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弹追人跑,爆炸不定时,越南战场上美国人使用的新奇武器

1967年,在越南战场上发生了一起炸弹“追着人跑”的怪事。一次美军空袭时,人们慌忙跑向防空洞躲避。这时,有一种小炸弹却紧跟在人们的身后,一直追入地下防空洞后才爆炸,造成了很大的人员伤亡,而且这种情况出现过不止一次。开始,越南人以为这种小炸弹有“追逐人员”的本领,直到后来才了解了事情的真相。

BLU-26 “柑子弹”(左)和BLU-3 “菠萝弹”(中)

六十年代末期的越南战场上,美国人使用了很多的“新奇”武器。当时陆地战场主要在越南南方,即北纬17线以南地区。由于海面已被美国空军、海军封锁,越南北方的支援兵力和物资主要通过“胡志明小道”输送过去,美军的这些“新奇”武器主要就是用来截断这条交通路线的。1965~1972年,美军除了使用生化战剂(落叶剂)以外,主要用飞机投放子母弹。每个子母弹箱内装的小弹种类繁多,如“柑子弹”和“菠萝弹”等等,今天我们要介绍这种会“追人”的“柑子弹”。

“柑子弹”因其外形而得名,它由两个半球形外壳组成,外涂墨绿色,直径65毫米,很像个柑子。弹壳厚约7毫米,约有300个直径为5毫米的钢珠埋在里面。全弹重420克,装药100克(70%黑索金,30%TNT炸药)。

BLU-24 B

它设计巧妙的地方有两点:第一,外壳上有4条形状特殊的凸边,垂直于两半球对接线。当它从空中往下掉时,依靠空气的作用使其按一定的方向顺垂直于半球接口平面的“轴”旋转,弹内的保险机构就靠旋转到一定转速的离心力解除保险,当它不再旋转时,炸弹当中的引信撞针靠弹簧力量击发引爆;第二,当它爆炸时,弹丸飞散角度很低,杀伤半径10~15米,弹坑很浅,对于即使已卧在地面上的人员威胁也很大。

美军每次空袭时投下很多这样的小炸弹,从空中落下时,它们高速滚转,落到地面时往往并不能立即停止旋转,而是四散滚动。正巧有一些滚向准备跑进防空洞的人,所以造成“追人”的假象。它爆炸的原理是停止旋转后才炸,所以一直滚到防空洞最里面,不再转动时才开始爆炸。越南人发现该弹的这一特点后,在所有地下防空洞口都加上了一条水泥制的“门坎”,以便阻止它们滚入洞内,让它们在洞口外自行爆炸,这样便减少了损失。

1968年,美军使用改进的“柑子弹”(BLU-46),弹壳内不用钢珠,而是刻有12条横纹,爆炸时产生“预制弹片”。到1970年的“柑子弹”,又在弹壳内侧加上了40条上下纵刻的条纹,使弹片更小一些,杀伤的人员可以更多一些,弹壳厚度改为6.5毫米,弹片飞散速度可达1300米/秒。

装有“柑子弹”的弹箱有许多种,有一种代号为SUU-30/B,外形像枚炸弹,尾部有安定面,头部有风车状引信,可定时将弹箱炸开两半,让几百枚“柑子弹”飞散自由落下。开箱时间从投下后几秒到90秒不等,可根据投放高度及要求的小弹散布密度预先装定好“柑子弹”,一般保证每平方米1枚“柑子弹”即可。其弹箱长2.1米,自重约55千克。

装载“柑子弹”的弹箱

1970年使用过另一种弹箱(SUU-34/A)是由的“菠萝弹”的弹箱改进而成的,有7个小弹筒,每个可装24枚“柑子弹”。由于“柑子弹”靠离心力解除保险,如果投放弹箱高度不够,“柑子弹”落下时旋转速度达不到要求,保险就解除不了,因此实际使用中瞎火率很高。有一次,在6×1.5千米地区投下6个弹箱(SUU-30/B),后来发现约有700枚“柑子弹”没有爆炸,瞎火率超过50%。

弹箱和未引爆的“柑子”弹

针对上述缺点,美军在1968年使用了另一种“柑子弹”(BLU-63),它的特点是“不定时”爆炸,而不是停止旋转后爆炸,所谓“不定时”是指谁也不知道它会在什么时候爆炸,包括设计师、生产工人和使用人员都不知道。

BLU-63

这种炸弹引爆原理是利用一个旋转片旋转一定角度后才爆炸。小炸弹落地解除保险后,旋转片在弹簧力量的作用下开始旋转,但其旋转速度受上面粘附的一层胶状物多少的影响。工人装配这种炸弹时,规定要随机加胶状物,加得多,将来这枚炸弹引信旋转片就转得慢,会晚些爆炸;加得少,这枚炸弹引信旋转片就转得快,落地后会很快爆炸,所以这种“柑子弹”是“随机爆炸”的,最快的落地后几分钟就爆炸,最慢要超过24小时才能爆炸。它的外形与过去的“柑子弹”差不多,越军很难及时予以排除,因为它的危险性很大,发现后人员不敢靠近,只好从远处用枪射击或用其它方法排除,要将其“俘获”是很难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