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拉帕文明就是华夏文明,五子之歌发生在朵拉维那
作者:亚布
哈拉帕文明代表城市除了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还有一座水利建设最为典型的城市朵拉维那(Dholavira)。该城地处印度河下游南岸近海高盐度区,城市人口5000-10000人。他们通过打井和引入河道中洪水,储蓄淡水,灌溉农业,既养活了众多人口,又把环城的水渠当做城防河。与印度河文明其它城市使用火烧砖不同,朵拉维拉城还使用石头建造。亮眼之处,是在朵拉维拉古城还发现了迄今为止印度河文明遗址中唯一成排的文字遗迹(图0076),就是城北门楼上的9个字。我使用哈拉帕《印章文字单子破译表》,查得这9个文字的印章字码为:0020.0084.0080.0020.0028.[未译文字].0020.0020.0061.译作现代汉语:子中华子因[未译文字]子子蝇。
哈拉帕印章文字“中华”两字,本来我是在不同的印章上破译的,没想到这两个字:竟然联合起来出土于朵拉维那古城的北门之上。译作:中华。这是我破译哈拉帕印章文字,首次发现这种文明与“中华”有关的文字证据。
因为朵拉维那位于印度河南岸,这9个文字又高悬于北门城楼之上。而朵拉维那北门就面对印度河,城楼上的9个文字中有4个“子”字,和5个单字。根据我破译哈拉帕印章文字的经验:印章文字除了表现印章主人的爵位,还要表现印章主人的名字。如果这5个文字是五个人的名字,很容易让我联想起《尚书·夏书·五子之歌》:“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乃盘游无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穷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厥弟五人御其母以従,徯于洛之汭。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
其一曰: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
其二曰: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其三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厎灭。
其四曰: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关石和钧,
王府则有。荒坠厥绪,覆宗绝祀!
其五曰:呜呼曷归?予怀之悲。万姓仇予,予将畴依?郁陶乎予心,颜厚有忸怩。弗慎厥德,虽悔可追?
五子是夏启的五个儿子,太康的兄弟,具体名字不明。但我通过破译朵拉维那古城北门城楼上的哈拉帕印章文字,基本可以确认:太康五个儿子中的四个儿子的名字叫:子中(仲)、子华、子因、子蝇,还有一个因为文字尚未破译,暂时不清楚。但我们要注意的是这个“子中”,也就是“子仲”,他就是后来的帝仲康。
根据《古本竹书几年》记载:“帝仲康。元年己丑,帝即位,居斟寻。五年秋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命胤侯帅师征羲和。六年,锡昆吾,命作伯。七年,陟”。
《史记·卷二·夏本纪第二》记载:“太康崩,弟中康立,是为帝中康。帝中康时,羲、和湎淫,废时乱日。胤往征之,作胤征。中康崩,子帝相立”。
《史记·夏本纪》说:“帝太康失国,兄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须,待。汭,水曲。须于洛汭,洛水就是印度河下游,南岸的支流,现已断流,《山海经》也称弱水。兄弟五人在洛水之曲等待着太康。五子怨恨,于是追述大禹的教戒,写了一组诗歌,名叫《五子之歌》。
太康失国事件起因是:太康坐上帝位之后不理事,又喜好安乐,丧失君德,众民都怀着二心;他竟娱乐游猎没有节制,到洛水的南面打猎,百天还不回来。有穷国的君主羿,就是后羿,趁机篡夺了政权,致使太康无法回国。太康家乡的父老不能忍受太康失国的屈辱,在洛水南岸,抵御太康渡河,不让他回自家城池。太康的五个弟弟和他的母亲在洛水边等待他,想到先祖大禹创业艰难,不禁开始埋怨太康,遂成《五子之歌》。根据我破译的印章文字显示:《五子之歌》发生的地点就是朵拉维那古城的北门之外,印度河南岸。太康失国之后,夏朝族人为了警示子孙,便把五子的名字刻在哈拉帕古城北门城楼之上。
据《山海经》记载:朵拉维那就是三身国所在地,姚性和姬姓的发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