳郁不达,是以生热,阳气极虚,则不能化热,止是湿寒耳。

湿病四

【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湿家之证,不可下也。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则气脱于上矣,小便利,下利不止,则气脱于下矣,上下俱脱,是死证也。

湿病五

【 】湿家病,身上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寒湿在头,不关中焦,故自能饮食。湿盛气滞,肺金不清,故头疼鼻塞。内药鼻中,清肺金而去寒湿,则愈矣。

湿病六

【 】问曰:风湿相抟,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答曰: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湿为阳虚,发汗太大,风去而阳亡,阴旺湿增,又值阴雨湿盛之时,是以湿气仍在。此当微汗以泻之,则风湿俱去矣。

湿病七

【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曰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午后湿土当令,故日晡时剧。汗出当风,开其皮毛,汗液郁遏,流溢经隧,阻碍气道,故身痛而发热也。

湿病八

【174】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烦痛,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

湿为风郁,两相抟结,营卫寒滞,故身体烦痛,不能转侧。脉法:风则浮虚,脉浮虚而涩者,血分之虚寒也。桂枝附子汤,桂枝和中而解表,附子暖血而去寒也。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则木达而疏泄之令行,湿不在下而在中,去桂枝之疏木,加白术以燥己土也。

〖桂枝附子汤〗百四(方【71】) 即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而分两不同。

【71】桂枝附子汤

桂枝去皮,四两 附子炮,去皮,破,三枚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甘草炙,二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去桂加白术汤※

附子炮,去皮,破,三枚 白术四两 生姜切,三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擘,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法当加桂四两。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当加桂。附子三枚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

〖去桂枝加白术汤〗百五 (方【71】)

于桂枝附子汤内去桂枝,加白术四两,余依前法。

湿病九

【175】风湿相抟,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湿流关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气道郁阻,皮毛蒸泄,则汗出气短。阳郁不达,而生表寒,则恶风不欲去衣。湿气痹塞,经络不通,则身微肿。甘草附子汤,温脾胃而通经络,则风湿泄矣。

〖甘草附子汤〗百六 (方【72】)

【72】甘草附子汤

甘草炙,二两 附子炮,去皮,破,二枚 白术二两 桂枝去皮,四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止复烦者,将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

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妙。

湿病义详《金匮》。

暍病 三章

暍者,夏月而伤风寒,郁其表热。表热盛则内气虚,故不可汗下。以寒则伤形,故外闭而为实,热则伤气,故外泻而为虚。当内度本气之虚实,不宜外泥时令之热寒。汗、下、温针之法,所以伐正而扶邪,不可轻犯也。

暍病一

【 】太阳中暍者,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风寒外闭,阳郁不达,则发热恶寒。阴旺土湿,因表寒而壅遏,故身重疼痛。营卫虚涩,故脉弦细芤迟。小便已去,水降而气升,故惕然振悚。肺主皮毛,故耸然而毛起也。阳衰土弱。四肢失温,故手足逆冷。阳不归根,因动而扰,故小劳而身热。阳明之经,行于口齿,阳明之气不降,故火盛而齿燥。左不在肝,右不在肺,故燥见于前板齿。发汗亡经中之阳,故恶寒甚。温针亡经中之阴,故发热甚。下之阳衰土湿,木郁不泄,故淋甚也。

暍病二

【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

太阳夏月感冒,而中暑热,其名曰暍。热盛于经,外蒸皮毛,是以汗出。风寒外束,阳郁不达,是以恶寒。肺金被烁,津液耗伤,故身热而渴。《金匮》主人参白虎,清金益气,生津止渴,暍病之定法也。

暍病三

【 】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冷水洗浴,汗孔未阖,水溃经络,而皮毛闭塞,经热不泄,故身热而疼。水阻气滞,故肢体重浊。热伤肺气,故脉微弱。肺气遏闭,必生痰饮,《金匮》以瓜蒂吐之,是定法也。

