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桥神迹 ——观《金刚川》有感

“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

他们不需要奉信神明,他们的神迹,来自他们的民族。”

电影上映前,全网讨论着导演为什么要选择金城战役这一场不那么有名,不那么赢得扬眉吐气,甚至也不是输得那么悲壮惨烈的战斗;上映后,更多人在质疑片段重复的“注水”,剧情不够跌宕起伏,场景不够合理……

的确,整场电影看完,最强烈的感受不是振奋,不是感动,不是悲壮——是憋屈。

原谅我采用了这样一个口语化的词语来描述它,但是当大部队上千上万名战士只能匍匐隐蔽在树林草丛中,只能在美军侦察机没有在头顶盘旋的间隙里断断续续地行军过桥,随时有可能被轰炸机扔下来的几颗炮弹炸飞半个身子,却无法反击;当高炮班只能以两架仅存的简陋高炮和不足百枚的炮弹与美军敌机对峙;当过江唯一的通道木桥一次又一次地被炸毁,重修,炸毁,重修。我的拳头一次又一次地握紧又松开,胸口不住地燃起愤慨之火却又只能沉闷地熄灭,仿佛我就是队伍中的一员,急于过江,急于战斗立功,急于为国效力,却只能看着空中像苍蝇一样盘旋久久不去的飞机,困在原地,无计可施。

可这种憋屈,也正是金刚川和那些市场中泛滥的“抗日神剧”手撕鬼子的不同之处,没有神化自己矮化敌方,没有那么多史诗壮丽和气势磅礴的冲锋陷阵喊打喊杀,士兵们就是躲着,藏着,隐蔽着,沉默着工兵连一次次在桥炸毁后争分夺秒地又重新修好,大部队长时间的匍匐隐蔽后一次次集合沉默而有序地过桥,高炮班隐藏二号炮位惜炮如金……

唯有喀秋莎火箭的一次怒射,才终于带来了我们的一点点释放。看着喀秋莎火箭弹齐射,宛如流星雨划破暗夜,我终于长舒了一口气,以为电影接下来便是我军所向披靡横渡湍流无可抵挡,没想到这却是电影仅有的一次释放,美军仍然拥有压迫性的火力,我们只能以血肉之躯顽强抵抗。

也正是血肉之躯,造就了神迹。

电影的最后一个片段名“桥”,在一次次敌军轰炸后几米、十几米的损毁,工兵连一次次在暗夜中,在死亡的威胁下以奇迹般的速度修好了桥,而在b29燃烧弹把整座桥毁灭后,所有人都以为彻底失去了渡江修桥的希望,可是工兵连放弃了用木材和钢铁修桥,用他们自己的血肉之躯,撑起了一座比钢铁更坚固的人桥。

电影的最后一幕,是云层翻转,山河无恙,和平的阳光独独倾泻在崭新宏伟的金刚川大桥上,犹如神迹。

而数十年前,在同一条江上的那座人桥,是真正的神迹。

【推荐理由】这是一篇《金刚川》的观后感,但由于本人没有看过电影,只能浅薄地解读一下:作为一个自幼看抗战片长大的孩子,诚如梅昀同学所写,阅毕,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憋屈二字。零星的“逆袭”片段,更令人感受到其中的压抑。很喜欢这句“正是血肉之躯,造就了神迹。”压抑的剧情无疑将人桥这一神迹凸显出来。未来若有机会能看一遍电影,相信我会对这篇随笔有不一样的理解。(柳于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