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钱经:商圣范蠡用七条商训 平步江湖 财色尽收
04-09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春秋战国算得上是一个风起云涌,英雄辈出的时期,易道儒墨法,老庄兵韩留;治国齐家要,纵横还农商。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在这些闪烁的群星之中,有一个很特殊的人物,他前半生从政,辅佐一个濒临灭亡的国家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功成名就之时隐退朝野,行走江湖,富甲天下,携西施泛舟五湖,爱江山更爱美人,极尽才华。被世人奉为商圣和文财神。这个人就是中国最早的商业学家和经济学家,同时也是政治家的范蠡。可惜的是,对于这样一个为官即至卿相,经商速达千金的旷世奇才,历史对其描绘的笔墨却并不多。虽然范蠡所处的是距今久远,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甚至是价值取向和当今社会都不尽相同,但是,范蠡身上的很多特质与精辟独到的处世智慧,依然值得我们今天研读效法,古为今用。
以德立身乃图强之本!
范蠡生于楚国,家境贫寒,从小就酷爱读书,学富五车。更难得的还不是其渊博的学识,而是他独到的思维见解,能迅速洞察事物本质,和泰然处世的能力。范蠡在年轻时遇到同乡文种,两人一见如故,相约此生要建立功业。但是,当时楚国已经是列国中的霸主,国君傲慢自大,贵族结党专权,朝廷政治混乱。于是,范蠡和文种投奔越国为官。初到时,他们并未受到越王的重用,不久,势力相对弱小的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兵败会稽山。范蠡和文种对越王不离不弃,深受勾践重用,范蠡更自愿追随勾践赴吴国为奴。吴王夫差知道范蠡是个大才,多次劝其离开勾践,封赐官爵,范蠡不为所动。在随后的时间里,他同勾践一起耕作劳动,时刻敬主护主,常年如一。其实,范蠡忠诚的不仅是其主勾践,更是在履行对自己人格的承诺,以德为大。如今社会,能像范蠡那样笃信诺言,处顺境不骄,于逆境不疑的为人品格已经弥足珍贵。这种品德不仅能换来了伙伴的信任,也能换来对手的崇敬, 具有这样人格魅力的人,加上聪颖的智慧,何愁大事大业不成?!
坚时如磐石,柔时似流水!
范蠡有一个开放睿智的头脑与宽广的胸怀,其兼具儒道两家之长,更广纳百家之思,又不囿于其中,跳出百家,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这使得范蠡之思之行,坚时如磐石,韧时似皮革,柔时又像湍流入溪,无影无形。被迫为奴时的卑躬膝曲和委曲求全,终获释放回国。而此时的越国内外交困,百废待兴,作为战败国,吴国有令在先,不允许其具有国防军事。范蠡足智多谋:建造只有三面的城墙,并告知吴国,只建三面是为了防止匪寇与其他诸侯国的侵扰,但面对吴国一侧永不建设。获释回国,卧薪尝胆的勾践,想急于攻打吴国以雪前耻,被范蠡拦住:天时地利人和,条件都不成熟;三年后,勾践又提出征吴,范蠡再次阻止:地利有了,但天时与人和不足;七年后,勾践四提征吴,依然被范蠡否定:地利人和具备,但缺少天时;十年后,吴国与晋国争霸,国内空虚,范蠡主动找到勾践:天时地利人和都已齐备,可以出兵。勾践一举攻破吴国姑苏,吴王求和,勾践想一鼓作气踏平吴国,但范蠡清醒的看出,此时虽然占领了吴国的都城,然而其精兵良将都在被夫差身边,硬拼的话即使获胜,也将是两败俱伤。奉劝越王不应急于一时,而应再顺天时,继续等待彻底摧毁吴国的机会……这是智慧的判断。
知晓利与害,适时做进退!
吴国被彻底灭亡后,范蠡官至上将军,位居百官之上。此时范蠡冷静的分析了局势,天下已经太平,功高盖主就是很危险的,何况勾践又是一个可共患难不可同富贵的人。他清醒的认知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在政治生涯达到顶峰的时候急流勇退,携妻儿悄然离去。并留给文种一封书信,陈述“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劝文种也马上离开。可惜的是,文种在高官厚禄面前没有做出明智的选择,在范蠡走后不久,功劳仅次于范蠡的文种招致大祸,被勾践无故杀死。而范蠡凭借冷静的头脑,敏锐的眼光,从事物发展的规律,人性的特点等多角度,洞察了一切,逃脱虎口。如果吕不韦和李斯如范蠡一样,也可以看清利害, 不被利益冲昏头脑,兴许也不会落得身首异处。我们今天的企业领导者不缺乏逆境中奋起的精神,但是往往冲过艰难险阻,却倒在了胜利与荣誉面前。尤其一个企业发展到了一个相对的规模后,领导者头脑是否冷静,目光是否敏锐就变得十分重要,更重要的是在荣耀与利益面前是否能说服自己,晓利害,知进退,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同样需要智慧判断。
诚信仁义爱,造就富万千!