义详《金匮》。

霍乱 十一章

霍乱者,夏秋之月,食寒饮冷,而外感风寒者也。时令则热,而病因则寒,故仲景立法,则主理中。此与太阳阳明合病之呕利,证同而气异。其外有风寒,内有水邪,中气紊乱,胃逆脾陷,则一也,而彼则热郁而莫泄,此则寒郁而莫容,气不同也。其与三阴之吐利,气同而因异。其俱属里寒,则一也,而彼缘脏气之自动,此缘饮食之郁发,因不同也。究之饮食之寒冷,得伤其脏气,总以其里阳之虚,是又其不同而同者也。

霍乱一

【382】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是名霍乱。

食寒饮冷,水谷不消,外感风寒,则病霍乱。脾胃以消化为能,水谷消化,旧者下传而新者继入,中气运转,故吐利不作。水谷不消,在上脘者,则胃逆而为吐,在下脘者,则脾陷而为利。或吐或利,不并作也,若风寒外束,经迫腑郁,则未消之饮食,不能容受,于是吐利俱作。盖胃本下降,今上逆而为吐,脾本上升,今下陷而为利,是中气忽然而紊乱也,故名曰霍乱。

霍乱二

【383】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自吐下,利止复更发热也。

表寒外束,故发热、恶寒、头痛、身疼。利止发热者,表里寒盛,经阳郁遏也。

霍乱三

【384】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仍不利者,此属阳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

脉微涩者,中气凝滞而不转也。此本是霍乱,今者乃是伤寒,却四五日之久,方至阴经。伤寒转入三阴之经,必利。若本先呕而后下利者,是转入阴经之吐利,不可以霍乱之法妄治也。若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仍不下利者,此不入三阴而传入阳明也,大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十二日则六经俱尽故也。

此借伤寒,以辨霍乱。

霍乱四

【384】下利后,当便硬,硬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

阳明初证,亦有下利呕吐之条,甚似霍乱。但阳明下利后,大便当硬,便硬能食者,六日经尽自愈。若今更不能食,六日经毕不愈,到后一经中,颇能食,是初经不能食,复过一经能食也。如此则十二日后经亦尽,十三日,过后经之一日,必当愈。若不愈者,此不属阳明也。

此亦借伤寒以辨霍乱。

霍乱五

【386】霍乱,头疼,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方在太阳四十一(方【32】)。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热多欲饮水者,湿盛而阳隔也,五苓利水泄湿,阳气下达,上热自清矣。寒多不用水者,阳虚而中寒也,理中温补中气,阳气内复,中寒自去也。

〖理中丸〗百七 (方【108】)

【108】理中丸

人参 白术 甘草炙 干姜 各三两

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服。一法: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根据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水盛上湿,木郁风动,则脐上振悸,筑筑不宁,桂枝疏木而达郁。生姜降逆止吐。

白术燥土止利。水盛土湿,木郁风动,则心下振悸,茯苓利水而泻湿。土湿火升则渴,

白术燥土生津。土虚木贼则腹痛、人参补脾养阳而止痛。干姜温暖脾胃。附子去阴寒

而破胀满。热粥以助药力,温覆微取汗、以散外寒。

霍乱六

【388】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方在太阴三(方【14】)。

火土双败,表里之阳俱虚,故用四逆。

霍乱七

【389】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膀胱不藏,则小便利,卫气不敛,则大汗出,经络脏腑之阳俱虚,故用四逆。

霍乱八

【390】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吐利俱止,气泄里寒,经阳虚败,则汗出而厥,四肢拘急,而脉微欲绝。通脉四逆温补火土,以通经脉,猪胆汁清上热而止汗出也。汗出因阳升而上热故也。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百八 (方【109】)

【109】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甘草炙,二两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附子生,去皮,破八片,大者一枚 猪胆汁半合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内猪胆汁,分温再服,其脉即来。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于通脉四逆方内,加猪胆汁半合,余依前法服。如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霍乱九

【385】恶寒脉微而复和,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阳虚则恶寒脉微,而脉复和而无邪,利必止矣。而利泄血中温气,则气既脱而血亦亡也。气血俱虚,阴阳未尝偏胜,故脉虽微而复和。四逆加人参汤,双补火土,并益血中之温气也。

〖四逆加人参汤〗百九 (方【107】)

