炖一锅销魂蚀骨的清腩汤,从选一块上好牛腩开始

在很多菜系里,总会有一道牛肉美食会让人念念不忘,像是日本料理中的神户牛肉,或是西餐里的沙冷牛排。而中餐里的代表,应该就是牛腩了。尤其是最近两三年,在一些餐厅的宣传之下,牛腩一下子成了“高大上”的食材。

牛腩火了,可是很多人却并不知道什么是好牛腩。毕竟,在漫长的农业社会里,牛是重要的生产资料,不可随意杀之。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记录猪肉菜数十道,牛肉仅寥寥几笔,说“牛、羊、鹿三牲,非南人家常时有之物”,可见至少在江南,牛肉并非寻常食材。

寻遍大江南北,也只有粤港地区才真正的把牛腩做得认真、吃得仔细。一碗清炖牛腩,汤里是牛骨精华,再码上几大块软绵腍滑的牛腩,无需多余的调料,鲜香的本味就能勾起所有人的食欲。

其实,“牛腩”一词,本就源于粤语。而粤港地区的人们吃牛腩,也不过就是这一百多年来的事儿。香港资深美食家唯灵先生曾写道:“以前靠农为生,吃牛腩并不太流行,尤其是女人,不舍得吃一起工作的牛。早在战前,上环九记已开始卖牛腩,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广东人的牛腩滚,分清汤和潮州卤水,崩沙腩爽滑,清汤煮好;坑腩较粗糙,煲汤更佳……牛腩始终是小食,难登宴席之桌。”

随着TVB和港片对内陆的影响,茶餐厅的概念在内陆流行起来,“牛腩”这个粤港小食,也渐渐被普通话所接受。不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27643-2011“牛胴体及鲜肉分割”里面,还是没有“牛腩”这个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27643-2011“牛胴体分割示意图”

美国肉类出口协会网站上关于“美国牛肉切割指南”

香港市面上售卖的牛肉,是依据这九大部位细分而成

香港人对牛腩分割的倒是颇为精细,在香港餐务管理协会的网站上注明了牛腩的主要来源:取自牛的腰窝靠接大腿的部位,即位于前腿与后腿之间,亦称牛腹胁肉。

一大幅牛肚腩,分別有 ①爽腩、 ②挽手腩、 ③坑腩、 ④崩沙腩。图/苹果日报

不仅如此,香港人还对牛腩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割:“牛腩大致可分为坑腩、爽腩、腩底、腩角和挽手腩……牛腩外形呈椭圆形状,肉块扁平,其肉中有筋,肌肉间脂肪明显。性温,味甘咸。烹调方法主要为焖、炖、红烧等。”

其中最普遍的是坑腩。坑腩属近腰肋骨的肉。除去肋骨后会出现一条条坑,所以称为坑腩。牛有13根肋骨,根据描述,坑腩为牛胸前八支骨腩肉,所以一般来讲,坑腩都是取自第5至第12根肋骨或者第6至第13根肋骨。坑腩的牛味最香浓,肉带着筋膜,肥瘦相间,最适合焖煮,一次能吃到爽腍两种口感。

爽腩,又称牛白腩,位置在站立的牛的腹部正下方,与坑腩连接。带着软筋膜又连着少许肉,口感爽脆,烟烟韧韧,有软有糯,因而得名爽腩。

崩沙腩是牛的横膈膜,筋膜连着少许肉,肥瘦刚刚好。一头100斤重的牛只有约10斤崩沙腩。香港的老食客吃清汤牛腩时,一般都指定这三个部位,往往还要加钱。位于红磡的八宝清汤腩,更是一碗就包含了这三个部位。三个部位各有不同的焖煮时间,放在一起吃尤其见功力。

而首创“清汤腩”的九记牛腩更是名声在外,每天排队的中国人、外国人无数,就算名人来了也得乖乖排队,老板更是放出话来:“你不喜欢吃,下次别来,不要紧,我又没有拿枪指着你进来。”九记牛腩的招牌——上汤牛爽腩,每份要155港币,并且还限量供应,每天开门不久就已经被一扫而空。

除了香港,广州人也炖得一手好牛腩。牛腩萝卜是广州城最常见的街头小食,走在北京路、小西关等小街巷,那股子香甜的味道会带领着你,来到一处小摊或是一间小店,花上十几元,手里便捧上一碗冒着热气的萝卜牛腩,倒入店家准备的蒜蓉辣酱,在小桌子旁一坐,稀里呼噜便吃开来,牛腩的咸香入味与萝卜的清甜相得益彰。

牛腩纵有千般好,对于家庭来说,它却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食材,因为容易炖!不!烂!千辛万苦选到了一块上好牛腩,还得把它炖得又软又烂,并不容易。

萝卜炖牛腩定是要上好的坑腩。想要牛腩炖得软烂,焯水时要冷水下锅。对于牛腩这样需要排出血水的肉类,需要放到冷水里,把肉和水一起煮沸。放到沸水里会让肉质表面太快收紧,肉质变老,而且时间太短了血水出不来。焯过水的牛腩,整块下锅,加老姜、八角、桂皮、香叶和花椒,烧开后转小火炖煮一个半小时。牛腩整块下锅可以锁住肉汁,不会让口感发柴。炖牛腩的时候切记不要放盐,因为盐会让肉质收紧,导致久炖不烂。

这样处理好的牛腩足够软烂,将它切麻将块,加入白萝卜再炖半小时,即是清汤萝卜炖牛腩;亦可以将牛肉加入柱候酱翻炒,在加入萝卜,则成柱候酱萝卜焖牛腩,与清汤对比,别有一番滋味。

(0)

相关推荐