离开越国,范蠡携妻儿家眷悄然来到齐国,自此隐姓埋名。在齐国范蠡购买了一些靠海边的土地,开垦种田,兼营渔业捕捞和盐田等。他与妻儿一起下地耕作,同穿布衣,进粗食。且一反其他商人的精苛细算,盘剥敛财,对雇工合作者十分慷慨亲和。遇到灾年就减免地租,放粥赈济。相传,有个债主出门讨债,不慎包裹掉到江中,几十万钱的借据和路费都没了,恰好走到范蠡家,于是投奔范蠡,在没有借据的情况下,范蠡不仅连本带息还了钱,还额外赠送一笔路费给这位朋友。由此,范蠡的仁信之名广播天下,以致齐国国君拜范蠡为相国。为相期间,范蠡大力发展经济,促进齐国与其他诸侯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冲抵灾年对齐国物资短缺的困扰,奠定了齐国经济与文化繁荣的基础。范蠡被百姓奉为神明,朝野中也是颂德声一片。就在此时,范蠡再次辞官,挂印封金,尽散家财,分赠给好友与贫苦的百姓,随后带着妻儿又飘然离开齐国。可以说范蠡是功成身退的典范,他清楚凡事物极必反,好事到了极致将向相反的方向发展,与其等待势的反转,不如适时主动身退。这个道理说来简单,但是在巨大的名利面前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呢?!
大道法自然,顺势以借力!
在两千多年前,范蠡就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判断价格的涨落,提出:论其有余与不足,便知贵贱。他发现价格涨落和自然规律是相同的,一种商品价格上涨到极点后就会下落,价格下跌到极点后就会上涨,出现其所谓的“一贵一贱,极而复反。”的规律。这和现代经济学原理的论点完全一致。范蠡根据这一理论提出一套购买与销售的原则与方法:在物价便宜时,要大量收进,他说“贱取如珠玉”,即像重视珠玉那样对待降价的物品,尽量卖进,在像收藏珠宝一样精心的把货物存贮起来。等到该商品价格上涨之后,应该“贵出如粪土”,像抛弃粪土那样毫不吝惜地将货物全部卖掉,不要期待价格会不断上涨,因为,价格的涨跌是要往复的。这些理论在今天看来并不深奥精妙,不过是一些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但是却非常有效,我们往往在华丽的技术与纷繁的诱惑中迷失了这些最基本的认知——追涨杀跌,在简单的自然规律面前左冲右突,而清醒的人则抓住规律,轻松赚钱。在那个文明尚且不发达,更谈不上经济发达的农业社会时期就综合天时变化、农业生产、社会需求等因素综合考量,不能不让我们叹服。
财源于百姓,应施仁百姓!
范蠡认为:商人能够牟利的根本是百姓,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消费者,对待百姓要存感激之心,予以其回报,这样百姓才更愿意与你打交道。其实,企业必须为社会创造价值,社会才会回报给企业以利润。老子也有同样的观点:天地不为自生,故能长生。范蠡虽然是一个生意人,但从不急功近利,对于经营的利润只求薄利,遇到灾年等特殊情况,取利更低,甚至赔钱救济灾民。在那个历史时期,运输极其不方便,战乱匪寇导致经营风险很大,做生意的人很少,属于绝对的买方市场。而且,从当时的经济发达情况分析,那时还没出现利润率精确的计算方法,这样低的利润率却能使范蠡迅速成为巨贾,主要是其交易数额巨大。其次,资金从不闲置,迅速周转,范蠡经营的商品从未积压过,因为其为人信誉好,为商磊落,更关键的是其商品价格比别人的要低很多。能做到价格低于同行,不仅是降低利润率,更有赖于范蠡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思路:人弃我取,人取我予。在某种商品过剩,价格很便宜时大量购入,同时,抛售那些稀缺,受人追捧的商品。
大道最至简,兼济与天下!
范蠡一生为避名利而三次迁徒,但名利反倒一直跟随他,这其中的辩证哲学值得我们今天深思。范蠡一生中两次官至极品,三次富过千金,每次富达千金又都施济天下,但不久后又迅速再至千金。从政时,范蠡奉行了一个臣子的忠义;为商时,又尽了一个商人的良心。范蠡真可谓是一个宏略于胸,又悲悯天下的智者。到了古稀之年,家资富可敌国,儿孙满堂,八十八岁无病而终,后人尊名陶朱公。范蠡留给后人了多部治国之策与兵法,经商方面更颇有心得,著作传世,后期具体介绍。司马迁用十六个字精确的对范蠡进行了概括: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其实范蠡无论是从政还是经商,其技巧层面的东西并非多么高明精妙,助其成功的往往是一些最简单,最质朴的,人人都懂得的道理。但当我们掌握了越多的技能后,这些质朴自然的东西反倒被掩盖或遗忘了,而恰恰这些东西是我们绝大多数人欠缺的大道,用在经商上,就是为商大道。详见鬼谷钱经十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