【107】四逆加人参汤

甘草炙,二两 附子生,去皮,破八片,一枚 干姜一两半 人参一两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于四逆汤内加人参一两,余依前法。

霍乱十

【387】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方在太阳五(方【1】)。

吐利既去,而痛不休,以表寒未解,经气壅滞之故。桂枝汤,通经解表,小和其外,身痛即休也。

霍乱十一

【391】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吐利发汗之后,阳气极虚,而脉却平和,是正复邪退,必自愈也。而犹有烦者,以阳气新虚,不胜谷气,谷气不消,则阳郁而烦生故也。

差后劳复 六章

差后劳复者,病愈而复发者也。或余热犹存,停水未去,或宿物郁浊,新谷壅阻,偶因调理不节,伤其中气,旧根立发,新病如初。病因不同,立法亦异,清金泻水,发表攻中,内扫宿物,外损新谷,浊瘀消散,障碍清空,还其冲虚澹静之常,复其回运升沉之旧。劳复之病,爰无遗法,盖宿草之再发者,以有根也,削迹无遗根,则蔓自除矣。

差后劳复一

【396】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者,胃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方在霍乱五(方【108】)。

病后阳虚,胃寒气逆,津唾上涌,久不了了。此当以丸药温之,不便急下,宜理中丸也。

差后劳复二

【397】伤寒解后,虚赢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

病后中气虚,胃逆,故虚赢少气,气逆欲吐。胃逆则火金不降,肺热郁生。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清金而润燥,参、甘、粳米、半夏,补中而降逆也。

〖竹叶石膏汤〗百十 (方【113】)

【113】竹叶石膏汤

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洗,半升 麦门冬去心,一升 人参二两 甘草炙,二两 粳米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差后劳复三

【395】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

病后上虚,不能制水,从腰以下有水气者,肾阴之盛也。牡蛎泽泻散,牡蛎、栝蒌,清金而泻湿,蜀漆、海藻,排饮而消痰,泽泻、葶苈、商陆,决郁而泻水也。

〖牡蛎泽泻散〗百十一 (方【112】)

【112】牡蛎泽泻散

牡蛎 泽泻 蜀漆暖水洗去腥 葶苈子 商陆根 海藻洗去咸 栝蒌根 各等分

上七味,异捣,下筛为散;更于臼中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止后服。

差后劳复四

【394】伤寒差已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方在少阳二(方【19】)。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病后中气未复,最易感伤,设更见发热者,宜柴胡汤温里而清表。其脉浮者,病在表,应以汗解之,脉沉实者,病在里,应以下解之也。

差后劳复五

【393】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

病后邪退正复,清气流通,浊阴消散矣。若因劳而复,则浊阴凝聚,清气堙郁,里热重生,壅闷又作,缘其中气新虚,易于感伤故也。宜枳实栀子豉汤,枳实泻其壅满,栀子清其郁热,香豉散其滞气也。若有宿食不消,阻碍中脘者,加大黄下其郁陈,以还其气化之新也。

〖枳实栀子鼓汤〗百十二 (方【111】)

【111】枳实栀子豉汤

枳实炙,三枚 栀子擘,十四个 豉绵裹,一升

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服之愈。

差后劳复六

【398】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日暮阳收,宿食阻碍,阳气不降,是以生烦。食减易消,则愈也。

阴阳易 一章

阴阳易者,男女交易之病也。以其原无阴阳寒热之偏,而病传于他人,非关于本气,则温凉补泻之法,俱无所用,惟以同气相召,引之前出。盖病原于人我之贸迁,是以其所无易其所有也,法亦用男女之交换,仍以其所有易其所无也。彼以易来,此以易往,不烦别方,而阴阳互位,物我各还,妙难言喻也。

阴阳易一

【392】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筋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裈散主之。

伤寒新差,男女交感,阴邪传染,是谓阴阳易。伤寒之病,无论阴阳,肾水升泄,阴精必寒。以此阴寒之气,传之于人,阴盛气滞,则身体重浊。水寒木郁,则腹满里急,阴中筋挛,膝胫拘急。下寒则阳气升格,热上冲胸,虚乏少气,眼中生花,头重难举。其病肝肾下寒,肺心上热,烧裈散同气感召,阴寒下泻,则复其和平之旧矣。

〖烧裈散〗百十三 (方【110】)

【110】烧裩散

妇人中裩,近隐处,取烧作灰。

上一味,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此为愈矣。妇人病取男子裩烧服。

(0)

相关推荐

  •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一)霍乱

    在正式进入之前,倪海厦老师是把伤寒霍乱篇放在金匮来讲,在介绍伤寒论的时候,六经辨证很清楚,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后面就多了一个金匮,因为当初的伤寒和金匮,还有伤寒杂病论,这是一本书,后来 ...

  • 伤寒论类方

    卷三:泻心汤类·七 白虎汤类·八 五苓散类·九 四逆汤类·十 理中汤类·十一 伤寒论类方 卷三 泻心汤类·七 生姜泻心汤(一)     生姜(四两,切) 甘草(炙) 人参 黄芩(各三两) 半夏(半升, ...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1

    目录1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2 前言3 医家小传4 全书概要5 本书读法次序6 目录7 伤寒论六经原文读法篇7.1 序7.2 读法总纲7.3 上篇7.3.1 荣卫病7.3.2 太阴脾脏病7.3.3 少阴肾 ...

  • 《伤寒悬解》卷九·少阳经下篇 十六章

    少阳坏病 足少阳胆经穴,归属于足少阳胆经的腧穴.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述,足少阳胆经所属穴计有:足少阳胆经上的穴位:瞳子髎穴.颔厌穴.悬颅穴.悬厘穴.天冲穴.完骨 ...

  • 《伤寒悬解》卷四 太阳经中篇五十六章

    太阳坏病 足太阳膀胱经穴,归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述,足太阳膀胱经所属穴计有:睛明穴.攒竹穴.眉冲穴.曲差穴.五处穴.承光穴.通天穴.络却 ...

  • 《伤寒悬解》卷十一·少阴经全篇 四十六章

    少阴脏病 少阴以癸水而化气于君火,无病之时,丁火下降而交水,癸水上升而交火,水火互根,阴阳交济,二气合为一气,故火不上热而水不下寒.及其一病,丁火上炎而为热,癸水下润而为寒,遂成冰炭矣. 少阴病,但见 ...

  • 董德懋:肝气、肝火、肝风、肝寒、肝虚、肝阳六类证三十七法治肝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主谋虑,在志为怒,怒伤肝.肝藏血,肝有储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肝性喜疏泄,肝之部位在两胁,厥阴经绕阴器而上循于身 ...

  • 《伤寒悬解》太阳伤寒——麻黄汤与总纲要

    太阳伤寒九章(总纲) 1 寒者,天地闭藏之气也.寒性收缩,此也物理之性.皮毛未合,寒伤营血,闭束于外,是以恶寒.营血伤寒,经脉束迫,风不外泄,皮毛不开,则病伤寒. 太阳十九(伤寒表实之纲要) 太阳病, ...

  • 《伤寒悬解》太阳伤寒——麻黄汤与鼻衄血,禁忌

    太阳二十三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太阳入阳明去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此麻黄证.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1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是有阳明之里燥,但头痛有热 ...

  • 《伤寒悬解》太阳伤寒——小青龙汤

    太阳伤寒小青龙证二章 1 大青龙之证,是表有寒里有热:小青龙之证,是表寒里有水:里有水气,是因内寒.小青龙汤,解表寒温里寒,以泻水气.师言大青龙外有风者,当是有寒之义,风热不泄也. 太阳三十四 伤寒表 ...

  • 請不要再誤解道家 ——《老子》第三十六章漫談

      <老子>第三十六章說到: 將欲拾之,必古張之:將欲弱之,必古強之:將欲去之,必古與之:將欲奪之,必古予之.是謂微明. 友弱勝強.魚不脫於淵.邦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一段通過一組對舉排比推 ...

  • 道德经三十六章——将欲歙之

    这一章,以为是极为精彩,极为实用的,也是 老子 辩证 逻辑下 的 另外一番大道理. 先贴下原文: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